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君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7部門發布指導意見,指出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為了解放家長、鼓勵生育,越來越多不到3歲的幼兒被吸納進幼兒園。而國家或地方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出臺,更讓3歲學齡前幼兒的保育與教育成為話題。
不滿3歲的幼兒進入幼兒園,進入集體生活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適應情況及問題。有研究表明,由于幼兒年齡小,受生活自理能力、語言發展能力等影響,入園時會有2/3的幼兒出現適應方面的困難。其有以下表現:分離焦慮、不肯吃飯、午休困難、離園情緒波動等。如何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呢?鄭州市鄭東新區實驗幼兒園就低齡幼兒入園適應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究。
一、良好的師幼互動幫助低齡幼兒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
錢福華指出,幼兒由于缺乏安全感,在陌生的群體環境生活中會產生害怕、恐懼等情緒波動的情緒反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很多教師在幼兒入園初期過于注重幼兒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可能會造成低齡幼兒精神的緊張。此時,良好的師幼關系可以幫助小班幼兒盡快適應新環境,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心理發展,同時也幫助改善幼兒與家庭的關系。因此,對于低齡幼兒來說,教師更應做的是讓其盡快喜歡老師、信任老師,將對家長的信賴情感轉移到教師身上。
(一)教師對幼兒生活的照顧,有利于幼兒的情感轉移
面對初入園的低齡幼兒,我們要保在前,教在后,用一顆媽媽心無微不至地照顧幼兒,讓他們感受到媽媽般的關愛。當孩子們感覺到老師就像媽媽一樣是愛他們的,會照顧好他們,幼兒就會放松下來,將對家長的信任情感轉移到教師身上,獲得安全感。
家長拍下老師照顧幼兒的照片,從幼兒熟悉的場景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在家有爸爸媽媽照顧,在幼兒園有老師照顧,幼兒園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家。幼兒自發地說:“老師和媽媽一樣,老師就是媽媽!”
(二)師幼之間的互動有助于滿足低齡幼兒情感需求
教師要始終以微笑面對孩子,用充足的耐心和愛心對待幼兒。對低齡幼兒來說,身體的接觸更能使其獲得情感的滿足。剛開始入園時,幼兒的哭鬧情況嚴重。“今天早上誰是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的?”“我,我!”幾個孩子舉起了手。老師逐一抱著他們“舉高高”“開飛機”“坐摩天輪”。小小的動作拉近了師幼之間的關系,也吸引了孩子高興入園。
早上入園時大大的擁抱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期待,離園前用力的擁抱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不舍。入園變成孩子們最期待的事情。
二、觀察、傾聽幼兒的想法,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
幼兒年齡小,情緒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我們要觀察、傾聽幼兒,發現并及時解決問題。剛入園時薇薇每天早上都哭鬧不止,經過觀察詢問,以及和家長多次溝通,我們發現薇薇對自己獨立入園、晨檢、進班的路線不熟悉。于是,薇薇的老師帶薇薇一次次地熟悉進班路線。從和老師一起進班到獨自從大門口走到教室,老師將薇薇進步的過程錄下來,讓小朋友們觀看,表揚薇薇。第二天開始,薇薇就自己入園了。
三、通過有趣的情景和兒歌、故事,幫助低齡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強自信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發展。當幼兒在情感上充分信任老師之后,我們開始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為其提供豐富適宜的活動。
(一)關注幼兒的身體需求
因為幼兒年齡較小,身心發育不成熟,我們要盡可能地關注幼兒的身體需求。例如,利用集體活動和幼兒一起學習如何正確地使用勺子,在區域活動中提供材料供幼兒練習使用,在進餐環節提醒幼兒調整使用方法。當發現不到3歲的幼兒大多數不會擤鼻涕時,有趣的鼻子吹紙片活動開始了。“看,我會用嘴把紙片吹起來!”“我也會!”“我會用鼻子將紙片吹起來。”“我也會。”……大家在游戲過程中將鼻涕擤了出來。
我們要具備專業素養,科學地教育幼兒,用媽媽心時刻關注幼兒的需求,提供適宜的方式,支持幼兒的成長,讓其擁有快樂童年。
(二)降低難度,讓幼兒獲得成就感
幼兒的心理、能力準備程度影響著對新環境的適應水平。當幼兒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時,就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
教室里用的是全自動、微電腦的飲水機。孩子們由于個子低,觸摸開關時總要踮著腳才能碰到,并且總是按不準觸摸屏的開關,要么點幾下不出水,要么出水后點幾下關不掉。即使老師說“要按準字上面的圓點”,幼兒還是對著整個按鍵。問題出在哪里呢?我靈光一閃:“整個觸摸鍵是一體的,幼兒看到的可能是一幅畫。”于是,我將蘋果貼畫貼在漢字上面,幼兒手指點在蘋果上面就會出水。這大大提高了幼兒接水時點擊屏幕的命中率,他們也十分興奮。
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能一貫地用成人的思維看待問題,而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小小的蘋果貼畫讓幼兒感受到自主接水的成就感,他們對幼兒園有了更多喜歡。
四、獲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實現家園共育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了更快地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教師要通過家長會、一對一的約談和家長達成一致意見,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愛,獲得家長的支持。
開學第一周,為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我園開啟了特殊的“叫醒”服務。早上,班級微信群響起教師的聲音:“早上好哇,孩子們,快起床啦,今天要上幼兒園,劉老師已經藏好了,請你進大門之后,趕快順著路線到教室里找一找老師在哪兒吧!”孩子們到班里看到我后,說:“劉老師,聽到你的聲音,我就趕快起床啦!”“劉老師,我怎么沒有找到你呀?”“我找到了,劉老師在樓梯那兒!”你們明天要早點起床,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就能找到我了。”
特殊的“叫醒”服務,包含了教師的愛與教育的智慧,家長也感受到了教師對孩子們的用心。
五、巧妙利用點名時間,幫助幼兒盡快熟悉同伴,營造和諧的班級環境
幼兒的入園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陌生的同伴。與同伴不熟悉,可能會讓幼兒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也不利于其盡快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積極的同伴關系可以幫助小班幼兒共同面對新環境帶來的焦慮感與不適感。剛入園時,大家相互不認識,并且受語言水平的影響可能不會主動交往,于是我園教師利用點名的環節幫助幼兒認識同伴。
為了讓幼兒快速熟悉班級里同伴的名字,也讓幼兒敢于在集體面前發言,我園每天都留有幼兒單獨和教師互動的時間和機會,并利用點名讓幼兒自我介紹。點到名字的幼兒這樣說道:“大家好,我是小一班的××。”大家回應:“××,你好。”簡單的互動賦予了點名新的意義。教師也能從自我介紹中發現,有的孩子外向,能夠大膽地自我介紹,有的孩子內向,需要教師的鼓勵,教師可據此增加師幼互動的機會。
不放過每一個環節的教育意義是我們教師應該做的。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要將教育的意義賦予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總之,入園低齡化是未來幼兒園的趨勢,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及時發現幼兒的需求,幫助低齡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讓教育看見兒童,讓兒童樂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