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琳
2023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23)農村骨干教師能力提升項目——小學科學縣級骨干教師培訓。在這10天的學習中,我每天都能聆聽不同專家的講座,感受他們的教育智慧。回到工作崗位后,我繼續在網絡上進行研修學習,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將學習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融入教學實踐。我通過學習、觀摩和實踐,不僅充實了教育理論知識,也提升了專業水平和教學教研能力。
新課標指出,在新時代教育發展和科學教育變革的背景下,我們要注重培養科技人才,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核心素養。要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呢?
在探究實踐中發展科學思維。觀察是科學認識的前提,實驗是科學方法的核心,小學科學探究實驗可以幫助小學生用科學的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學會探索和發現,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教學《磁鐵小屋》一課時,我首先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磁鐵能將學生鐵質發卡、回形針等吸過去,但不能吸玻璃水杯。學生思考: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明確問題:磁鐵能吸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玩磁鐵的經驗猜想磁鐵能吸什么物體,再進行實驗探究:用磁鐵分別吸海綿、鐵釘、木條、橡皮、玻璃片、銅絲、銀手鐲、鎳塊、硬幣這些物品并做好記錄。實驗完成后,我引導學生初步分析實驗現象,隨后引出第二個問題:這些被吸住的物體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磁鐵能吸鐵質的物體和鎳塊。接著進行調查活動,最后觀察得出結論:磁鐵能吸鐵質的物體和鎳塊。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訂方案—實施探究”的過程,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科學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習成就感。
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科學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校內資源,將小學科學課程中所用到的科學知識與校園里的植物、昆蟲、鳥類等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利用校外資源進行科學實踐,做一些中長期觀察的科學實踐活動,觀測月相、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等;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設計實驗,進行科學實踐活動。我們還應當把科學實踐上升到科學探索,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發現新奇的自然現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并會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逐步培養科學思維,讓科學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發芽。
在《“五官”兄弟》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把游戲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踐體驗活動,在玩樂中有所收獲,初步感受了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設計了5個游戲活動,每個活動提供了不同的素材。與眼睛相關的素材:積木小人(不同形狀、顏色等)。與耳朵相關的素材:幾種不同自然現象和動物的聲音。與鼻子相關的素材:橙子、香蕉、榴梿。與嘴相關的素材:糖水、鹽水、醋。與手相關的素材:硬的杯子、軟的玩具娃娃。
這些實驗材料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為學生的實踐探究活動提供了便利,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觀察、體驗,認識到“五官”的作用和局限性,也可以在生活中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更深入的科學探究。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還要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打破他們的認知,開闊他們的眼界,引導他們多思考,多問為什么,推動他們主動求知、積極探索,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