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18)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通過參加志愿服務,青年能夠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目前,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儼然已成為志愿服務隊伍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旨在通過公益性、無償性的服務活動為社會及求助者提供幫助,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志愿服務是高校開展實踐育人的主要抓手,是大學生健全人格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鍛煉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等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從而培養一專多能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必須成為高等學校教學的內在環節和重要的教育形式與手段。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學生群體在服務他人的實踐過程中實現了助人與自助的同步發展;實現了道德素養的不斷提升;實現了綜合能力的不斷加強;實現了團隊意識、協作意識的不斷深化。志愿服務活動對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的不斷發展,其育人成效逐漸顯現,具體體現在:第一,政府相關指導文件出臺,為高校志愿活動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有力保障。如,《關于青年志愿者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的暫行規定》《關于青年志愿者參加抗險救災的暫行規定》《關于建立青年志愿服務站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加強青年志愿者規范管理的暫行規定》《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評選表彰工作條例(試行)》等。第二,高校服務志愿活動機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為高校志愿活動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有利條件。許多高校在國家“實踐育人”的倡導下,積極完善有關志愿活動的運行機制,形成相對完善的黨團領導組織,組織管理體系。第三,學界通過對高校志愿活動育人功能的理論分析、實踐探索以及對國外有關志愿服務價值功能研究的積極借鑒,推動我國在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領域的理論研究,為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理論指導。如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總庫CNKI 上進行搜索,以“志愿服務育人功能”“志愿服務價值”等為主題的期刊文章近400 篇,學者們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研究逐年增加,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目前,我國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起步晚,缺乏經驗,高校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也受到主觀觀念與客觀條件的阻礙,致使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難以發揮更好的效果。
2.2.1 對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認識有待提高
學生層面,因志愿服務不屬于學校的必修課程,學生并未真正了解志愿服務活動的屬性、特點及其對各方面產生的積極影響,參加志愿服務時,自然也沒有把志愿服務當作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必修課”,只為完成任務。教師層面,由于對于志愿服務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出現志愿服務可有可無的錯誤認識。學校層面,許多高校雖已意識到志愿服務的重要作用,但高校圍繞強化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針對性、系統性開展的工作并不多,對志愿服務在實現高校育人目標、提升學生精神境界中的作用認識不深、重視不夠,尚未形成有效的組織體系。社會層面,由于志愿服務的育人效果不是短期就能顯現,導致部分社會公眾認為志愿服務對社會影響不大,甚至認為大學生應把重心放在學習上,而非參與志愿服務。
2.2.2 志愿服務專業性有待加強
根據技術含量和服務內容不同,志愿服務可分為非專業化服務和專業化服務兩類,非專業化服務是指技術含量較低的一般性志愿服務活動,如大型賽會后勤保障;專業化服務是指具有某項專業知識技能或獲得某種專業資格的人員提供的志愿服務,如心理輔導、義務支教、科技扶貧等。研究發現,當前高校雖然開始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但由于高校志愿服務品牌意識薄弱,缺乏專業化隊伍建設,對志愿服務的深層次價值認識不到位,導致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出現諸如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重復、服務流于表面、服務效果不顯著、志愿服務項目專業化質量不高等問題。
2.2.3 志愿服務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由于我國高校志愿服務起步晚,還存在很多阻礙因素:從管理機制看,主要體現在缺乏專門的獎勵機制和未設專門的組織部門負責上。第一,獎勵機制方面。雖然在志愿服務項目管理的理念層面已經將獎勵、激勵等設為其中一個環節,但從實踐看,由于志愿服務的公益性、無償性、服務性的義務性特征,致使精神獎勵成為志愿服務的主要方式。第二,專門的組織部門方面。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務團隊基本上都由團委直接管理,沒有設立如“志愿服務辦公室”“志愿服務部”等專門部門。第三,評價體系方面。我國尚未形成學校、教師、學生、服務機構等多方溝通的服務結束后的后期評價體系,導致志愿服務的價值不能很好地發揮。第四,支持系統方面。目前國家層面,還未出臺明確規定志愿者權利與義務的法律法規,致使有些大學生在志愿活動中權利受到侵犯時,由于缺乏法律依據,維權之路變得異常艱難。當然,部分地區雖然出臺了地方性法規,但由于全國通用性文件的缺失,致使具有流動性特征的志愿者群體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影響大學生參與積極性。同時,缺乏規范的流程也會造成服務資源的浪費,影響整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導致育人功能不能很好地發揮。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以下簡稱《規劃》) 提出:“把青年發展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整體思考、科學規劃、全面推進,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動局面。”志愿服務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路徑,推動新時代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繁榮,為貫徹落實《規劃》提供了新機遇。
高校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場所,只有注重志愿服務的教育影響力,增強對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的認識,才能讓志愿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組織部門及指導教師的重要作用,深化志愿服務的教育影響。從高校志愿服務的組織部門來看,無論是學校團委還是學生組織,都要認真對待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了解志愿者的構成、專業、特長,與社區建立有效溝通,確保讓志愿者在服務崗位上發揮最大效用;從指導教師層面來看,無論志愿服務的形式如何,指導教師都要充分利用這一實踐路徑,發揮自身在志愿服務中的引導作用,積極認真學習有關服務的各項文件、意見,意識到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同時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志愿服務活動中了解學生、認識學生。
精細的準備與計劃,是活動開展的基礎。志愿服務在開展活動前,組織部門與指導教師應精細活動設計,首先,應了解社會、社區需求,對即將開展服務活動的服務場所的大背景有所了解;其次,經過篩選,根據大學生志愿者專業特長與特定社區建立伙伴關系;再次,確定志愿服務主題,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服務目標,并開展專門培訓以達到目標;最后,制定周密服務計劃,以學生為中心,達到自主與他助,讓學生在社區服務中,不僅道德上得到成長,而且通過真實的社會體驗,了解社會需求、提升專業知識、拓寬職業選擇,實現志愿服務多目標教育的效果。
無論是志愿服務前的反思、志愿服務中的反思,還是志愿服務后的反思,只要組織學生進行結構化反思,都將有助于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反思活動:書面形式的反思活動如日記、郵件、指定主題寫作等;討論形式的反思活動如線上討論、小組討論等;其他形式的反思活動如做宣傳報、演講、情景劇等。將反思環節貫穿整個志愿服務過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志愿服務的深層次、全面性的了解,有利于學生通過分析、自省、批判、建構和驗證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還利于改進志愿服務的問題與弊端,提升志愿服務質量。
為保證志愿服務的有序開展,政府應加快志愿服務相關立法工作進程,出臺全國性法案、條例;地方政府應完善符合當地志愿服活動特色的法律法規,形成符合地方自身的法律體系。明確志愿者的權利與義務,明晰志愿服務中學生各參與機構(即高校各部門、社會各機構以及高校與社會)的權責關系,使各參與要素切實履行應盡職責,享受應有權利,推動志愿服務的高校開展。
為保證志愿服務育人價值長效發揮,高校須創設志愿服務實踐營地,搭建服務平臺,固定服務基地,強化學生實踐體驗,健全高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首先,高校須依托學校特色與社區優勢,創設志愿服務實踐營地,有利于高校在志愿服務準備工作中及時了解社會需求、幫扶對象需求,結合學生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建設如法律援助、心理輔導等實踐營地,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其次,為響應國家號召,高校應鼓勵學生走向社會,以扶貧、支教等為主題建立相關志愿服務活動,積極與幫助地區取得聯系,讓學生能夠進行跨區域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