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卉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遼陽 111000)
為了貫徹落實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落實,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開展,全國各大高校相繼開展了思想政治建設和課程思政教學建設工作,相繼加大對思政課建設投入,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體系已初具雛形。只有合理建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科學規劃每一個教學環節,才能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學的實踐效果,各大高校已開展思政教學的思考和改革。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各專業課教師對各自課程進行了思政元素挖掘,并融入課程教學。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據自身地理位置優勢,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偉大建黨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完成不同的教學設計,以實現有效提升育人水平的目的。
當前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包括:教師課堂講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混合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結合網絡資源的混合教學模式,二是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依據思政課程建設總要求和總目標,為了實現以心育德促四有的思政課建設重點,在已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基于互聯網大背景,將思政課程建設有機融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使課程不局限于線下課堂,最終實現學生的學習線上有思政思考,線下有思政體驗;線上有思政討論,線下有思政結論;線上有思政資料的搜集,線下有思政思維的交流和碰撞的新格局。
2.1.1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人數不足
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擴大,在校生人數越來越多,導致學院與國家要求的思政課師生比例標準不匹配,多數高職院校采用大班教學,思政教師無法兼顧教學效果,也無法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和答疑。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不足與不斷增加的學生人數之間的矛盾加劇,思政課教師隊伍人數亟須加強。
2.1.2 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被忽視
思政課教學重在理論結合實際,這要求高職院校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載體。但當前諸多高職院校無論是社會實踐還是校內實踐,都傾向于將載體資源分配專業課及技能的培養中,導致思政課資源缺乏長效保障機制。部分院校雖加大了思政課教學力度,但未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納入常態化教學管理。
2.2.1 信息化技能欠缺,課程資源不足
現如今,大多數思政課已使用多媒體作為課堂的主要教學輔助工具,講授時用來呈現相關圖片、案例,播放相關音頻、視頻以求吸引學生注意力,但很多思政課教師由于技能限制,止步于簡單的多媒體使用技巧,僅將課件作為教材的替代品,長此以往,“新”媒體也即將成為“舊”媒體,會使學生喪失對思政課的興趣。思政理論課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理論性,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幫助大學生增加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高職思政課教師大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將思政課進行專題式分解,并向網絡課程平臺(學習通、云班課等)投放案例、討論題、音頻視頻、課后思考、參考資料等,但多數教師設置的網絡教學內容與線下課堂教學內容近乎一致,部分教師甚至復制教材或教學課件的內容,重復式教學資源再現對學生沒有任何輔助作用。
2.2.2 教學內容缺乏關聯性和層次性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多在理論研究上下功夫,不斷提高對復雜理論問題的闡釋能力,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將具體案例深入淺出,打通理論和實踐的隔閡。多數思政課教師樂于使用拓展相關知識點的方式,結合學生實際狀況和需求、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教學,可有時講授內容易偏離教學,拓展的內容缺乏邏輯性,與知識的關聯性不高。部分教師采用翻轉課堂開展教學活動,但曲解了翻轉課堂的意義,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匯報展示,疏忽對課堂的管理,不利于實施思政課教學。
2.3.1 學生上課看手機現象仍廣泛存在
手機依賴問題不僅是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目前社會的普遍現象。當代大學生出生在網絡信息化的時代,成長于自媒體環境包圍的時代,每天被媒體信息包圍,例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自媒體軟件以短小精煉的報道方式呈現學生關注熱點、社會焦點問題;各大游戲軟件層出不窮,奪走了大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精力。目前尚無高校明令禁止大學生上課不準拿手機,也有部分高校設置無手機課堂,但改善效果尚不顯著。
2.3.2 學生對思政課的積極性不足
高職大學生對思政課內容存在一定偏差,認為思政課與未來就業關聯不大,為了學習技能,他們寧愿多關注專業技能類課程,以便于在社會能有一席之地,因此花費較少時間在思政課上,自主學習的意愿也相對較低。雖然一些優秀的學生會通過記筆記的方式以反饋聽課狀態,但以往的思政課程大多數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學生對思政課已形成刻板印象,即便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也不會對學生產生較大吸引力,增加聽課興趣。
3.1.1 完善軟硬件教學設施,為開展思政課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離不開師資力量、組織制度、基地設施和經費保障。因此,完善思政課教學體系也應從以上四方面著手。一是保證足夠的師資力量,達到國家要求的師生比例。高職院校要注重定期開展強化思政課專兼職教師在教學中“居安思危”的意識,順利完成教學工作,不斷進行創新教學、教學改革,力求建設一門有示范作用的大思政課。二是在高職院校中成立專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領導部門,由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學生工作處、黨委教師工作處等部門領導主管,各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為主要成員,積極開展各社會實踐環節。三是建設并完善思政課基地設施。高職院校為各專業學生選擇不同企業實習,上述提及的專屬職能部門可通過專業實踐基地或企業,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同時高職院校要利用好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帶領學生“走出去”,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思政課實踐基地。四是保障學校經費充足,專款專用,保證每年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活動順利完成。
3.1.2 高職院校應設立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
高職院校選擇與不同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建構了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思政課作為國家重點教學課程,除了理論教學和校內實踐基地外,也應該大力增加校外實踐教學內容。目前校外實踐教學活動包括參觀紅色文化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各遺址舊居故居等;公益活動的社會志愿者;但各高職院校由于學生數量多、外出路程遠,存在安全隱患等客觀因素問題,部分校外實踐教學活動被擱置。因此,各高職院校應由學校領導小組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做好詳細而縝密的實施工作,讓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活起來。
3.2.1 思政課教師應增強信息化技能的學習
當代高職學生處于被新媒體環繞的社會大環境中,要想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思政工作中,思政課教師首先就要掌握較高水平的信息技術技能,不能僅停留在簡單操作課件,制作簡單動畫的技術層面。思政課教師可通過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技能培訓,或參考超星學習通等網絡相關資源進行個人信息技術技能提升。各高校可以組成指導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子的互幫互助小組,青年教師可為年長教師提供現代化技術的指引和幫助。
3.2.2 思政課教師應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盡管大多數思政課教師已經意識到不應采取灌輸式教學的常規做法,但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言堂的現象,更有甚者嚴重跑題,導致重大教學事故。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前期教學準備過程中,注重參與性教學,并嚴格把控教學內容,用心做好教學設計,對教學環節了然于胸。例如,教師在舉例子時要運用貼近生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呈現理論內容。因此,解決好思政課從哪融入、怎樣融入的問題,是貫徹落實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關鍵所在。
3.2.3 思政課教師應注重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是充分利用好大數據和虛擬仿真技術,建構思政課的智慧課堂,用鮮活的數字場景呈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的感人故事,激發學生的斗志;二是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獲悉學生關于思政課的問題與感想,建設并充實信息化的平臺數據庫資源;三是拓寬思政工作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發掘思政元素不同場景下的育人功能。
多數高職學生對思政課還保留著傳統灌輸式教學的印象,認為思政課堂對自己未來的就業發展起不到助力作用,積極性不高。新時代高職學生有新理念、新思想,學生可匿名填寫“你心中思政課的樣子”問卷,教師匯總結果,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選取可用意見。同時教師可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配合,開展培養大學生集中注意力的團體輔導活動,為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服務。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思政課堂上可讓學生自主匯報,匯報形式不限,例如講紅色故事、小組情景劇、角色扮演、翻轉課堂等。前期準備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實時參與學生活動,把控輿論導向,及時糾正歪曲的言論傾向。
綜上所述,建設思政課程是一項不斷推進、不斷改革的重要任務,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思政教學中想盡一切辦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新異刺激中吸引過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思政課的實踐效果。這一問題不僅高職院校充分重視,更是所有大中小學院校都應不斷思考的一大難題。積極推進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全方位思政工作,充分利用好思政教育“顯隱結合”的實施方法,依托混合教學模式,體現“科學創新”的思維模式,不斷改革思政理論課,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