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欣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 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陜西 西安 71006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這意味著國家已經將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關鍵位置。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數字創新憑借高開放性、協調性等特征,可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助力國民經濟擺脫粗放型發展模式困阻,推動高質量發展[1]。基于數字創新的跨空間連接特性,各創新主體緊密銜接,共同構成創新生態系統。所謂數字創新生態系統,是指在數字技術支持下,實現組織與個人協同推進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復雜組織結構[2]。但是現階段受收益分配不當、溝通合作模糊性等因素影響,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發展水平偏低[3],一定程度上阻滯創新驅動戰略深度落實。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實現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文章提出如下問題: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時空演進特征是什么?是否存在區域差異?其影響因素是什么?如何切實提高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科學回答上述問題對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學術界對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研究較少,主要關注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內涵、內在機制兩方面。就概念內涵層面,張超等(2021)分析認為,數字創新生態系統是數字要素、數字要素提供者、數字要素使用者構成的復雜適應系統[4]。Granstrand & Holgersson(2020)研究發現,數字創新生態系統是指由行動者、行為、制品、制度和關系構成不斷演化的集合[5]。結合上述學者研究思路,文章認為,數字創新生態系統是共生單元依托共生基質在平臺內的相互作用形成共生網絡,最終搭建生態化的有機動態系統。
就內在機制層面,張培和劉世靜(2023)研究表明,隨著數字平臺不斷轉型更新,核心企業的生態價值主張將對互補者創新成果產生正向推動作用[6]。魏江和趙雨菡(2021)分析認為,創新主體可通過應用數字技術、利用數字資源協同,達到創新行為控制與創新成果激勵,以此構建數字創新生態系統[7]。
綜合梳理上述文獻可以發現,現有文獻從概念內涵、內在機制與演化路徑對數字創新生態系統進行大量研究,為文章提供一定借鑒,但仍然存在如下不足:其一,少有文獻從共生視角測度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整體效應。其二,鮮有學者探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影響因素,難以為建設“數字中國”提供保障。鑒于此,文章基于中國31 個省級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時空演變特征和影響因素,為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驅動力。與以往文獻相比,文章可能存在的創新性貢獻在于:其一,從共生角度出發,構建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并綜合測度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其二,使用核密度估計、泰爾指數與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綜合測度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拓寬研究深度。其三,從市場因素、人才因素、資本因素、發展因素四個層面出發,測度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的影響因素。
參考多位學者研究思路[8,9],構建包括共生單元、共生基質、共生平臺、共生網絡以及共生環境五個維度的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最終使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測度城鄉共同富裕指標。

表1 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文章總結并歸納以往學者研究[10,11],將可能影響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的因素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市場因素。市場化水平(Market),以非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占比衡量。二是人才因素。人力資本(Human),以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三是資本因素。政府補貼(Gov),用政府補貼與營業收入之比計算。四是發展因素。對外開放度(Open),用外商投資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測度。
(1) 泰爾指數
參考馬林燕等(2023)[12]的研究思路,使用泰爾指數測算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的省級差異,從而揭示省級差異的成因及規律,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C 代表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的泰爾指數;si代表i 省的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sˉ指代各省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平均程度。其中,C的取值范圍為[0,1],若C 越大證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水平總體差異越大;反之,則越小。另外,為進一步拆解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參考統計局標準,將全部樣本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驗證地區內與地區間差異,測算公式為:
其中,Cn和Cj依次代表地區內差異與地區間差異;m 指代的是區域標記,各區域標記依次為qm(m=1,2,3,4);km表示m 區域內的省份數量,si與sm分別代表i 省在相應區域的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和m 區域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m 區域的地區內差異為:
在得出地區內差異與地區間差異后,可相應得出貢獻率,構建如下模型:
(2) 核密度估計
參考楊桐彬等(2022)[13]的研究,借助高斯核函數測算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同時使用連續核密度曲線進行可視化描述。具體為:設定X1,X2,…,XM為獨立分布的隨機變量,f(x)是其密度函數,點x的概率密度估計公式為:
式(6)中,x 指代均值,M 代表觀測值的個數,Xi為觀測值,o 表明寬帶,K(·)表示核密度。
(3)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延續程于思等(2023)[14]的研究思路,使用Moran's I指數測算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在區域間是否存在空間關聯,公式為:
其中,d 代表研究省份數量;xi與xj代表i 省與j省的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表示空間鄰接矩陣,以描述i 省與j 省空間位置關系,若二者接近,則dij為1,反之為0。全局Moran's I 指數取值為[-1,1],若大于0 則表示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為空間正相關,小于0 則代表為負相關,等于0 則表示不相關。
為驗證各區域屬性值的聚集程度,使用局部Moran's I 指數進行衡量,具體為:
式(8)中,局部Moran's I 指數取值范圍為[-1,1],若指數為正說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為正,可分為“高高”(H—H)和“低低”(L—L)兩種聚集類型;指數為負說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為負,可分為“高低”(H—L)和“低高”(L—H)兩種離散類型。
(4) 模型設定
為探究各因素對中國數字創新生態影響,參考程風雨(2023)[15]的研究思路,構建如下回歸模型進行驗證:
模型(9)中,Zit為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α0指代截距項;xj,it代表i 省第t 年第j 個影響因素,μi代表個體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
文章以2015—2021 年中國31 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地區) 數據為樣本,實證檢驗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的動態演進與影響因素。同時,為便于分析區域間數字創新生態共生程度差異,結合已有區域劃分依據,將研究樣本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四個區域。其中,變量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互聯網金融年鑒》 《中國市場年鑒》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中國改革年鑒》 《中國科技金融發展報告》 《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統計年鑒》 《中國專利數據庫》、WIND 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EPS 數據庫、RESSET 金融研究數據庫、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以及萬方專利數據庫。對于缺失值使用插值法進行補充。
(1) 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的時序分析
圖1 為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增長趨勢圖。可以發現,2015—2021 年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呈逐年上升態勢。其中,2018—2019 年上升態勢較為顯著。從各區域來看,東部地區始終高于全國及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增長水平相對緩慢,但也呈現持續上升態勢。

圖1 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增長趨勢
為探究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差異性和動態演進規律,并繪制31 個省份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核密度圖(見圖2)。可以發現,其一,2015—2021 年核密度向右偏移,表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其二,曲線始終存在右拖尾現象,這表明全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存在的空間差異態勢暫未改變。其三,2015—2018 年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存在多個波峰,均較為陡峭;直至2018 年波峰數量有所減少、陡峭程度降低。2021 年僅剩下一個平緩波峰。這說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雖在前期發展過程中程度偏低,但隨著新型技術水平逐漸提高,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空間差距逐漸縮小,早期地區分化態勢有所緩解。

圖2 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核密度估計
(2) 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區域差異
為驗證全國及各地區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狀況,使用藺鵬和孟娜娜(2023)[16]的研究方法,測算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在全國、地區間與地區內的差異和貢獻率(見表2)。從整體差異來看,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從0.512 上升至0.679,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有明顯上升態勢。從差異結構來看,2015—2021 年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主要來源于地區間差異,地區內差異較小。特別是2015—2017 年地區間差異率達到70%以上,其余年份差異率均保持在60%以上,表明我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明顯。從四個地區差異來看,東部地區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處于最高水平且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并始終高于其余三個區域。

表2 泰爾指數及貢獻率

表3 全局Moran's I 指數及檢驗
(1) 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時空演化特征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空間分布特征和變化趨勢,使用K-mean 均值聚類分析方法,將2015—2021 年中國31 個省份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均值作為聚類變量進行等價劃分,最終分為高均衡類、高失衡類、中高均衡類、中高失衡類、劣勢顯著類五類,考慮到篇幅問題,未展示全部,已留存備索。從整體數據而言,2015—2021 年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由0.341 上升至0.788,增加1.311 倍,表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近年來有所提升。
(2) 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的空間相關性分析
全局空間自相關。運用Geo DA 軟件測算2015—2021 年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全局Moran's I指數。依據相關數據可得,2015 年Moran's I 指數顯著為負,雖然隨時間發展逐漸為正,但仍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直到2018 年我國首次提出數字新基建之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均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上述結果表明,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在前期發展過程中,并未表現出明顯的離散趨勢或集聚態勢。從2018 年開始,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開始呈現顯著空間集聚性,Moran's I 指數均在0.1 上下浮動,表明各省份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會受到鄰近省份的影響,但在區域內并未形成較強的空間溢出性。
局部空間自相關。事實上,全局空間自相關測算僅能反映全局背景下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空間差異,難以判斷局部空間關聯性。因此,參考魏和清與方智(2020)[17]的研究思路,測算局部空間聚集情況,考慮到篇幅問題,未展示全部內容,已留存備索。不難看出,2015 年、2017 年和2019 年我國大部分省份落入第二、三、四象限,說明我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空間集聚整體水平仍然偏低。
使用固定效應測度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影響因素,具體結果如表4 所示。可以知悉,市場化水平、人力資本水平與政府補貼對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的影響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上述變量均可正向提高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對外開放水平對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影響系數僅在10%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對外開放水平對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提高作用偏低。

表4 回歸結果
文章選取2015—2021 年31 個省級面板數據,借助包括空間自相關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在內的多種檢驗方法,探究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時空動態演變與區域異質性特征。得出如下結論:時序分析結果顯示,2015—2021 年,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呈上升趨勢。區域差異分析結果顯示,東部地區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始終高于其余三個區域,處于最高水平且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同時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地區前5 名均集中于東部地區。影響因素分析發現,市場因素、人才因素、資本因素均可正向推動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提高,但發展因素對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影響偏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創新主體協同共生發展機制。實證結果顯示,研究期內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呈上升趨勢。因此,政府部門應抓住這一發展契機,通過完善創新主體協同共生發展機制,進一步提高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持續深入推進創新發展戰略,通過發揮大企業等創新主體的領軍作用,引導更多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等其他主體協同參與創新,以此助力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提高。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通過創新技術聯盟等方式,切實拓寬創新主體的合作寬度與廣度,從而提高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
第二,著力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實證結果表明,市場因素、人才因素、資本因素均可正向推動中國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提高。基于此,政府部門可通過著力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推進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提高。首先,政府部門可通過構建市場化、競合并存的生態發展機制,進一步推動個體與“群智”緊密結合,助力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提高。其次,政府部門可建設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試驗區,通過構建學校、產業與企業人才培養機制,為提高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培育一批具備數字技能、經濟思維和宏觀視角的高素質人才。最后,政府部門可通過增加研發經費投入力度,構建發展錯位,政策互助的科技金融發展體系,為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注入資金支持。
第三,構建區域層次化發展體制。研究結論顯示,東部地區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始終高于其余三個地區,處于最高水平且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基于此,地區政府部門可根據自身的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現狀構建層次化發展體制,進一步提高各地區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對于東部地區而言,政府部門可加大科研投入,通過興辦科技產業園提高自身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對于中部、西部、東北地區而言,政府部門可通過合理配置創新要素、完善資源管理體制機制與打造科技市場體系等手段,消除創新資源配置發展壁壘,以此助力自身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