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四川南充“蠐蟆節”儀式與功能研究

2024-05-26 17:57:30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儀式文化

張 藝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成都 610066)

農歷正月十四“蠐蟆節”是川北地區獨特的民間節日,歷史悠久,節日中的民俗活動豐富有趣。“蠐蟆”是當地方言,讀成“qiémáor、qiémér、qiémár”[1]357,指青蛙。《南充方言》指出,雖《四川方言詞典》解釋“蠐蟆”為“青蛙、蟾蜍”含義,但實際上在南充方言中,“蠐蟆”是“青蛙”的音變①。根據對當地人的采訪②、當地制作的大蠐蟆為青蛙的模樣和蠐蟆燈上彩繪的青蛙圖案等,可以證實“蠐蟆”在南充方言中指“青蛙”。舉辦“蠐蟆節”的地區集中在川北鄉村,多在南充西部、遂寧蓬溪地區,主要流行于以西充方言為主的西河流域附近③。早期由各鄉鎮民眾自發組織舉辦,在各鄉鎮形成小型規模的節日活動范圍。

200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 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大眾視野,傳統節日逐漸走向“遺產化”。隨著2017 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許多鄉村開始復興、重構傳統節日,節日、非遺和鄉村振興便緊緊圍繞在一起,如毛巧暉[2]、毛曉帥[3]結合鄉村振興實際闡述節日的走向。部分學者指出節日作為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被積極開發時面臨的當代困境,如劉魁立、黃濤等學者指出傳統節日“遺產化”可能在具體傳承、保護實踐中出現扁平化傾向[4]。王敬[5]指出節日開發對非遺文化內涵把握不夠,應避免“開發性破壞”,故在研究節日時,不僅需要關注節日變遷與重構,也要關注和保護其原真性。

2010 年后,南充市順慶區、嘉陵區將“蠐蟆節”申請非遺。2011 年,該節日被列入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南充市政府努力開發“蠐蟆節”,力爭將其打造為當地的“文化名片”,建設為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之一,并通過文旅結合,打造鄉村旅游節。在此背景下,對“蠐蟆節”的關注與研究漸起,如王怡詩[6]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入手,王璐[7]探討其藝術價值和傳承。此外,“蠐蟆節”經現代重構,其文化內涵挖掘和傳播力度卻不夠深入,存在“表面化”的傾向,不少當地青年、游客和媒體只關注節日外在的“狂歡性”,因此“蠐蟆節”面臨著保護文化內涵的問題。鑒于此,本文通過對“蠐蟆節”儀式及傳說的梳理,解讀“蠐蟆節”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和生態根源,進一步探索“蠐蟆節”的文化內涵,以助保護其原真性,并促使人們了解“蠐蟆節”在政府組織下的新態勢以及所發揮的社會功能。

一、“蠐蟆節”的儀式過程

在“蠐蟆節”被收錄到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前,其知名度較低,儀式由各鄉鎮自行舉辦,沒有官方參與,一些項目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主持。經四百多年的發展,“蠐蟆節”從最早在夜晚舉蠐蟆燈送瘟神的簡單儀式,發展成為現在豐富多彩的儀式。經南充市政府的推廣,現如今的“蠐蟆節”不僅是西河流域上重要的民俗活動,更是一個傳承其悠久文化和歷史的“狂歡”節。如今的“蠐蟆節”可分為儀式前、中、后三個階段。儀式前主要分為扎青龍、扎蠐蟆燈、扎火把和搖嫩竹,儀式中主要有文藝表演、趕場、游行,儀式后為吃年夜飯。

(一)籌備與規劃

儀式前的準備階段分為政府和家庭兩個方面。政府主要負責統籌規劃行程、場地、流程安排等。主要活動內容依舊是當地群眾自主參與,現在“蠐蟆節”知名度漸高,有更多的群眾加入其中,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

1.組織隊伍

準備節日當天的舞蹈隊、舞龍隊、蠐蟆隊等,基本由當地群眾自發組織。2011 年后,政府加入組織的行列,舉辦多場文藝匯演,規劃舉辦場地以及游行路線。

2.扎龍船和大蠐蟆

龍船,也稱為“蠐蟆主燈”或“蠐蟆燈龍船”。形狀如龍舟,但其大小沒有具體要求,有長4 米、寬1 米多的龍船,也有長7 米、寬1米多的龍船。龍船由當地有經驗的老人們共同制作,他們用青竹扎龍骨,彩紙糊龍身,蘿卜染墨作龍眼,稻草編龍尾,五谷做內臟。龍船制作完畢,村里的每家每戶都要從家里拿來五谷(稻谷、玉米、小麥、豌豆、黃豆)放進制好的龍船中。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將主持祭祀龍船的儀式,在船前的木桿插上香蠟,樂者在龍船(蠐蟆主燈)前吹奏樂器祈福,共乞求“蛙神”(積善鄉等地說是“龍神”)保佑小孩來年平安健康、風調雨順、各戶五谷豐登[8]202。自從官方參與后,“蠐蟆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逐漸擴大,“周邊市鎮前來參加送燈游行的人逐年增多,游行隊伍由單純的舉蠐蟆燈,增加了舞龍隊和大蠐蟆(大青蛙)隊”[6]11。大蠐蟆由竹制成,做成青蛙張開嘴,鼓動腮幫,伸出舌頭的模樣,也有做成一公一母的大型蠐蟆,被叫做蠐蟆公婆。

3.扎蠐蟆燈

在當地,只要家里有小孩,人們就會做蠐蟆燈并在“蠐蟆節”當晚送出去,他們認為這樣能送走病害,保佑小孩健康成長。制作蠐蟆燈時,人們會砍來一根和家里孩子身高差不多的嫩竹,或者選擇1米多到2米不等的長度,然后用刀剔除枝丫,取一段竹子劃開做成粗篾,再編成一個個小竹圈。接著將整根竹子的一節破開分成6 或8 份,將小竹圈放入,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狀。之后在籠內的竹筒里塞一團泥巴,在泥巴上插上蠟燭,然后在外面糊一圈白紙或紅紙(以前用米糊,現在用膠水)。蠐蟆燈象征瘟神,制作好后不能拿回家里,以免將瘟疫帶入家中,必須放在室外晾曬,等到正月十四晚送到河邊,意味著將瘟疫帶走。

蠐蟆燈受社會發展和新思想的影響,不再拘束于以往單一的紡錘形狀。人們從用材和造型都大膽創新,充滿創意。材料上,傳統制作材料是青竹,現在追求新意使用鐵絲、鋁材,使形狀不再單一、更加多變。以往的裝飾材料是糊在外面的白紙或紅紙,如今使用不同顏色的彩紙,或者使用帶有龍鳳、牡丹等傳統花紋的彩紙,又或者是在白紙上畫有青蛙等卡通圖案。形狀上,因使用鐵絲、鋁材等可塑性較高的材料,所以如今人們能夠制作出許多形狀不同而精美的燈,其中既有根據生肖制作生肖燈,也有根據“蠐蟆節”制作青蛙燈,以及愛心燈和五角紅星燈等。此外,當地政府開展“非遺”傳承培訓及組織評選“最美蠐蟆燈”。在蠐蟆燈的新變中,傳統節日里祭神等帶有民間信仰的因素漸漸消退,娛人逐漸占據主位。

4.扎火把

火把具有照明和美觀的作用,是“蠐蟆節”中必不可少的。火把制作簡易,是由柏樹皮包裹木屑粉捆扎而成。因為柏樹皮中含有油質,所以很容易燃燒,在夜里舉辦儀式時方便照明。柏樹皮里面的木屑粉燃燒后會形成通紅的小火星,在夜里由一位年輕人揮動火把,木屑粉便會變成猩紅色的火星在黑夜中飛舞,增加了節日的氛圍,如今木屑粉的作用多被煙花爆竹替代,火把主要用來照明。

5.搖嫩竹

搖嫩竹是專屬于孩子們的活動。早上,大人會帶著孩子到村外或附近山上的竹林選擇正在生長的還未斷尖的嫩竹,每一個孩子選擇一根自己心儀的嫩竹(有的地區是父母找一根嫩竹),孩子們一邊搖嫩竹,一邊唱童謠,表達著祈福的愿望:

“十四夜,搖嫩竹,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長,我也長,我和嫩竹一樣長。

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

嫩竹爹,嫩竹娘,我與嫩竹一樣長。”[1]357

對于孩子而言,這是一個有趣的節日游戲,而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它寄托著大人對孩子最真摯的愿望。人們期望孩子能如他們選擇的嫩竹一樣快快成長、健康平安。

(二)趕場與游行

“蠐蟆節”儀式中分為兩部分,一是趕場,二是集體游行。正式游行之前,樂師們檢查嗩吶等樂器,試音和練習樂曲;抬龍船和抬大蠐蟆的隊伍也各自準備好,等待夜晚開始舉燈游行;各家各戶則準備好儀式所需的物品前來趕場。

1.趕場

各鄉鎮平時也有趕場,但趕場時間并不一致,如有“逢三”“逢五”“逢九”④等。平時趕場的時間從清晨天亮開始,一般持續半天。隨著“蠐蟆節”的規模越來越大,周邊地區的人們集聚在一起,慢慢熱鬧起來,“蠐蟆節”也成為趕場的好日子,并且時間更長,可持續一天。趕場的地點在各鄉鎮熱鬧的集市,上午8 點開始街頭人頭攢動,周邊鄉村的村民到鎮上趕集,并準備參加晚上的游行活動。各家拿著自家做好的蠐蟆燈來到集市,或者到集市購買蠐蟆燈。近年來,已經有工廠開始規模生產蠐蟆燈,在正月十四當天進行售賣。在舉燈游行之前,人們不但會到集市購置東西,還會吃一碗特別的湯圓——臘肉湯圓。糯米粉加溫水混合成的面團,包入臘肉、米豆腐、豆腐干等餡料,是當地極具特色的美食。隨著政府的參與,不少地區還會有文藝表演、抓“蠐蟆”等活動。

2.游行

晚上,“蠐蟆節”的游行活動開始,這是“蠐蟆節”最重要、最熱鬧的環節,人們叫做“送蠐蟆”“送瘟神”,其流程如下:

太陽落山后(約18點30分),人們先放鞭炮,意味游行正式開始。龍船在最前面,緊隨其后的是大蠐蟆或者蠐蟆公婆,后面的人拿著各式各樣的蠐蟆燈。樂隊吹起嗩吶、敲起鑼鼓,人們聽到鑼鼓聲和鞭炮聲,便自覺點亮手上的蠐蟆燈,加入游行的隊伍。青年們在隊伍前揮舞火把,火把中的木屑粉飛出,迸濺出火星,增加節日的氛圍。行進的游行隊伍向河邊或田邊走,隊伍跟著樂隊的鼓聲唱著:

“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

十四夜,送蠐蟆,把你送到青龍廟,廟下河里吃醪糟。”[6]10

“十四夜,吆蠐蟆,吆到你外婆那里去吃酸醪糟。

蠐蟆公、蠐蟆婆,把你瘟神送下河。

蠐蟆公,蠐蟆婆,送蠐蟆,敲銅鑼。

蠐蟆公,蠐蟆婆,正月十四不好過。

田邊地角鞭炮響,嚇得蠐蟆打啰嗦。”⑤

到了河邊,游行隊伍停在兩邊。一位老者將“刀頭”(祭祀供品)放到龍船前,點燃一炷香,并對著龍船祈禱。然后在橋上點燃龍船,等燃燒到最旺的時候再將龍船推進河里或溪流中,這意味著送青龍升天,鎮壓、降服瘟疫。隨后,大蠐蟆或蠐蟆公婆也會被燒掉,意味著帶走病害。然后,人們將手里的蠐蟆燈插到河岸邊。這時,禮花在空中散開,與河邊各色的燈光呼應,人們在五彩的燈光中,祈愿來年平安健康,此時“蠐蟆節”的活動達到高潮。

(三)團聚與回味

雖然中國大部分地方將農歷正月十五作為元宵節,但是在川北,尤其是在盛行“蠐蟆節”的鄉鎮,人們希望通過祈福消災的方式慶祝春節的結束,所以一般將農歷正月十四作為春節的最后一天。“蠐蟆節”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改變了當地人們的節日觀念,故有“城里人過元宵節,鄉下人過‘蠐蟆節’”[8]202的說法。

所以,人們經歷狂歡之后,在節日的余韻里回到家里吃團年飯,慶祝春節的結束,回味著剛剛結束的節日狂歡,重視將要結束的春節和春節最后一次團年飯。

二、“蠐蟆節”由來的民間敘事

“蠐蟆節”產生于明末清初時期,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蠐蟆節”的由來在官方歷史文獻中無史料可考,只有當地人口口相傳而來的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現被當地文化叢書收錄,近年出版的《順慶區志》《嘉陵區志》《西充縣志》均有對“蠐蟆節”的相關介紹。根據民間流行的傳說大致可分為戰亂瘟疫說和小兒祛病說兩類。

(一)戰亂瘟疫說

戰亂瘟疫說流傳范圍最廣,它的產生可追溯到明末。明末清初,張獻忠駐扎川北,在此地與官兵交戰,雙方死傷無數,惹怒神靈,降下蠐蟆瘟,造成瘟疫橫行,人們為送走瘟神,在正月十四晚高舉蠐蟆燈。此類與戰亂相關的傳說流行于共興鎮、金寶鎮、積善鄉等地,范圍較廣,部分鄉鎮的細節有差異。

1.河神降下蠐蟆瘟

明末時期,張獻忠屯兵川北時被官兵圍剿,無數戰死將卒被埋葬于五洞橋后山,得名“張官墳”。帶有怨氣的污血流進河流,河神大怒,派蠐蟆降下“蠐蟆瘟”以致于瘟疫橫行,當時的百姓紛紛供奉豬頭三牲,到附近寺廟燒錢化紙,祈求神靈能夠趕走瘟疫,但卻無濟于事,百姓苦不堪言。后經高人⑥指點,當地百姓制作出“蠐蟆燈”,在農歷正月十四的晚上高舉自制的蠐蟆燈,揮舞火把,抬著彩龍,敲鑼打鼓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燃燒彩龍后,人們把燈送到附近的溪水中,祈求“蛙神”保佑家人健康,或是祈求河神庇佑,趕走瘟疫[9]23。

河神降下瘟疫的傳說在南充市嘉陵區金寶鎮、順慶區共興鎮附近流傳,共興鎮五洞橋村村口的共興“蠐蟆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碑上記載著此傳說。

2.青龍降下蠐蟆瘟

明末清初,張獻忠在南充遭官兵圍剿,血流成河。“當時正月十四突發大規模的瘟疫,持續幾年。后有一位高僧解釋:這是人間的血光惹得附近青龍山上的青龍作怪,在當地降下‘蠐蟆瘟’,如若不祛除,以后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四就會有瘟疫流行。于是,為了鎮住青龍,當地人在青龍寺壓住龍頭,為防止‘蠐蟆瘟’繼續禍害人間,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都要扎蠐蟆燈,送‘蠐蟆瘟’。”[10]

青龍降下瘟疫的傳說主要流傳于嘉陵區積善鄉等地。傳說的產生和流變與當地環境、歷史文化緊密相關。傳說中的青龍山正位于積善鄉賈壩村,山上曾有一座青龍寺,但在明末時期毀于兵燹。曾經青龍寺香火旺盛,不少香客前去敬拜。積善鄉所流傳的傳說受到當地環境和信仰文化的影響,故在傳播中變異。

民間傳說包含某些歷史和文化的信息。戰亂瘟疫傳說幾乎離不開張獻忠,這使節日更具歷史性,也更具地方文化底蘊,并展現了川北地區人民的“歷史記憶”。明末清初,四川戰亂頻繁,瘟疫頻發,給當時的百姓帶來巨大的傷痛和難以想象的恐懼。張獻忠兩次入川,并于崇禎十七年(1644)在成都建立政權,又于順治三年(1646)抗擊清軍,扎營于西充鳳凰山,在此死傷無數。“與災害斗爭的經歷和體驗以民間傳說的形態,深深根植于人們的記憶之中。”[11]據《清代四川民間信仰地理研究》整理,1645—1648 年間,四川、重慶多地頻發“大頭瘟”“馬蹄瘟”等,當時“人皆徙散,數百里無煙”。所以,這個傳說版本展現了人們對當時戰亂、水旱災害頻發、瘟疫橫行的歷史記憶,這段歷史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如今,我們已無法追溯這場戰亂、瘟疫與該習俗真實的歷史關系,但這個傳說不在于歷史記載的準確性,而在于真實記錄和反映了民眾的歷史感情,這是一種基于生活真實基礎之上的藝術的真實性。

(二)小兒祛病說

明末清初,西河一帶瘟疫流行,許多孩童在此次瘟疫中不停咳嗽,甚至咳血而亡(或是正值開春時節,天氣變化不定,許多幼兒患病咳嗽)。因小兒咳嗽聲像青蛙的叫聲,或因口鼻生瘡、面部浮腫,像田里的青蛙一樣,百姓以為是他們得罪了蛙神,使孩子得了“蠐蟆瘟”。于是,便興起了祭祀“蛙神”——“蠐蟆節”,當地百姓自制“蠐蟆燈”,在農歷正月十四的晚上把燈送到附近的溪水中,以此來祈求上天保佑村里的孩子。

這個傳說流傳于南充市順慶區共興鎮、西充縣鳳鳴鎮和遂寧市蓬溪縣的鄉鎮之間。從解釋節日儀式的內涵與動因的角度,此類傳說中為保佑孩子健康的愿望與“送蠐蟆”和搖嫩竹兩個儀式的目的相同。小兒祛病說解釋舉行儀式的由來是大量孩童死于瘟疫,人們寄托于非自然力量祈求孩童平安。儀式中搖嫩竹和“送蠐蟆”的活動,以及有孩童的人戶必扎蠐蟆燈和成年后不必再送蠐蟆燈等說法都在呼應傳說中為孩童祛病的部分。小兒祛病說文本內的內容與外部儀式形成相互映射的關系,解釋了“蠐蟆節”儀式的動因和“蠐蟆節”的習俗流程,這更有可能是節日由來的真正原因。到今天,“蠐蟆節”的祈福受益對象不再局限于孩童,其范圍已擴大到參與儀式的每個人。

三、“蠐蟆節”由來的生態敘事

“蠐蟆節”由鄉村“小聚集”到城鄉“大節日”,其間因迅速傳播,快速進入大眾視野的需要,宣傳的內容不可避免呈現出節日內容較為片段化、同質化。只有深入挖掘其來源,了解民間故事、民俗活動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生態根源,才能推動“蠐蟆節”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文藝(包括神話)作為一種特殊載體,保留了作為原始先民的精神依存的原型。”[12]183我們可通過儀式與傳說去找尋信仰的源頭,探討“蠐蟆節”信仰的生態根源,西河流域稻作生產的自然生態和族群繁衍的社會生態共同構成“蠐蟆節”由來的生態敘事。

(一)原始信仰的留存

“蠐蟆節”中的民俗活動依舊可見“萬物有靈”思想對川北先民的影響。“萬物有靈”是“蠐蟆節”產生的思想基礎,對于川北先民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無論人、動物、植物、無生物都有靈魂”[13]266。所以他們認為河有河神,山有山神,并在與自然的相處中,逐漸對變化莫測的自然產生了崇拜。在明末清初的川北,人們受限于當時的醫學水平,并不知道如何解決突發的瘟疫。“萬物有靈”的觀念使他們把瘟疫化為超自然的力量,把自己內在的恐慌外化,根據自身祛病消災的需要和原始信仰相融合。從“蠐蟆節”的儀式和傳說中,不難看到原始信仰的留存。

“河神降下蠐蟆瘟”的傳說描寫瘟疫是河神因戰亂時流入河中的濁血而發怒,降下了“蠐蟆瘟”。人們將瘟疫看作河神對人們的懲罰,可見人們對掌管水的神靈的敬畏。在儀式最后,人們把龍船和蠐蟆燈送入河中,認為河流能帶走瘟疫。“這是生活經驗上升在精神層面的總結。古人在河里洗澡、洗衣、淘米,以無根水做藥引洗去身體的疾病,流動的水被視作可以洗滌萬物。”[6]16由此可見,“蠐蟆節”暗含著人們對水的崇拜。

“青龍降下蠐蟆瘟”的傳說提到青龍山,青龍山的名字來源這座山形如向靈龜朝拜的青龍,青龍盤踞于青龍山上。在此傳說中,因戰亂的血光惹惱青龍山上的青龍而降下“蠐蟆瘟”,“青龍”是青龍山的化身,是山神的具體化形象。

蠐蟆在節日傳說中被稱為“瘟神”或“蛙神”。前者是人們認為它帶來瘟疫,從而舉行儀式“送”走它;后者是人們認為它是“蛙神”,制作“蠐蟆燈”祈求它的保佑。這種矛盾心理的背后實則是對蛙的崇拜使然,人們將瘟疫與蠐蟆聯系在一起,懼怕它的力量,從而進行一系列祭祀,逐漸形成崇拜。單從節日起始來看,蛙崇拜一部分來源于瘟神崇拜,但繼續向前追溯,它更多來源于農耕文化。

(二)農耕文化的孕育

早在先秦時期,百越人種植水稻從而形成蛙崇拜,如到今廣西壯族仍保留著“螞拐節”(青蛙節)。成都金沙遺址出土蛙型金箔,上面的蛙紋與馬家窯彩陶蛙紋很相似。據屈小玲研究,這應是西北羌氐族由北向南遷徙而帶到古蜀國,并且蛙崇拜南傳與農業稻作文明發展有關。可見,蛙崇拜不僅跨越時間久、地域廣,而且與農業稻作文化緊密相關。筆者整理發現,舉行“蠐蟆節”的鄉鎮基本在南充西河附近,這里水系發達,稻作農事豐富,在長期稻作過程中,人們發現青蛙的行為關系著水稻生產,受到“萬物有靈”的影響,當地漸漸形成以農耕為基礎的蛙崇拜。蛙不僅成為掌管雨水和稻作生產的“蛙神”,而且還成為關于族群延續的生育之神,包含這兩種敬畏的蛙崇拜是“蠐蟆節”產生的生態根源。

1.水稻生產的自然生態

水稻耕作自古以來就是川北地區的一項重要生產活動。南充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夏季。“蠐蟆節”沿著西充河流行,并展現出強烈的蛙崇拜,此與農耕緊密相關。西充河流域地理環境較好,氣候溫暖、水源豐沛、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耕種條件優越,農事活動豐富,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南充西河流域人民自古以來以糧食生產為主,而青蛙對于農業來講是益蟲。送蠐蟆民謠中唱道:

“小蝌蚪,小叮叮兒,幾天變成小蠐蟆,大腦殼,小尾巴兒,黑蛐黑蛐滿凼凼兒。

小蠐螞,呱呱呱,田頭地頭都有家。一生專把害蟲殺,又保蔬菜保莊稼。

小蠐螞,大嘴巴,眼睛鼓起牛眼大,肚皮長得像冬瓜,張口吐個紅圈圈,一切害蟲都要殺。”⑤

“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岸上爬,吃害蟲,保莊稼,人人都要保護它。”[14]311

蠐蟆因其取食農業害蟲的飲食習性,以及兩棲的生活習性,尤其常棲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處,這對于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西河流域地區的人們來講,蠐蟆無疑是對農業生產有益的動物。“蠐蟆節”的儀式準備體現出與農業相關的蛙崇拜,當地人們在制作龍船時會抓上一把五谷放在龍船里,祈求“蛙神”在這一年能保佑農家五谷豐登。此外,當地人們還會在蠐蟆燈上和其他游行的物品上寫“五谷豐登”。

此外,蛙的叫聲與水稻收成有關,繼而產生蛙崇拜。早在先秦時期,百越族率先培育出水稻,西部古羌族將其引進,他們在水稻耕作中發現青蛙的叫聲與風雨有關,尤其是某種叫聲能預示雷雨的到來,便對青蛙產生了恐懼與崇拜,并將其與雨水聯系在一起,蛙成為掌管雨水的神靈,形成“水—蛙—人”的聯結模式。在“河神降下蠐蟆瘟”的傳說中,因河流被污染,河神發怒降下懲罰,蠐蟆是河神與人之間的中介,符合“水—蛙—人”的思維模式。伴隨著春天的到來,蠐蟆結束了冬眠,發出“呱呱”的聲音,人們會以此來判斷今年的收成⑦。在與農業息息相關的自然生態中,人們建立起“蛙—稻—人”思維模式,認為蛙是敬畏的對象,繼而孕育出蛙崇拜。這是西河一帶“蠐蟆節”盛行主要原因,以及人們選擇蠐蟆作為祭祀對象的深層的文化原因。

2.族群繁衍的社會生態

人類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特點,因此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形成族群。相較于游獵生活,以水稻為主的農耕生活不僅使得族群生活更加穩定,而且也能進一步促進人口增長。相對應的,稻作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只有人丁興旺、生育眾多才可保持族群的延續。“在稻作文化中,蛙不僅作為主宰水稻生長的自然生態因素的神靈而存在,而且也作為稻作民族自身繁衍的社會生態因素的圖騰而存在。”[15]在稻作活動中,成熟后累累的稻穗和成群的蝌蚪均包含著豐收和多子的寓意。受“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人們將蛙神化,蛙成為具有強盛繁育能力的神靈,甚至有的民族將其作為自己的祖先,從而形成圖騰崇拜。廣西壯族和海南黎族都蘊含著對蛙的圖騰崇拜,湖廣百越人的銅鼓蛙紋代表著子孫繁旺。

南充“蠐蟆節”的形成受崇拜蛙繁殖能力信仰的影響,因此人們在遭遇瘟疫時,選擇將蠐蟆為祭祀對象,促成“蠐蟆節”儀式的形成。“小兒祛病”的版本里,許多幼兒因病夭折,人們以為是“蛙神”的懲罰,舉行祭祀保佑孩子健康,這里反映出蛙與幼兒的關系以及人們延續自身族群的愿望。“蠐蟆節”兩個重要的儀式都與孩童緊密相關。一是“蠐蟆燈”與孩童的關系構成“蠐蟆節”最關鍵的儀式。“蠐蟆節”的核心是“蠐蟆燈”,最關鍵、高潮的部分是“送蠐蟆”的游行儀式。在當地,家中有兒童的人家就會有一盞“蠐蟆燈”。“因兒童身體抵抗力較弱,最易患上‘蠐蟆瘟’,因此,每家只要有兒童,無論孩子大小,當天都必須扎上一盞‘蠐蟆燈’。”[8]202所以家家戶戶都會為自己的孩童制作一盞“蠐蟆燈”,用此代表孩童身上的病災。然后在正月十四晚上讓孩童們舉著蠐蟆燈邊唱童謠邊跟著父母游行。人們送走“蠐蟆燈”,意味著送走燈上的“蠐蟆瘟”,以此保佑家中孩童來年平安無恙。二是搖嫩竹與孩童的關系。孩童們自己或父母選擇一根嫩竹,嫩竹正如小孩子一樣處于未成熟的年齡。人們通過找嫩竹、搖嫩竹,寄托對自家孩童未來茁壯成長、平安康健的愿望。結合以上儀式內容分析,“蠐蟆節”的主體應是孩童,儀式的動因是保佑孩童健康,祛除災害。可見,“蠐蟆節”的形成與保佑生育繁衍的蛙崇拜有極大的關系。

四、“蠐蟆節”的社會功能

“蠐蟆節”能夠傳承至今,充分證明其有極為重要的積極意義和社會作用。“文化功能主義認為,在每種文明中,一切習俗、思維和信仰,在社會整體運作中都起著某種關鍵作用。”[16]《文化論》中寫到“一物品之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類用得著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地方”[17]17,“所有的意義都是依它在人類活動的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它所關聯的思想,及所有的價值而定”[17]17。節日的文化主體是人,“蠐蟆節”的儀式功能體現在塑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經歷四百余年流傳的“蠐蟆節”習俗,已成為當地人們生活、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

(一)調和功能

“蠐蟆節”的調和功能表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和諧三個方面。

1.人與自然

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中,川北人民不斷適應和改造自然,在稻作生產的基礎上,形成了原始信仰,包括對蛙的動物崇拜、對河流的水崇拜以及對山神的土地崇拜。這些崇拜觀念體現了當地人民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人們通過一系列的儀式尋求與自然溝通,從而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當時瘟疫流行,人們面對突然爆發的瘟疫,對自然十分畏懼,人與自然處于相對抗的階段。“蠐蟆節”里一系列的儀式、思維和信仰都在調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獲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平衡。

2.人與社會

“傳統節日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流動性語境下的鄉村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文化治理價值,同時也構建了獨特的地方性節日文化傳統。”[18]“蠐蟆節”被收錄到南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政府未參與組織舉辦節日,而是各鄉鎮群眾自發舉行。祭祀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主持,大型祭祀物品由當地有經驗的老人一起制作,游行前由長者點燃手中的蠐蟆燈,意味游行正式開始,其他人緊跟其后點亮燭火。在“蠐蟆節”里,長者是經驗的傳授者,也是節日的組織者。在長輩的指導組織下,看似自發舉行的無組織的節日,實則在各鄉鎮內部實行社會管理的功能。

“蠐蟆節”的祭祀儀式也加強了社會群體之間的溝通。節日是非日常性的活動,“蠐蟆節”被川北人民看作春節的最后一天,與“元宵節”一般。人們在這天趕場、聚會,“蠐蟆節”為當地人們提供了溝通、交流的渠道。無論是儀式前的籌備規劃、儀式中的游行還是儀式結束后的團年,都使得當地民眾聚集在一起,從而加強了社會群體間的聯系。

在社會群體中,“蠐蟆節”儀式既是當地人們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強他們文化認同的重要路徑。“儀式首先是社會群體定期重新鞏固自身的手段。……當人們感到他們團結了起來,就集合在一起,并逐漸意識到了他們的道德統一體;這種團結部分是因為血緣紐帶,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結成了利益和傳統的共同體。”[19]530“蠐蟆節”一系列儀式將人們團結起來,逐漸形成共同體意識,強化身份認同意識和文化認同意識。儀式是群體鞏固自身身份的手段,在儀式前的準備階段,人們積極配合協作,傳唱“蠐蟆節”的歌謠和傳說,無意識地增強了人們的身份認同。儀式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有自己的位置,最后的祈福游行儀式保證了個體的貢獻得到升華,每一個送燈儀式的參與者也都是地方福祉的分享者。現在“蠐蟆節”影響力和輻射范圍擴大,促成了龐大的祭祀場域的形成,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當地人在與他們的互動交往中,積極展示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儀式的圓滿成功,增強了當地人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逆向強化了他們對家鄉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人們之間的紐帶得到進一步加強。

3.人自身

對人本身來講,具體表現為心靈慰藉的功能。瘟疫突發,在醫學技術并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用自己的主觀聯想尋找瘟疫發生的原因,將其解釋為神靈的行為,這樣就可以解釋瘟疫爆發而呈現出的無序狀態,使自己困惑和緊張的心理得到緩解。制作蠐蟆燈、龍船、搖嫩竹和參與游行的整個儀式過程是先民使生活恢復正常秩序的方法,尤其是把被認為帶有瘟疫的蠐蟆燈隨河飄走或燒掉,在河邊祈禱新的一年健康平安,人們期望通過“送蠐蟆”的儀式送走來年的不幸與災難。人們通過這一系列的儀式行為消除瘟疫帶來的焦慮痛苦、減輕病痛和帶走災難,進一步得到心靈上的慰藉,滿足個人的精神寄托。

(二)娛樂功能

“蠐蟆節”在進入“非遺”名錄前,其娛樂功能就已存在,但總體呈現祭神為主,娛人次之的局面。在發展較緩的鄉村地區,以水稻耕作為主,人們為了平安無患,往往會開展一系列取悅神、求福祈祥的儀式活動,祭祀儀式也是為了溝通神靈、祈求保佑。其中一些活動和儀式,如搖嫩竹、趕場、舉蠐蟆燈游行中的耍火把等都具有娛樂的意義。

2017 年順慶區政府提出全域旅游的鄉村文旅發展方案,打造以“蠐蟆節”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一站式健康體驗景區,重點是康養休閑中心、采摘科普體驗園等鄉村旅游項目。“2019 年,嘉陵區政府在G318 線嘉陵段沿線的龍蟠、大通、金寶、三會等10 余個鄉鎮同步舉辦盛大的“蠐蟆節”祈福活動,吸引了20 余萬人次參與”[20]。政府增加了文藝表演、抓蠐蟆、評選“最牛蠐蟆燈”等活動,使得節日更加娛樂化。政府統一組織的煙花表演,該環節并沒有祭神的意義和功能,是近幾年附加上去的,其目的是起到娛樂的功能和美觀的效果。“蠐蟆節”已變為娛樂、喜慶為主,從祭神向娛人的轉向趨勢也更加突出。

(三)經濟功能

2011 年,“蠐蟆節”被納入南充市“非遺”文化目錄后,政府與媒體積極推廣“蠐蟆節”,自此“蠐蟆節”跳出小眾圈層,受到主流文化關注,同時也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其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蠐蟆節”作為鄉村旅游名片,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展現出經濟價值。

政府的參與打破了以往地區性傳統節日的封閉性,擴大了“蠐蟆節”的影響力。川北地區在經濟發展需求的推動和與媒體的互動中,將“蠐蟆節”作為當地文化資源不斷開發其旅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本地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價值。“順慶區委、區政府按照‘產業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因地制宜走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道路,打造了一批環境優美、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旅觀光項目,以及脫貧奔康產業園,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21]2019 年順慶區已建成“三線三游十八景”,其中包括共興鎮“蠐蟆節”等一系列鄉村休閑娛樂項目。

2020 年,遂寧文井鎮與南充有關縣區鄉鎮組成戰略同盟,深度挖掘與“蠐蟆節”相關的其他民俗活動,通過文旅有機融合,打造鄉村旅游節,努力使“蠐蟆節”成為新的“文化名片”。此外,近年來有不少商家從“蠐蟆節”中捕獲商機,開始對蠐蟆燈進行批量生產。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部分大學生積極挖掘“蠐蟆節”等節慶文化活動,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倡導可持續的文旅融合模式,努力踐行“創意,讓鄉村更美好”的宗旨,設計出多套鄉村“非遺”文化旅游主題方案。如今,“蠐蟆節”已成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其文化資源為當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五、結語

“蠐蟆節”是川北地區文化的集中體現,我們可以通過節日傳說和儀式活動透視出原始信仰的留存。在“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下,川北先民形成對水、山、蛙的崇拜,這些觀念推動了“蠐蟆節”的形成。現如今,“蠐蟆節”的信仰被淡化,呈現出節日娛樂狂歡的景象。回溯漸漸消隱的信仰,作為文化現象承載著先民的愿望與記憶,它是我們了解節日文化的重要資料。

“蠐蟆節”凝聚了四百余年的民俗文化,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讓“蠐蟆節”活在當下”有三種途徑:一是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可以聯合三會鎮、共興鎮等“蠐蟆節”流行的鄉鎮共同舉辦“蠐蟆節”,加強鄉鎮之間的交流,形成聯合效應,共同打造““蠐蟆節”民俗小鎮”,進一步擴大“蠐蟆節”的影響范圍。此外,政府還可以幫助非“非遺”承人建立傳習所,推動傳承人、民俗學者、“非遺”研究者共同研究創新路徑。二是非遺文化進校園。南充中小學校以及高校可以與“非遺”傳承人合作,進入校園宣傳和教學。同時,可在高校設立“蠐蟆節”研究和保護中心,開發“蠐蟆節”新形式,如以“蠐蟆節”由來排練《蠐蟆節》舞臺劇等,進一步豐富節日的形式與內涵。三是進行多元化宣傳。宣傳不僅要依靠傳統報道,也需要新興的直播和短視頻等傳播形式。以多元化的傳播方式記錄“蠐蟆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拓寬傳承的范圍,推進保護和傳承的工作落實,還能加強“蠐蟆節”文化的影響力。

總之,我們需在保留住文化根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同時,結合時代要求,守正創新,使“蠐蟆節”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注釋:

① 蠐(qí),《廣韻》徂奚切,平齊,從。青(qīng),《廣韻》倉經切,平青,清。“蠐”與“青”聲母相近,聲調相同,陰陽對轉。“青”由陽聲韻qīng 對轉成陰聲韻qí,加上受到南充方言語音影響變為qié。“青”變成“蠐”,“蠐”的讀音也由“qí”變成“qié”。蟆(má),又寫作“蟇”,兩字是音義相同的異體字,《廣韻》莫霞切,平麻,明。蛙(wā),《廣韻》烏瓜切,平麻,影。“蟆”與“蛙”聲母相近,韻母相同,又受古無輕唇音的影響,“蛙”變為“蟆”。所以,“蠐蟆”是“青蛙”的音變。具體參考李志杰.南充方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② 據筆者采訪,何女士、李女士、左女士等人表示“蠐蟆”在當地是指皮膚光滑的青蛙。

③ “蠐蟆節”沿著西河流向南充市嘉陵區的三會、積善、大通,順慶區的共興、黃金,西充縣的多扶、雙鳳、晉城等10多個鄉鎮。

④ 逢三、逢五、逢九:在以前商品經濟不發達時期,鄉鎮趕集有一定周期。“逢三”指在每月農歷初三、十三、廿三,各鄉鎮人民會到當地集市趕集。“逢五”指趕集時間是每月農歷初五、十五、廿五。“逢九”指趕集時間是每月農歷初九、十九、廿九。

⑤ 參見蓬溪縣文井鎮人民政府編.文井印記:文井文化生態記述,2021年26、27頁。

⑥ 不同地區所流傳的高人的角色不同。金寶鎮流傳的傳說是道人云游至此為村民點化,南充積善鄉和遂寧蓬溪縣的傳說中是高僧到此為百姓解惑。

⑦ 人們認為可以從蛙聲知道今年是否為豐年。蛙聲響亮又多,說明青蛙多。青蛙是捕捉田間害蟲的益蟲,所以當青蛙多時,害蟲就少,如此就能保護莊稼,減少對莊稼的傷害,今年的收成也就會更好。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就有表示蛙聲與豐年的詩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猜你喜歡
儀式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誰遠誰近?
儀式感
現代裝飾(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Talking strategi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91导航|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国产资源|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色综合成人|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亚洲第一页|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在线欧美国产|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性影院| 久久五月天综合|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91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99热免费在线| 美女啪啪无遮挡|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香蕉色综合|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毛片视频网址|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伊人色天堂| 欧美www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自拍偷拍一区|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一区网站|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色悠久久综合|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