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密,徐敏杰
(1.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舞蹈學院,福建福州 350100;2.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建福州 350100)
畬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最遲到7 世紀初,畬族先民已經在以廣東鳳凰山為中心的閩、粵、 贛交界地帶繁衍生息”[1]319。也就是說,最遲在唐代以前,畬族先民就已經遷徙至福建地區,他們居于山腹之中,過著刀耕火種和游牧狩獵的生活,在遷徙過程中途經大量漢族地區,歷經雜居,是與漢族交流較為活躍的少數民族之一,漢族地區的農耕文化與畬族的傳統文化由此相互交融。畬族人自稱“山哈”,意即“大山里的客人”,依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湖南等省的山區,而閩東(以寧德市為主)則是畬族最大的聚居地區。福建畬族舞蹈按照表現形式和內容主要分為四類:一是宗教祭祀類,如驅妖伏魔的巫舞《奶娘踩罡》和祭祖的《鈴刀舞》;二是勞作模仿類,如表現擔水的《挑水舞》和模仿白鶴的《白鶴舞》;三是婚喪嫁娶的習俗舞蹈,如寧德霞浦縣的《婚禮舞》;四是體育類自娛舞蹈,如《打槍擔》 和《打尺寸》。本文以福建傳統畬族舞蹈《奶娘踩罡》《婚禮舞》《鳳凰舞》《白鶴舞》等為例,對福建畬族舞蹈進行溯源和審美范式上的探究,以期在橫向和縱向兩個層面對福建畬族舞蹈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
“閩東巫舞以畬族為盛”[2]233,畬族巫舞是畬族宗教信仰和祭祀儀式活動的重要表現手段。據記載:“(畬客)俗信巫事鬼,禱祠祭賽,則刑牲庀具,戴樹皮冠,歌覡者言,擊饒吹角,跳舞達旦。”[3]8761985 年發掘于福建福安市社口鎮南山村的《奶娘踩罡》便是集歌舞于一體的宗教祭祀巫舞。《奶娘踩罡》也稱作“奶娘催罡”或“奶娘行罡”,源于漢族道教神女陳靖姑的傳說故事,通常在驅鬼鎮妖、求雨祈福的儀式活動中表演。表演者均為家族世襲或家族傳承制下的男性,也就是說,《奶娘踩罡》是男扮女裝的、具有道家傳統的祭祀巫舞,現在仍在福安民間廣為流傳,每逢二月二“會親節”或三月三“烏飯節”都能看見《奶娘踩罡》的身影,寧德市已經成功申報并收錄于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化遺產名錄。陳靖姑,唐代福建福州下渡人,也稱臨水夫人,13 歲時于閭山拜師學法,15 歲時習得法術,常為民造福。傳說陳靖姑為畬族先民除蛇害、懲奸惡、祈雨水,其英雄形象深深刻在畬民心中,為表達對陳靖姑的感恩和悼念之情,畬民親切的稱其為“奶娘”。《古田縣志》記載:“古田去邑三十里,其地曰臨川,廟曰‘順懿’,其神姓陳氏。肇基于唐,賜敕額于宋,封順懿夫人,英靈著于八閩,施及于朔南。事始末具宋知縣洪天錫所樹碑。”[4]357可見,陳靖姑的民間信仰在唐宋年間便廣泛流傳于福建各地,而畬族先民在遷徙過程中頻頻與漢族文化交融,在民族信仰方面亦同,因此舞蹈《奶娘踩罡》融合了畬族的巫文化和漢族的道家文化。表演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凈壇,第二階段是請神,第三階段是踩罡(這里的“罡”是古星名,泛指北斗星的斗柄)。表演者身穿法衣,左手持鈴刀,右手持龍角,手中道具既是法器,一定程度上也可稱其為舞蹈伴奏樂器的一種,該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為鑼和鼓,這種舞蹈形式具有傳統道教儀式的風格,它來源于民間信仰和道家宗教祭祀儀式,是福建畬族舞蹈“巫舞同源”的有力見證。
福建畬族舞蹈的一個源頭來自族群的圖騰崇拜,與瑤族盤瓠龍犬圖騰崇拜一樣,畬族人的祖先同樣是盤瓠,不僅如此,福建畬族先民還有鳳凰圖騰崇拜。相傳盤瓠王功成名就后不愿為官,與三公主遷居鳳凰山,在深山碧水之中孕育了畬族人民。畬民在祭祖時,不僅祭祀同姓的本族祖先,還要虔誠地祭祀畬族始祖盤瓠王。畬族稱盤瓠為“忠勇王”,閩東畬族還稱其為“龍麒”“盤護”“高皇”,每每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畬民就會懸掛繪有盤瓠形象的祖圖和祖杖瞻仰拜祭。“畬族傳統舞蹈祭祀舞,與盤瓠圖騰崇拜關系密切,集中表現在祭祀活動上。畬族祭祖是最隆重全族性禮俗活動。”[5]88由此可見,畬族傳統祭祀舞來源于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而《獵捕舞》和《鈴刀舞》則是圖騰崇拜發展下的有力見證。除了盤瓠的圖騰崇拜,福建畬族人民還有鳳凰的圖騰崇拜(如圖1)。

圖1 福建畬族服飾上的鳳凰圖騰與盤瓠圖騰 (徐敏杰 攝影)
鳳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祥瑞之一,深受世人喜愛。《山海經》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天下安寧’。五彩鳳凰,乃圖騰神鳥……”[6]19鳳凰作為福建畬族先民的圖騰,其緣起有以下兩種推論:一是由廣東潮州鳳凰山為源頭,畬族先民就像流動的圖騰,在閩、浙、贛、皖的山區留下“鳳凰到此”的印跡。頑強的畬族先祖所經歷的民族遷徙就如同鳳凰涅槃的過程,歷經種種磨難,仍堅韌無畏,昭顯出畬族人民強大的生命力。二是相傳高辛帝的女兒三公主出生之時,空中顯現出“鳳凰來此百鳥珍”的祥瑞,后人視其為鳳凰的化身。三公主長大后嫁給了平番有功的畬族始祖忠勇盤瓠王。在三公主和盤瓠王成婚時,三公主的母后賜予其鳳冠與鳳凰嫁衣,希望女兒能如同鳳凰一般,為族人帶來吉祥和幸福,此舉代代相傳,形成畬族“崇鳳敬女”的婚禮習俗,例如閩東霞浦縣半月里村的婚俗儀式中有“敬茶討百家銀,尋找鳳凰蛋”的習俗。男方迎娶新娘之際,家中需要在正門橫楣上貼“鳳凰到此”的大紅色橫批,畬民“崇鳳敬女”習俗在“男拜女不拜”的婚俗傳統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畬族在女子出嫁時精心打扮,將每一個畬家的新娘視作美麗的鳳凰。如閩東畬族婦女常頭盤“鳳凰髻”、身著“鳳凰裝”;流行于福州地區寧德南路飛鸞地區的“鳳頭髻”;福安寧德大部分地區的“鳳身髻”,福鼎霞浦西路的“鳳尾式”等等。此外,在畬族婚俗中,新娘嫁到夫家的當晚,新娘向公婆敬茶后,公婆就當著眾人的面將象征家政權力的倉房鑰匙與寓意薪火傳承的柴火一并交給新媳婦。新媳婦接過這兩件東西,就意味著她成了家里新的女主人,掌管家中事務。福建畬族《鳳凰舞》也被畬家人稱為“福貴舞”,承載著五福臨門的寓意,具體包含德福、孝福、善福、信福、葬福之意,此外還有著平安順利的寓意,畬族對女性的敬重具有“崇鳳敬女”和母系氏族社會的歷史遺風,也為《鳳凰舞》的傳承提供了“溫床”。
福建畬族舞蹈的一大特點是來源于傳統的民間習俗,畬族《婚禮舞》就是其中之一。以福建寧德霞浦半月里村的畬族婚禮舞為例,其舞蹈為組舞形式,如“節儀舞”“攔轎舞”“新娘下轎三進廳”“會八仙”等具體婚俗儀式舞段,圖2 為福建寧德畬族婚禮舞舞譜,包含“會八仙”與“賀房舞”的舞段內容,由于年代久遠且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采用西式婚禮,目前只有本民族的習俗傳承人才能掌握所有舞蹈流程和舞姿步伐。

圖2 《婚禮舞》古舞譜 (福建寧德霞浦縣文旅局 提供)
從圖2 可以看出,畬族《婚禮舞》有嚴謹的舞蹈表演程式,其舞蹈步伐主要由“蹬步”(包括直蹬步和斜蹬步)、“急步”、“圓場步”組成,配合手部動作和空間調度完成整個歌舞儀式,其舞蹈構圖具有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構圖形式,如“雙圓場”“雙8字”“剪刀繞”等。
福建畬族祭祀巫舞《奶娘踩罡》為世代傳承制,這使得巫舞技術得到提高、凝煉、保留和傳承,它具有圓的審美范式,即“手指畫圓”“旋轉畫圓”“步伐畫圓”。首先是“手指畫圓”,《奶娘踩罡》的舞者由畬族巫師組成,巫師們男扮女裝,頭戴紅神額,身著紅神裙,在表演過程中,左手持鈴刀、右手持羚號(也稱“龍角”),其舞蹈形態是“甩轉羚號:……甩動號嘴,使羚號在手中順時針方向劃一個立圈;轉羚號:……使羚號順著左轉的慣性貼在指頭上轉”[7]7。此處的羚號就是閩東稱為龍角的道具。通過文字描述可知,在舞者自身旋轉的時候,道具龍角順著圓的運動軌跡,在舞者的指尖轉動。此外,畬族巫師第二十六代傳人雷彭斌曾在中央電視臺《挑戰九重天》中對龍角在舞蹈中的使用作出解釋:在快速旋轉的過程中,右手持的龍角也要旋轉起來,“旋轉中輪流變換手指,多數時候都是單個手指支撐龍角而不掉落”。由此可見,《奶娘踩罡》的舞蹈動作常形成圓的運動軌跡,無論是舞者旋轉所形成的平圓亦或舞者手中的龍角保持著立圓,都形成不同空間的畫圓軌跡。其次是“旋轉畫圓”,《奶娘踩罡》中除了“踏斗行罡”的步法,最令人難忘的是舞者順著圓的運動軌跡旋轉,力與氣呈漩渦式的遞增,借此傳達“奶娘”陳靖姑在降妖除魔時的無邊法力(如圖3)。舞者在整個舞蹈過程中借助巫術的儀式儀軌順著圓的運動軌跡連續不斷地重復旋轉,使得這種力與氣呈漩渦式高速凝聚至身體的點性圓,同時它還傳遞到舞者身著的紅色裙圍,進而在舞者身體周邊形成一個線性的空間圓,這種“‘圓’的運動既能促成‘力’的凝聚與集中,又有助于‘力’的化解與發送”[6]262,力與氣總是相伴相隨的。最后是“步伐畫圓”,主要體現在“踏斗行罡”舞段,作為最重要的行罡舞段,其步法不僅剛柔相濟,而且運動路線大都遵循曲線圓的運動軌跡,“……還有以圓場步為主的基礎步伐,分別是蓮花罡、鯉魚穿沙罡、羅城罡……上述基本步伐的行徑路線主要以‘圓’為主,分別出現了逆時針繞圓、順時針跑圓以及八字圓等圖形,表達著已布下天羅地網加持,保護村子城鎮不讓邪魔妖道靠近”[8]。在《奶娘行罡》中,三重“圓”在各自不同的身體空間流動,呈現出空間上的秩序特征,“這種圓形的宇宙秩序來自數理性的美學玄想或推斷……在中國文明的發端期,圓形模式也構成了中國人對宇宙空間的基本看法”[9]。

圖3 2015年福建福安“三月三”畬族民俗節表演的《奶娘踩罡》 視頻截圖
所謂迷狂之美,可借用傅謹在《藝術美學講演錄》中對柏拉圖在靈感現象經驗層面的論述:“當柏拉圖需要對詩人以及所有藝術家的迷狂狀態做出哲學的解釋時,他的回答是,那些創造了偉大藝術、以超凡脫俗的藝術感動欣賞者的詩人們在進入迷狂狀態時,實際上是在‘代神說話’……”[10]81-82當畬族巫師在《奶娘踩罡》中順著圓的運動軌跡快速旋轉或在歌舞一體中進入忘我迷狂的狀態之際,往往伴隨著肢體運動的不斷升級和往返重復,使得舞者的身體達到忘我意識,處于狂迷極致狀態下的舞者不再是生活中的自己,已然變成了“神”的化身,也由此構建福建畬族原始宗教信仰舞蹈的迷狂之美。對于觀看儀式活動的畬族民眾來說,當他們全身心地欣賞時,會不自覺地被舞者帶入超越理性的“迷狂”之中。在溝通神秘力量的儀式中,畬族先民通過“巫舞”獲得了超自然的體驗,從而進入超現實的藝術情境中,在這樣通靈的情境,畬族先民以情感體驗和力量體驗與神靈進行“超自然力量”的聯接,這種迷狂之美也從另一側面彰顯“中國傳統思維從象出發并通過象的關聯營造情境的特性而言,它無疑具有鮮明的美學性質”[11]。
福建畬族舞蹈的基本動作特點主要由“踏、步、蹲”的動作元素構成:“‘踏、步、蹲’,即左腳向右腳前側斜進一步,同時,同時雙膝往下彎曲成蹲伏,或右腳向右側斜進一步,左腳踏在右腳后,同時雙膝向下彎曲成蹲狀。”[5]87由此可見,雖然畬族舞蹈下肢的動作幅度不大,但是“踏”與“蹲”的舞蹈動律是其典型的審美特征。蹲踏之美幾乎見于所有福建畬族舞蹈,如《奶娘踩罡》巫舞中每次踩罡步伐或旋轉時必伴有身體的蹲步和踏步;《捕獵舞》,也稱“踏步舞”,它雖然是祭祖或迎送祖宗牌位時跳的舞蹈,但卻表現了畬族先民的狩獵過程,畬族先民在叢林狩獵時,為等待野獸出沒,隱匿氣息,將自己蹲藏隱蔽于遮擋物之后,并時刻保持警戒、蓄勢待發的狀態,這種狩獵姿態蘊藏的是“蹲”的力量,在迎戰野獸時,瞬間的出擊與閃躲,這一瞬間的爆發力也來源于“蹲”的準備。閩東畬族舞蹈的“踏”與“蹲”一樣,都體現在動律向下的身體作用力上,注重力量向下的延續和扎根。除此之外,福建畬族的生活習俗舞蹈也呈現出此種蹲踏之美(如圖4)。

圖4 采風視頻截圖
圖4 為福建畬族舞蹈《婚禮舞》《白鶴舞》和《挑水舞》的三幅舞蹈截圖,舞蹈示范者為福建寧德市級非遺畬族舞蹈傳承人雷秀蓮,其示范的舞蹈對應動作為《婚禮舞》的“踏步蹲”,《白鶴舞》的“白鶴步”,《挑水舞》的“小搖步”,以蹲、踏為主的“坐蹲式”舞姿隱見于這三種舞蹈當中。
福建畬族舞蹈源于巫舞祭祀、圖騰崇拜、勞作模仿等,但大部分的畬族舞蹈存在于祭祀巫舞之中,在巫文化中蘊含著神明崇拜,在圖騰崇拜中蘊含著祭祖和祭祀,同時又與狩獵、祈福等聯系在一起,其發展的總體特征是從原有的實用功能走向實用與欣賞并重的民俗活動中。福建畬族舞蹈質樸、厚重,具有“圓之美”“迷狂之美”和“蹲踏之美”的風格特征,無論從舞蹈史學、美學、民俗學,還是人類學來研究福建畬族舞蹈,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它以其神秘、獨特的舞蹈類型和風格等待更多學者的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