代秋彬,李 卓
(1. 中共遂寧市委黨校,四川遂寧 629000;2. 四川省新型智庫發展促進中心,四川成都 610012;3.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 610500)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1]要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就必須首先深刻領會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的價值意蘊。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維護核心權威是貫穿歷史、照亮未來的重要線索。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在領導核心的直接推動下持續發展,指導思想在領導核心的實踐探索中融合創新,制度和法規在領導核心的帶領指引下健全完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命題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習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并寫進歷史決議,這是汲取寶貴歷史經驗、立足當下形勢需要、面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未來的一個重要成果。因此,有必要闡釋樹立和維護黨的領導核心的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引導人們自覺認同黨的核心、響應核心號召,為推動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目標凝聚力量。
《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1]。確立黨的領導集體的核心、維護核心和中央的權威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是我們黨探索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從全體黨員干部對核心的主觀認識逐步深化,以及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的歷史進程來看,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仍然強調確立和維護黨的領導核心,是我們黨對歷史經驗的堅持和發展。
第一,全體黨員干部對核心的主觀認識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雖然“核心意識”概念在黨的十八大以后才正式提出,但“核心”理念貫穿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進程。黨的一大強調地方的各項活動要受中央監督,并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位同志組成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這是黨的歷史上選舉的第一個領導集體,體現了我們黨從建黨之初就意識到要有領導核心并實施民主集中。1926年國民大革命時期,黨首次提出“政治核心”一詞,對核心的認識逐漸顯現在話語表達上[2]。在經歷國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艱苦斗爭后,全黨進一步意識到必須確立黨的堅強領導核心。1935 年召開的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1945 年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被稱作“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總結了之前正反兩方面的斗爭經驗,尤其是系統性地反思了黨在處理中國革命問題時所犯的“左”或右傾錯誤,讓全黨深刻認識到確立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為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提供了最大保證,也是黨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最大成就[3]75,深化了必須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的共識。“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4]3031981 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強調要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能用領袖的過錯否定其歷史功績,同時強調,“根據‘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和黨的現狀,必須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5]215。由此,從反思和汲取歷史教訓的角度幫助全黨正確看待黨的領導核心,繼續深化了全黨對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的科學認識。改革開放后,為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反駁當時黨內外一些否定黨的領導地位的聲音,鄧小平同志明確強調:“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進入第三代的領導集體也必須有一個核心。”[6]310之后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核心領導作用,通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凝聚全黨的核心意識,提升了全黨對新時期黨的領導核心的認識和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確立了習近平同志在全黨的核心地位,并在十八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政治命題,強調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不移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強調了“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又進一步深化了全黨對“核心”的認識和理解。由此可見,黨在早期就十分重視領導核心,并且基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性總結,不斷地深化這種認識。
第二,黨的領導核心是在黨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長期實行中央集權制度,這對于維護我國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以及集中力量應對自然災害或外敵入侵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近代歷史上,中國“核心”渙散,全社會力量無法有效凝聚,呈現“一盤散沙”的狀態,導致國家和民族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核心的弱化很容易導致分裂戰亂、外敵入侵、民不聊生,這是近代中國100 多年血與淚的歷史給我們的慘痛教訓。”[7]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逐漸成熟,逐步成長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讓中國革命和建設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早期中國共產黨雖然有過樹立黨的核心的嘗試,但結果并不理想,真正成熟有力的領導核心直到遵義會議才開始初步確立,在延安整風運動中進一步增強全黨的核心意識,最終在黨的七大上正式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時隔三十余年后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正是因為有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才領導全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迎來了“站起來”的時代;正是因為有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才領導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了“富起來”的時代。之后以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團結帶領人民奮斗拼搏,面向新世紀、立足新形勢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證明,正是因為黨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所以我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才能一次次戰勝困難,渡過艱難險阻,從一個勝利不斷走向另一個勝利。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8]424。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維護核心權威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也關乎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明確要堅定不移地維護黨中央權威,這是立足新時代背景對確立黨的領導核心寶貴經驗的繼承與發展,使全黨對領導核心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百年黨史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是黨在重大時刻凝聚共識、果斷抉擇的關鍵,是黨團結統一、勝利前進的重要保證。”[9]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走向“強起來”的時代。
黨中央在起草《決議》時,著重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重點。《決議》全文共有七個部分,而僅第四部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就占全文一半以上篇幅。由此可見,《決議》相對側重于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而黨和國家事業的偉大進步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實現的。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對黨引領發展、推動事業、應對挑戰、擔當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為“中國號巨輪”掌舵領航,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穩步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既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政治成果,也是黨帶領人民創造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各方面偉大成就的重要政治保障。
第一,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且善于理論創新,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同志的正確領導下,與時俱進地推進黨的指導思想發展創新。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是這一創新理論的主要創立者,他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為回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創新主張,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守正創新的優秀理論品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1]習近平同志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將給黨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帶來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和寶貴資源。這體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也來源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既指導未來實踐,也繼續服務于民族復興偉業。無論是“第二個結合”還是思想的評價,無論是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還是指引民族復興偉業,都更加深刻地闡明了黨的理論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緊密聯系。在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指導下,黨和國家、軍隊和社會等關乎民族復興的各方面事業都實現了巨大的進步,也從實踐角度證明,只有遵照這一藍圖的指引,才能在未來繼續穩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與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共同組成“兩個確立”,闡明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體現出指導思想不僅來源于實踐經驗總結,對于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第二,創造新時代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面臨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下,全黨、全國人民以無堅不摧的魄力直面挑戰、以堅定不移的定力應對風險、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拼搏奮進,黨和國家各方面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從強化領導力量到優化發展路徑,從深化改革建設到提升外交國防,“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1]。《決議》從十三個方面全面深刻地總結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詳見表1。

表 1 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的偉大成就
之所以能取得這些偉大成就,習近平同志和黨中央的領航定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主心骨作用。正如有學者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巨大進步,中華民族迎來強起來的階段,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空前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航向”[10]。
第三,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黨的領導核心還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其中不僅包括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還包括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這將黨的使命任務與民族復興偉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十余年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團結帶領、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具備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1]。制度保證方面,全體人民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不斷完善和健全我國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具體制度、法律法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我國的制度進行了總結分類,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多項重要制度,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納入基本經濟制度,展現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獨具特色和顯著優勢,在完善制度保證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物質基礎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精神力量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和文化建設工作,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弘揚,加強黨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人們深刻認識黨的初心使命,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自信,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升人們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注入了更強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在追求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立足新時代,面對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現在的黨和國家比以往任何時期更需要有擔當、有智慧、有魄力的領導核心。為確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未來需進一步在黨的領導核心引領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和參與全球治理。
第一,繼續進行偉大斗爭。《決議》將“堅持敢于斗爭”作為黨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一項重要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同時在黨內還有一個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黨的領導核心維系著全黨團結統一,以刀刃向內的決心與黨內歪風邪氣作斗爭,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將全黨擰成一股繩,增強攻堅克難的意志和毅力;這個核心帶頭發揚斗爭精神,以“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魄力與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切阻礙作斗爭;這個核心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持續關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互聯網數字經濟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最前沿,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這個核心號召全黨和全體人民向著偉大目標共同奮進。
黨的領導核心是黨站得穩、打得贏的“主心骨”,他帶領全黨團結進步力量、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從百廢待興的境地絕處逢生,在與國內外各派反動勢力的斗爭中取得勝利,在與自然災害和艱苦自然環境的斗爭中取得勝利,在脫貧攻堅和經濟科技等重大項目攻關中取得勝利,在與危害自身肌體的“毒瘤”的斗爭中取得勝利。立足新時代,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還面臨著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仍然面臨著“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迫切需要全黨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和攻堅克難的勇氣。展望未來,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再遭遇如新冠肺炎疫情般的“黑天鵝”事件,這對于黨統籌發展與穩定、應對國際國內各方面挑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都警醒我們必須增強核心意識,樹立和維護堅強有力的黨的領導核心,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繼續進行偉大斗爭、奪取偉大勝利。
第二,持續建設偉大工程。實踐反復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要永葆生機,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必須馳而不息全面從嚴治黨。樹立黨的領導核心、增強核心意識有利于加強黨的日常管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這是推進黨的建設、走好新的趕考路的必然要求。一是通過核心引領加強黨的日常管理。毛澤東同志曾說:“自由主義取消思想斗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結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風發生,使黨和革命團體的某些組織和某些個人在政治上腐化起來。”[11]359中國共產黨擁有9 800 多萬名黨員和超過506 萬個基層黨組織,這樣的大黨,“要形成其真正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使全黨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活往一處干’,顯然就必須有一個堅強的組織核心、領導核心”[12]。缺乏堅強有力的中央權威和領導核心,黨員和黨組織不可能實現有效管理,黨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難以統一標準,凝聚力和戰斗力就會大打折扣,更難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健康發展。二是通過核心大力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黨中央反復強調,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也決不能輸的重大政治斗爭,需要“刮骨療毒、壯士斷腕”般的勇氣和決心。這種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必須由堅強的領導核心下決心大力推動,否則難以取得實質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正是因為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堅定地付諸“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堅韌行動,堅持“打虎、拍蠅、獵狐”,才取得了反腐的階段性成果,有效凈化了政治生態。面向未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需在黨的領導核心推動下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完善制度法規,創新工作方法和技術手段,全方位杜絕各類不正之風“反彈”。三是通過核心保障落實黨的紀律規矩。紀律是黨的生命線,紀律如何才能強有力地貫徹執行,關鍵靠核心的領導和權威。增強核心意識、維護黨的核心,要求全黨必須一切向黨的核心看齊,嚴守政治紀律與政治規矩,堅決做到“四個服從”,確保全黨令行禁止。一方面,黨的領導核心率先垂范,模范帶頭遵守黨的紀律規矩,如“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和執行,能積極帶動提升全黨的紀律建設;另一方面,對于嚴重違紀行為,需要運用核心的權威,予以強力制裁,維護紀律尊嚴。未來的一段時間里,黨還會長期面臨各方面危險和考驗,全面從嚴治黨仍需領導核心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保障作用。
第三,奮力推進偉大事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背景下治國理政的主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發揮領導核心“定方向”“除障礙”“聚人心”的關鍵作用。一是黨的領導核心為國家發展“定方向”。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大范圍“摸著石頭過河”已不再適合當前形勢,目前的現代化建設更需要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精準發力。改革的深入需要更注重系統性與前瞻性,這就不得不充分發揮核心的引領、規劃、協調作用,避免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只有領導核心才能給改革發展舉旗定向,避免出現顛覆性的錯誤;為改革發展統一謀劃,制定出臺符合全黨全國的大政方針;為改革發展精準把脈,聚焦群眾關心的問題。二是黨的領導核心為深化改革“除障礙”。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進行到今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必然會觸碰許多復雜的深層利益,必須做好“啃硬骨頭”的準備。要掃除改革路上的障礙,啃碎改革面臨的“硬骨頭”,切實推行打破不合理的既得利益的改革措施,就必須要依靠領導核心的決心和勇氣。因此必須依托領導核心的權威,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真正將深化改革落實到位。三是黨的領導核心為社會治理“聚人心”。我國擁有14 億多人口、56 個民族,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就不可能凝心聚力治理好這樣一個大國。放眼未來,世界動蕩變局和國內發展變革只會讓中國面臨更大的治理壓力,這就更需要堅持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引領和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在我國,中國共產黨就是國家、社會、集體的主心骨,黨的領導核心又是主心骨中的核心。這個核心指引人民群眾找到看齊的準繩,才能凝聚成社會治理的磅礴力量。
第四,深化參與全球治理。經過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奮斗,中國探索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致力于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穩定的壓艙石、發展進步的發動機,我們要維持穩定、蓄力發展,都離不開領導核心。未來我國在走向世界、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必須發揮領導核心的引領作用,使我們在世界舞臺上更好地站穩中國立場、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一是站穩中國立場。當前世界格局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過程中,我國面對復雜的戰略環境,為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對抗風險挑戰,必須增強核心的領導力和權威性。有了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我們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樹立黨的核心、維護核心權威,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認同和信心,端正人民群眾的立場態度,自覺抵御全球化浪潮中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二是傳播中國聲音。為了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展現大國形象,揭露和批判一些西方國家“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對我國的惡意污蔑,我們不僅要自覺講好中國故事、恪守公民本分,更需要在領導核心的統一指揮下參與國際事務。有了核心的領導,我國才能在參與全球治理中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更妥當地處理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公民也會更自覺地維護本國利益,用行動和事實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三是貢獻中國智慧。參與全球治理必須貢獻中國智慧,否則在國際舞臺上就會底氣不足、實力不彰。近年來,我國在和平外交理念指引下主動參與全球治理,提出了許多積極倡議,付出了許多實際行動,為改變世界貢獻了不少中國智慧,如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為造福友邦、脫貧減困、改善發展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中國智慧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尤其是領導核心的智慧,未來的全球治理更離不開這些中國智慧。在接下來的全球治理中,必須通過維護領導核心、闡述中國智慧,引領人們積極支持外交政策,鼓勵各國一起為全球治理群策群力,提升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影響力。
回首過往,黨和國家在黨的領導核心指引下造就了光輝歷程;立足當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黨的核心領導下煥發蓬勃生機;面向未來,也必須樹立和維護黨的核心,才能繼續在民族復興道路上披荊斬棘、再立新功。總之,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符合黨和國家、人民的利益,具有高度的政治價值和現實意義。全黨全國人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在黨的核心領導下,我們才能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穩致遠,才能為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