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尊老養老問題研究述評

2024-05-26 17:57:30胡文倩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養老研究

胡文倩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尊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滲透進國家、社會、家庭的各個方面。孝文化是尊老養老的重要內容之一,孝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尊老養老思想的廣泛傳播,使尊老敬老美德深入人心,將尊老敬老普遍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從2010 年開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清代的養老政策集歷代之大成,且在明代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進、豐富,全社會尊老敬老的氛圍愈加濃厚,官方、民間興建養老機構,為近代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研究清代的尊老養老問題,充分挖掘尊老養老制度運行發展的內在邏輯,有助于為當今社會緩解養老壓力,促進尊老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尊老養老歷來是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清代是尊老養老史研究重點關注的時期,這一時期尊老養老制度不斷全面發展,國家、社會、家庭三方充分互動,推動尊老養老體系不斷完善。清代尊老養老史雖然已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但仍擁有巨大的拓展空間。本文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類,將學術成果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反思,展望尊老養老的研究未來,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

一、清代尊老養老問題研究概況

古代尊老養老問題與現實息息相關,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關于中國古代尊老養老問題的綜合性研究成果不多,最初的研究集中探討中華尊老文化,之后的研究重在論述尊老養老的習俗文化,這些研究可清晰呈現出古代尊老養老問題的整體發展脈絡,突出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為尊老養老問題的全面、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在這些研究中,清代的尊老養老問題是學者們重點關注的部分,清代尊老養老制度的完善被不斷強調,凸顯了清代尊老養老制度的重要性。

(一)綜合性研究

綜合性研究雖為通史性研究,但在研究中均將清代尊老養老問題視為重要討論點,把清代作為中國古代尊老養老發展史上的關鍵點。主要從尊老養老文化、習俗、制度、機構等方面展開論述,表現出清代尊老養老制度承前啟后的顯著特點。

劉德增的《古代中國的敬老與養老》[1]系統介紹了古代中國尊老養老文化,從家庭養老、國家養老、利弊得失三方面對尊老養老發展情況、方式進行總體性討論,為學界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文中談到為鼓勵人們尊老養老,清世祖重申復除,此制度成為清一代定制,清統治者還不斷完善國家養老制度。高成鳶的《中華尊老文化探究》[2]認為尊老不僅是少者要尊敬長者,還包含老者應尊敬更長者,清楚闡述了尊老的全面內涵,以防出現人們將“尊老”概念窄化的情況。此外,他還對清代尊老禮制予以很高贊譽,顯示出清代在尊老史上的重要地位。該書是系統研究中國尊老文化的奠基之作,為后世研究尊老養老史的必讀書目,為拓展性的養老史研究提供了思路來源。

謝元魯、王定璋的《中國古代敬老養老風俗》[3]分國家、社會、家庭三個層面對老人的優待、敬老慶典、退休官員的生活、養老與救濟機構、民間尊老養老風俗等方面進行研究,每一章都有對清代尊老養老風俗的論述。關于清代對老人的優待,作者指出了清代在賜物、賜官爵、減免賦稅等方面對前朝的承繼與創新,康雍乾時期是尊老養老制度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可見康雍乾時期的尊老養老制度具有較高代表性。作者在該書最后充分列舉史料,闡明古代尊老敬老制度弊端,指出中國古代大量存在“愚孝”行為,這些行為帶來的后果是社會的停滯。針對古代儒家學者推行的尊老養老風俗,作者提出了長輩與晚輩應有雙向尊重,長輩受到晚輩尊重,也應對晚輩有慈愛之心,該認識不僅可為古代尊老養老史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還可為現在更好地處理老年人與社會、家庭之間的關系提供歷史借鑒。

李巖的《中國古代尊老養老問題研究》[4]是較新的全面系統論述中國古代尊老養老問題的學術成果。作者將研究重心放在中國古代尊老養老禮儀、風俗與社會養老方面,在對養老救濟機構的探討中,指出清代的養老機構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數量規模、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該書最后一章深化主旨,以古鑒今,由古代尊老養老問題得出發展和諧社會的啟示,可激發人們思考,得出更多創新性啟發。該書內容覆蓋面廣,史料詳實,采用多重證據法總結中國古代尊老養老特點,分析中西之別,探討西方社會對中國古代尊老養老思想行為的認識,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充分創新。

(二)總體性研究

1.清代總體性研究。將尊老養老問題研究時代聚焦于清代的總體性成果較少,現僅有趙全鵬的《清代養老制度》[5]一書。該書收集、整理大量史料,先對歷代尊老養老制度進行回顧梳理,后將論述重點放在清代養老制度上,涵蓋國家、社會、家庭三方面自上而下的養老措施,清晰地展現出清代老人日常生活狀態。為全面了解清代養老制度運行情況提供參考,為深入、細致研究相關尊老養老問題提供思考方向。

2.區域總體性研究。除研究清代尊老養老的總體情況外,一些研究逐漸將研究重心放在特定區域的尊老養老情況上,從國家、民間社會、家庭三方面入手,結合區域特點,突出不同區域發展的多元性,豐富尊老養老史研究的內容。段建宏的《明清時期的尊老養老問題研究——以晉東南區域為考察中心》[6],集中討論明清時期晉東南地區的尊老養老問題,從國家養老政策、地方政府推行的養老政策、民間的養老風氣三個部分進行論述,通過史料分析得出給匾旌表在明清時期的晉東南地區,是嘉獎孝子賢孫的普遍的重要方式,民間養老事業發展井井有條。該論文雖以晉東南區域為考察中心,使用晉東南地方史料進行分析,但并未深入探究明清時期晉東南地區尊老養老的特色。王曉娟的《明清時期蘇州地區的敬老養老文化》[7]以及田百慧的《明清時期徽州尊老養老問題研究》[8],結合地方特色對尊老養老問題進行分析,并總結歸納出地方尊老養老的發展特點。

二、清代國家社會尊老養老研究

學界研究清代尊老養老問題時,“國家行為”和“社會行為”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內容,很多研究成果集中于這兩方面,且涉及范圍較廣,涵蓋尊老禮制、養老政策、養老機構、宗族養老、養老慈善體系等。清代的社會尊老養老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尊老養老與社會尊老養老相互滲透、相輔相成,促進尊老養老制度不斷完善,推動社會進步。現從尊老問題、養老問題兩部分展開回顧。

(一)尊老問題

1.特定視角的研究。張留見的《清代尊老敬老問題探究》[9],對寫作視角進行創新,以中原地區發現的數方匾額為視角,結合相關史料對清代的尊老敬老問題進行分析。文中不僅談到清政府為高壽老人贈送匾額,還為世代同居的大家族贈匾表彰,以此使尊老敬老之風更濃厚,促進社會和諧,普通民眾將尊老敬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長輩以及鄉里年長者敬送匾額,全社會贈匾之風盛行。該文將研究視角集中在贈匾上來考察清代尊老敬老文化,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同思路,有很大的挖掘空間。魯子健在《清代的敬老制度》[10]中指出,清代對老齡人口的優待政策,主要集中頒行于康雍乾時期,這一時期注重推行“政在養民”的舉措,清代尊老養老政策集前代之大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尊老養老制度,清代尊老養老制度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該文重點論述針對一般軍民老年人的優待政策以及對老年知識分子和老年官員的優待政策兩方面,對一般軍民老年人和老年知識分子的討論較為新穎。

2.尊老禮制的研究。王彥章的《清代尊老優老禮制述論》[11]分析了清代主要的尊老優老措施:百歲人瑞坊、盛大千叟宴、重赴科舉筵宴、宮禁騎乘之典、大臣生辰賜壽、優禮致仕官員、優賞老年士子等,使尊老敬老之風深入人心。崔婷婷的《論康乾盛世養老尊老禮制》[12],視康乾盛世為中國古代尊老養老禮制發展的頂峰期,禮制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普天同壽的養老禮制、優禮耆年大臣的尊老禮制、恩賞年老庶民的禮制,反映出清代不同階級的社會群體所受到的尊老養老禮制是不同的,官員的養老待遇明顯優于庶民,點明了清代尊老養老禮制存在的一大弊端。衣長春、黃韶海的《清代千叟宴的歷史意義》[13]分析了清代千叟宴在推動邊疆與內地一體化上的歷史意義,可以有效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對研究邊疆地區尊老養老問題具有啟發性。張緒的《上行而下效:清代尊老優老禮制在地方的實踐——以徽州地區為例》[14]探討了清代徽州地區尊老養老禮制的實踐,作者通過列表格的形式,介紹了清代徽州六縣百歲人瑞坊的建設概況,百歲人瑞坊在徽州的建設普遍,發展興盛。文章的第二部分立足徽州是一個典型的宗族社會的歷史基礎,論述尊老敬老之風在宗族中的盛行,凸顯地方宗族對于尊老養老觀念的落實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文充分結合地方特色,為研究其他地區的宗族尊老養老文化提供了思路。

(二)養老問題

1.清代國家養老政策研究。從“國家行為”出發的養老問題研究,一直是學界重點關注的。清代國家養老政策的研究起步較早,相關成果較多。王躍生的《清代老年人口政策》[15]探討了清代老年人口政策的表現形式及實質兩個方面,指出清代的老年人口政策涉及范圍廣,但清政府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有特權的老年人,平民老年人所受優待遠不及特權階級,應辯證看待清代的老年人口政策,認識到清代老年人口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李振軍的《從館藏〈乾隆五十年井陘縣80 歲以上老民名冊〉看清代養老制度》[16]從當時各地政府對老年人的優待政策入手,以河北省國家檔案館保存的一份清代乾隆五十一年七月份井陘縣呈報上級部門的乾隆五十年八十歲以上老民名冊為基礎史料,分析得出清統治者給予了高齡老人優厚的待遇,養老政策較好,但限于條件,能享受政策優待的老年人很少,客觀指出了清代養老制度的不足之處。該文運用檔案資料對清代養老政策展開解讀,通過解讀計量名詞來反映當時社會民眾的生活水平。此外,姚舞艷的《試論清代官員的致仕制度》[17]、劉云自的《清代致仕制度研究》[18]以及歐磊的《清代致仕官員的待遇探析》[19]探討了清代官員的養老生活,管理官員的致仕生活是國家養老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官員致仕制度同樣受到了學界的大量關注。

2.養濟院研究。清代主要的官方養老機構是養濟院,中外學者均對養濟院開展過一些研究。張祖平的《明清時期的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研究》[20]內容系統、全面,對清代尊老養老問題有大量提及,指出明清養濟院分布廣泛,清政府在養濟院存在局限的情況下,鼓勵民間力量創辦普濟堂以補養濟院之不足,該文對于了解清代政府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價值。日本學者夫馬進的《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21]一書,在談到養濟院的設立時,認為養濟院似乎可以作為中國文化向周邊地區傳播的標志,還列舉了云南省尋甸府的例子說明尋甸養濟院設置遠遠晚于全國其他地區的原因,康熙三十六年(1697)或康熙三十七年(1698)便已創設普濟堂。此書清晰展現了中國慈善史發展的脈絡,提出養濟院是文化標志的觀點,延伸了養濟院內涵。梁其姿的《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22]以及梁庚堯的《中國社會史》[23]對清代養老機構均有涉及。

劉宗志在《淺析清前期的養濟院制度》[24]中強調了養濟院的重要性,養濟院制度是清代社會救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官辦是這一制度的顯著特征,其覆蓋面廣,但是養濟院的發展受到籌措救濟經費和實施救濟兩個因素的影響,其社會救助功能逐漸衰退。該文辯證地看待清前期的養濟院制度,對養濟院功能的分析較為全面。除對養濟院進行總體性分析,一些研究將重心放在不同區域的養濟院上,但不免出現模式化的情況。

3.宗族養老研究。宗族養老是民間互助型養老的一種,宗族養老研究往往離不開義莊、義田。李文治、江太新的《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25]對清代的宗族宗法制進行了討論,書中指出族田的作用,在清代民間宗法倫理思想進一步松懈的背景下,為強化宗族宗法制,民間通過建祠、修譜的方式將同族人聯系起來,族田起到了聯系族眾、贍貧睦族、發揚孝思的作用。該書對于研究清代宗族的尊老養老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袁同成的《“義莊”:創建現代農村家族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的重要參鑒——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26]用社會學的理論,談義莊的管理方式與贍族養老實踐,體現了義莊贍族養老的功能與時代價值。

4.養老慈善體系研究。慈善史研究是當前社會史的研究熱點之一,擁有較多研究成果。養老慈善體系涉及國家、民間社會、家庭三方的互動,學界對此的關注仍不足,對普濟堂關注較多,缺乏結合三者的系統性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王衛平、黃鴻山的《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以明清時期為重點的考察》[27],初步梳理了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的歷史脈絡,重點考察明清時期國家政權、民間社會、宗族在實行社會救濟時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過程。該書雖不是專論清代尊老養老問題,但從不同角度對清代養老救濟進行了深入探討,具有指導意義。作者將清代養老政策針對的群體分為三類:普通老人、孤老和官員,平民的養老以家庭為主,國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康雍乾時期官員致仕后的待遇與政績戰功掛鉤。清代的宗族還普遍設立族田義莊救助貧困殘疾成員,關注鰥寡孤獨,承擔起社會救助的責任。全書系統討論了明清的社會保障體系,涉及許多養老史內容,為國家、地方社會、宗族、家庭的養老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周秋光、曾桂林的《中國慈善簡史》[28],從傳統文化中的慈善思想談起,指出明清時期慈善事業發展鼎盛,與此同時民間慈善事業也迅速崛起與興盛,對清代普濟堂的建設概況進行了介紹。王衛平的《普濟的理想與實踐——清代普濟堂的經營實態》[29]對普濟堂的收養對象與性質、組織管理、經費來源、制度規定進行介紹,指出養濟院的官營色彩逐漸變淡,普濟堂與養濟院的同質化趨勢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矛盾運動的產物。學界關于清代慈善史的研究成果還有很多,如王衛平、潘偉峰的《清朝雍正時期慈善政策的調整——雍正所謂慈善乃“道婆之政”說駁議》[30],呂寬慶的《清代河南普濟堂研究——以地方志為中心》[31]等,均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清代慈善史的內容。

三、清代家庭尊老養老研究

家庭養老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學界關于家庭養老史的系統研究起步較晚,趙全鵬的《清代老人的家庭贍養》[32]308-320是較早的專論家庭養老史,介紹了清代老人在家庭中的主要贍養情況,為進一步探究家庭養老史奠定了基礎。學界對家庭養老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家庭贍養方式上,自呂麗萍的《明代家庭養老研究》[33]始,關于日常尊老養老生活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區別于以往主要以國家官方行為為切入點進行的相關研究,該文從“日常生活”的角度觀察、分析明代不同階級社會成員的家庭養老活動,試圖還原出一幅較為真實的明代家庭養老畫卷,豐富明代社會史的內容。日常尊老養老生活史的研究立足人們生活,反映時代、社會的變遷,使歷史更加完整、更加飽滿。隨著學界對家庭尊老養老的研究不斷深入、細化,一些成果專門以特定視角研究女性尊老養老情況,一些學者將研究范圍鎖定在特定地區,家庭尊老養老史的發展更加清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

(一)家庭尊老養老模式及生活研究

1.綜合性研究。姚遠的《中國家庭養老研究》[34]是一本全面研究中國家庭養老模式的綜合性書籍,重點對家庭養老的概念進行界定,從文化角度進行探討,認為家庭養老是家庭養老的行為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總稱,介紹中國家庭養老發展的階段等內容并闡發相關理論。書中還著重分析了中國老齡化社會中的家庭養老面臨的現實問題,強調了重視家庭養老的價值,對家庭養老的發展前景進行深入探討。該書雖不是歷史學專著,卻是研究中國尊老養老問題必備的參考書,為進一步研究家庭尊老養老問題奠定理論基礎。

2.家庭尊老養老模式及日常生活研究。趙全鵬的《清代老人的家庭贍養》旨在介紹清代老人在家庭中的贍養情況,探討兒子、嗣子、女兒、寡婦對家中老人的贍養情況,作者認為,到清代,中國傳統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的贍養模式[32]308-320。杜家驥在《清代社會基層關系研究》[35]中談到了宗族、家庭關系以及尊老養老行為中所體現的老人社會關系,馮爾康、常建華的《清人社會生活》[36]專設《家庭結構和家庭生活》一章,之后還介紹了老年人的生活和清代的社會救濟事業。這些研究并不局限于對基本養老模式的探究,而是更注重于探索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關系,是家庭尊老養老多元發展的體現。

(二)女性尊老養老問題研究

無論是養老責任承擔者,還是被贍養者,女性在尊老養老史發展中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界在開展養老史研究中,對女性養老問題多有涉及,但針對女性養老史的系統性研究很少。相較于將男性老年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學界逐漸出現了一些聚焦女性養老問題的創新性研究。對相關代表性研究進行梳理、分析,可拓寬研究思路,方便更全面、細致地探析尊老養老問題。

1.女性作為家庭養老承擔者的研究。趙全鵬在《清代老人的家庭贍養》中簡要介紹了女兒、寡婦兩種贍養方式,女兒贍養父母存在找贅婿、年老父母居住在女婿家、不嫁居家贍養父母三種形式,寡婦贍養家庭較為普遍,是兒子贍養的一種變體,節婦常常面臨艱難的養老困境[32]314-317。該論文為深入探討女性家庭尊老養老具體形式提供了參考。

2.老年女性作為被贍養者的研究。這類研究是女性尊老養老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成果多于女性作為家庭養老承擔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女性養老方式的研究,可拓展空間大。萬銀紅的《清代婦女社會活動研究》[37]對老年婦女的養老方式進行概括、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方式:和子女同居而由子女供養、分居獨住養老、慈善堂養老。指出婦女家庭養老模式的特點:仍是傳統中國社會的施行最廣,也是最為穩定的養老模式。關于清代婦女養老問題的基礎性研究,呂寬慶的兩篇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入手,極具參考性,一篇為《清代婦女家庭養老初探》[38],另一篇為《清代婦女宗族養老保障研究》[39]。前者同樣探討婦女家庭養老的方式,認為清代婦女家庭養老依賴的主體主要是兒(孫)子、兒(孫)媳、嗣子孫、女兒女婿、娘家人及其他親屬,然而小農經濟決定了婦女的家庭養老存在諸多局限,保障能力較弱,點明了婦女家庭養老的不同之處。后者詳細論證清代婦女通過宗族保障的方式來實現養老,宗族義莊義田為老年女性和寡婦的養老提供保障,宗族贈與婦女不動產以及發放年終福利輔助婦女養老,但是宗族保障具有封閉性和功利性,限制性強。

(三)區域性研究

學界對于特定區域尊老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少,因此以特定的區域為研究范圍,探究不同區域家庭尊老養老的發展特點、模式,尚擁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張緒的《明清徽州地區家庭老人贍養問題研究——以徽州文書為中心》[40]以徽州文書為主要史料,在明清徽州呈現大宗族小家庭的社會形態下,分家析產較為常見,作者對這一情況下的家庭老人贍養真實情況進行分析,突出了徽州家庭養老發展的特點,同時展現了徽州商業發展的情況。該文從小點切入,反映家庭尊老養老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體現徽州家庭養老的獨特性。周祖文的《清代存留養親與農村家庭養老》[41],以乾嘉刑科題本為材料,探討存留養親制度下的農村家庭養老,文通過數據、表格,論證得出清代存留養親制度始終緊緊圍繞家庭養老,至今農村家庭始終是養老這一社會問題的最重要承擔者,指出了農村家庭養老在清代尊老養老發展中的重要性。

四、反思與展望

中國古代尊老養老問題的研究較為復雜,涉及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在研究時還需運用人類學、社會學、法學等知識,相關研究史料零碎,收集、整合史料需花費大量時間。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學界不斷對國家層面的清代尊老養老問題進行研究,陸續產出了許多成果。后隨著社會史的發展,學者將研究重心轉向民間社會和家庭的尊老養老問題,從小點入手,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發展情況及國家治理效果。學者對尊老養老問題的研究不僅使用官方史料,還廣泛使用文書、碑刻、家譜、文集等資料,使尊老養老史的內容更加豐富。民間社會的尊老養老問題的研究重點關注官方、民間修建的養老機構,家庭尊老養老相關研究較少,但呈現出關注老人日常生活、關注女性、分區域研究的趨勢,發展空間大。

盡管尊老養老史已積累了很多研究成果,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一,大多關注國家層面的尊老養老問題,對民間社會、家庭尊老養老的研究廣度不夠;其二,大量關注國家、民間養老機構,相關研究存在模式化的現象,研究深度不夠;其三,國家、民間社會、家庭的研究割裂,缺乏將三者系統討論;其四,家庭尊老養老問題研究的拓展空間巨大,女性、特定區域的尊老養老研究成果較少。

總之,基于以上對既有研究不足的思考,筆者對清代尊老養老問題研究的未來進行了展望:一是研究不應局限于國家行為,應充分關注民間社會與家庭層面的尊老養老問題,研究中貫穿國家—民間社會—家庭這一條線索,突出三方合力;二是除全國情況外,關注不同區域尊老養老的情況,結合地方特色,展示出歷史的多元性,打破固有模式;三是重視家庭尊老養老問題的研究,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家庭尊老養老模式運行的內核,有助于弘揚尊老養老的中華美德,緩解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四是充分發掘、運用更多新史料,以文書為主要史料的研究逐漸增多,現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利用新史料來解讀尊老養老問題,日記、傳記、家譜、民間資料等史料應重點關注。

猜你喜歡
養老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養老生活
環球時報(2022-05-19)2022-05-19 17:17:09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養生不是養老
基層中醫藥(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養老更無憂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自拍中文字幕|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aaa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年人国产视频|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91视频日本| 精品人妻AV区|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私拍|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最新网址|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精品国产| 免费在线视频a|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 91福利免费|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在线观看视频99|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青青操| 天天激情综合|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国产视频a|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欧美笫一页|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 国产爽爽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本黄色a视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国产视频欧美| 久青草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操操操综合网| 97在线公开视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麻豆小视频|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久久a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9cao视频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看网站|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美女免费黄网站|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