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合唱是由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一種聲樂演唱形式,最早源自歐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合唱既是一種表演形式,也是一種表現力極為豐富的“聲樂交響”的音樂體裁[1]1。它承載歷史、啟迪心靈,既反映社會生活,又表達精神寄托。我國合唱藝術的興起雖只有百年歷史,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得到了廣泛開展,各級各類學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合唱團,成為音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
加強美育教育,實施三全育人,推進五育并舉,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2002 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 年)的通知》,明確了學校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容,要求積極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并逐步使其規范化、制度化[2]。201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質[3]。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堅持整體推進與典型引領相結合,形成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局面[4]。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5]。
為落實國家關于藝術教育、美育教育以及三全育人的系列文件精神和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合唱團綜合育人的功能和審美價值,2005 年,綿陽師范學院“夢之聲”合唱團正式成立。這是一支由在校大學生組成的青年合唱團,作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社團,“夢之聲”合唱團立足學校師范教育的根本,展示青春才華,成就輝煌夢想,以提升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能力素養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為己任,拓展藝術教育和美育教育途徑,加強音樂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融合,致力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合唱藝術的提高與發展,提高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合唱團從最開始就按照規范的社團團隊管理進行建設,明確合唱團的建設目標,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制定明確的合唱團章程。合唱團最早以展示青春才華、成就輝煌夢想作為其宗旨,主要致力于合唱藝術在學生中的提高與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時代中小學音樂教育對音樂師資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合唱團的目標轉變為提升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服務中小學音樂教育綜合素養與能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秉持“在操作中學習、在表現中體驗、在實踐中審美”的建設理念,課內、課外相結合,以合唱作品排練、音樂會、文藝演出和比賽為主要實施方式,以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為主要內容,培養具備組織、指導、排練、指揮中小學合唱團的實踐能力,對接中小學音樂教育實踐,充分發揮合唱團統一、協作、和諧的合唱要求。通過作品排練、展演,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在管理方面,合唱團由學院資深專家擔任藝術總監,合唱指揮專任教師擔任指揮,鋼琴教師擔任伴奏。在日常排練中,以指揮為核心,設置指揮助理、團長和聲部長等。指揮助理由合唱與指揮主修方向的學生擔任,協助指揮完成作品的排練和處理,團長和聲部長由學生自我推薦,競爭上崗,從而形成了以專家引領、指揮老師指導、學生自我管理為主的師生協同管理模式。在近二十年的發展和建設中,“夢之聲”合唱團現在已經成長為一支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成績突出、享譽省內外的優秀高校大學生合唱團。
合唱團最開始的訓練是以自發組織為主,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訓練,全憑教師的魅力吸引學生參與,合唱隊伍不夠穩固,學生的參與比較隨意。自2014 年開始,合唱團訓練以“課程教學+課余排練”的方式進行,合唱團的排練被正式命名為“合唱”課,以專業選修課的形式進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選修模塊專業技能拓展部分(見表1),作為一門課程被安排到課表中,每周2 節課,共計32 個學時,課程開設從第二學期到第六學期,每個學期1 個學分,共計5 個學分。這樣就有效地保證了排練的時間,也讓同學們能夠更加重視合唱團的排練和演出,明確合唱的意義和價值,提高排練演出的質量和效果。

表1 綿陽師范學院2020級人才培養方案
合唱團要想取得好的成績,穩定的排練是必不可少的?!皦糁暋焙铣獔F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排練方式,除了課表上的時間,還會在每周四的中午定期進行排練,這樣一周就至少有固定4 個小時的排練時間。如果有演出或比賽任務,還會利用周末等課余時間進行排練。正是因為有了足夠的排練時間,加上行之有效的排練方法,合唱團不斷成長,2018 年被四川省合唱協會評為四川省優秀合唱團。
合唱是一種極具大眾性、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音樂形式,其直接參與性是其他任何音樂形式所不具備的。觀眾是在聆聽欣賞的過程中享受音樂之美,而合唱卻可以參與創作,以細膩、精致、震撼的人聲傾吐心語,獲得另一層次的藝術審美體驗[6]118。“夢之聲”合唱團作為學校藝術實踐的重要平臺,每一位團員都參與創作,通過展演和比賽不斷總結,提高水平,多出成果,從而形成學校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
1.積極參加展演比賽。學校非常重視合唱團的發展,積極支持合唱團參加各種比賽,尤其是規格較高的專業合唱比賽。2010 年“夢之聲”合唱團首次走出四川就來到了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的賽場,這是合唱團第一次參加這樣重大的國際比賽。比賽中合唱團演唱了中外經典作品九首,經過初賽、復賽和最后的決賽,分別獲得民謠組和混聲組兩個組別的銀獎。2012 年合唱團參加了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合唱組,與原總政歌舞團(現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武漢音樂學院合唱團、星海音樂學院合唱團等專業院團同臺競技,最終獲得合唱組二等獎(全場第三名)。在四川省第七、八、九、十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連續四屆獲得藝術表演類合唱一等獎。2018 年參加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獲得藝術表演類合唱二等獎。
2.定期舉行專場音樂會。比起參加各種比賽,舉行專場音樂會更加考驗和鍛煉合唱團。迄今為止,合唱團已經舉行了二十多場專場音樂會:2015 年在綿陽舉行《黃河大合唱》專場音樂會,巡演四場,走進惠民劇場、部隊,走進李白故里等,深受好評;2016 年舉辦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專場合唱音樂會,演出兩場,傳唱中華優秀經典作品,傳播紅色文化、革命精神;2017 年在綿陽舉辦《陳一新流行合唱作品》專場音樂會并進行了網絡直播; 2017 和2022 年分別舉行原創清唱劇《歐陽修》《李白》專場音樂會,獲得業界及社會的廣泛贊譽;同時還堅持舉行《合唱與指揮》教學音樂會、《合唱排練與指揮》考試音樂會等各類專場主題合唱音樂會,合唱音樂會已經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觀察方法。可直接肉眼觀察攀附在水草上的蝦苗數量、大??;如肉眼不易觀察,可使用網眼較密的魚撈子伸入水草下方,輕輕往上撈,可重復幾次,選擇不同位置,重復上述操作。
3.延伸合唱實踐平臺。在合唱團引領下,學院延伸建立了“合唱藝術節”這一實踐平臺。藝術節包含班級合唱比賽、合唱專題講座、論壇等,形成了“人人愛唱歌,班班有歌聲,師生同參與”的活動局面。其中,班級合唱要求每個班的同學全部參加,除了一年級可以邀請指揮以外,其他的指揮伴奏都由自己班上的同學完成,充分體現面向全體的教育原則。同學們自己選擇歌曲,從開始的二聲部到現在全部四聲部,從有伴奏合唱到無伴奏合唱,從歷史作品到現代作品,從民族作品到外文作品,從大學教材合唱作品到中小學教材合唱作品,從經典作品到流行作品。在這個平臺上,同學們獲得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內涵,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專業提升和美育浸潤。班級合唱比賽迄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合唱藝術節也已經成為學院的一個品牌。
1.傳播時代聲音,擔負弘揚先進文化的使命。高校藝術團的節目創作多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元的表現形式推動著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7]。“夢之聲”合唱團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傳唱時代主旋律,弘揚偉大的時代精神,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歌唱,用歌聲講好中國故事,用歌聲傳遞正能量。
我們黨提出的“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要求我們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傳播中華美育意蘊,為此合唱團演唱了經典的《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等反映偉大抗戰精神的優秀作品。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十一國慶節、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等重要時刻進行文藝演出。同學們在演出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傳唱紅色歌曲,傳承革命精神,從而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精神境界。
在我國全力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時,學院創作、演唱了《扶貧隊員之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合唱團的同學們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參加抗疫歌曲的錄制和傳唱,完成了《有一種愛不變》《摯愛》等合唱作品,用歌聲歌頌新時代最勇敢的人。在這時代的歌聲里,同學們得到了極大的精神鼓舞,收獲了無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合唱團的精神品質也得到了升華。
2.推出原創合唱作品,擔當傳承傳統文化的職責。2017 年,合唱團首演了由綿陽的詞作家和作曲家為紀念歐陽修誕辰1010 周年創作的四幕舞臺版清唱劇《歐陽修》,從作品的創作開始,合唱團就全程參與。作者給合唱團成員講解創作的思路、意圖以及創作的方法、演唱的技巧,讓同學們能夠更好地用清唱劇的方式,在舞臺上呈現一代文豪歐陽修的人生歷程以及他與綿州故土的不解之緣。2022 年,合唱團再次演唱了學院青年教師創作的清唱劇《李白》。該劇以“集詩成劇、和詩以歌”的方式探索李白詩歌及其人文精神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合唱團同時還排演了大量的原創作品,如《西羌禮贊》《詠梅》《憂思與吶喊》等。這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更是通過作品加深文化認同,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3.打造藝術社團品牌,豐富文化育人內涵。為全面落實國家美育教育方針,從2016 年起,合唱團創建了一個新的校園文化品牌——綿陽師范學院“草溪之聲”大學生合唱音樂鑒賞會。到2022 年止,該音樂會已經舉行到第六季了。音樂會面向全校學生,以講解和演唱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普及音樂知識、傳唱優秀作品、傳播高雅藝術,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和審美能力。2023 年開始,學院逐一邀請其他二級學院的同學走進音樂廳,為他們舉行專場音樂會,從而真正把美育教育走深走實。2023年音樂會率先走進文學與歷史學院,獲得了非常好的反響,接下來將陸續走進學校其他十四個二級學院。
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非常快,但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傳統經典作品的藝術價值還存在認識不清、理解不一的情況。因此,學院根據藝術作品特別注重情感表達這一主要特點,堅持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相結合,對標美育教育要求,充分發揮合唱藝術“價值導向、情感激勵、價值認同、情感陶冶”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將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合唱作品作為合唱團排練、演出的主要內容,排演了《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我愛你中國》等大型合唱作品。同時,以演唱地方優秀民族作品為己任,演唱了《吉祥陽光》《羌族禮贊》《不要怕》等多首四川藏族、羌族、彝族等民族的優秀合唱作品,加強了民族團結,用歌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開展了美育教育,又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政治、傳統文化和道德修養的教育,實現了美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
以合唱作品為主抓手,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塑造、人文精神培育相統一,同學們在思想境界方面,增強了文化自信,振奮了民族精神,強化了家國情懷。在行為規范方面,學會了安靜和傾聽,明確了分工與協作,懂得了尊重與服從,實現了專業素養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共生。
合唱團現有團員一百五十人,十八年來累計團員已超過千余人,演唱了眾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原創作品和不同風格、不同時代、不同特色的經典作品,積累了一批優秀的合唱曲目,成為了學院綜合育人的重要陣地。很多畢業的學生已經成為中小學合唱教育教學的骨干,所帶合唱團也在省級及以上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更有學生考取了合唱指揮研究生,成為合唱指揮的專業人才。
合唱團作為音樂學專業必修課“合唱與指揮”、專業選修課“合唱排練與指揮”“合唱學基礎”“合唱指揮法”等課程的重要實踐載體,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通過合唱團排練與指揮,轉化為合唱與指揮的專業能力。在課程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在排練中體現更為專業、科學的訓練方式。同學們在理論與實踐中相互促進,在排練與教學中融會貫通,這種相互融合的教學模式,有效延伸了課堂教學,為課程建設起到非常好的補充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與合唱相關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已成為省級一流課程,“合唱排練與指揮”“合唱作品賞析與編配”成為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從多年的實踐中可以看到,通過合唱團的排練和演出,在“看音響、聽色彩、唱畫面”的要求下,同學們的聲樂演唱能力、舞臺表現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排練指揮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等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多次展演比賽中,合唱團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軍營,用自身對合唱的熱愛和尊重去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在這些活動中,同學們用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聲音帶給了廣大人民群眾美的享受,帶給大家和諧與美好,大家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也與日俱增。因此,更加廣泛地開展合唱活動的意義是:對社會而言,全面提高人的音樂素養,完善人格,和諧社會;對個人而言,有效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實現專業能力與社會服務意識的同步提升,同時也提高了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要豐富藝術實踐活動,面向人人,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大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等實踐活動,遴選優秀學生藝術團參與國家重大演出活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導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5]。合唱團作為學校教育中門檻較低、輻射較廣、參與性最強、效果最好的藝術實踐活動,是完全能夠落實這些相關要求的。
綿陽師范學院“夢之聲”合唱團自成立以來,先后獲得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民謠組和混聲組兩項銀獎、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合唱組二等獎、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聶耳杯首屆合唱比賽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在四川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上連續四屆獲得一等獎,舉行了二十多場專場音樂會,合唱團已成為四川省乃至全國知名的合唱團體,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合唱團的影響不斷擴大,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美譽度,為全社會合唱藝術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把樂譜上種種符號化為音響、匯成音樂,這是一種藝術境界的營造,一種精神的升華[6]222。十八年的堅守,“夢之聲”合唱團幫助學生樹立了欣賞美、表現美、展示美、創作美的精神追求,形成了熱愛、尊重、合作、堅毅、執著的人文品質。十八年的躬耕,付出的不僅僅是辛勤的汗水和時間,更多的是對合唱的深愛,對美育教育的執著,對夢想的追逐。一千余名“夢之聲”合唱團員,用歌聲講述中國故事,用歌聲凝聚中國力量,用歌聲謳歌時代。他們駐足在教育的芳草園,星星之火,必將成燎原之勢,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為全社會合唱的普及和提高,貢獻“夢之聲”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