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卓琳
作家雨果說過:多辦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自古以來,教育對整個社會的作用不容小覷。孔子曾提出“有教無類”,希望所有人可以沒有差別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是縮小社會差距的一個重要方式,只有實現教育公平,社會才能實現公平。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傳授個體專業技能來幫助其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和財富。職業教育不僅能為受教育者帶來收益,同時也能為整個社會帶來收益,這里的收益包括經濟和非經濟的(杜連森,2018)。
一、我國的職業教育
我國的職業教育可以追溯到1917年(朱元善編譯《職業教育意義》,閆廣芬、陳沛酉,2018)。盡管其在我國發展了百年余,但在我國的地位卻是“邊緣化”的。在我國,絕大多數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是被普通學校拒絕的成績差的學生,由于我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思想根深蒂固,學生、家長對職業教育存在教學質量不高的偏見。再加上用人單位在錄用人才時將學歷作為重要標準,職業教育被進一步邊緣化。
近些年,我國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提出要發展職業教育,培育大國工匠,并建議設立“大國工匠獎”,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和尊重技能勞動者的社會氛圍。職業教育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漸確立。
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瓶頸
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技術性及跨界性,這些特點決定了職業教育和企業有一定的聯系(張茜嵐,2021)。20世紀80年代,校企合作在我國開始逐步得到重視。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標志著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進入了法制化階段(張茜嵐,2021)。但是我國的校企合作模式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目標導向不同
帕森斯提到:“社會組織是對更廣泛的社會系統發揮某種功能的、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組織化的一種社會系統。”因此,每個組織都有其特定的目標,是為了其目標應運而生的。職業院校是教育性、服務性和公益性組織,它致力于追求社會效益,其利益關聯主體具有復雜性,包括政府、企業、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等,該組織的目標是多維的。而企業作為盈利性組織,是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和職業院校是目標導向不同的兩個組織,因此在合作上會產生困難(張茜嵐,2021)。企業如果能分擔一部分教育責任,也必然會投入一定的經濟、技術、人力等資源,這就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了企業效益。同樣,對職業院校來說,企業在效益第一的目標引導下開展的教學活動也不一定真正帶給學生實踐和理論上的收益。
(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足
馬歇爾和庇古提出外部性的概念,指的是一個經濟主體在活動中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影響并隨之帶來利益或損失,大體可以理解為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沒有參與此事的人帶來了影響。校企合作的外部性表現在,當一個企業出讓自己的部分利益并承擔起一所職業院校的教育活動的責任時,其他沒有參與教育活動的企業也能或多或少獲得收益。這是因為社會上并不是只存在一個企業,而出讓自身利益參與教學活動的企業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畢業后并不一定會來到該企業工作,最終受益的很可能是其他企業。這樣一來,企業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降低,也就不想參與校企合作。
(三)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
有限理性是與完全理性相對應的概念,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間的一種理性。阿羅在提出有限理性的時候指出,由于外部環境是復雜和不確定的,人獲得資訊和知識等的能力是有限的,對環境的認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是有限理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校企合作實際上是企業和職業院校之間的一種交易,在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交易也受到復雜市場環境的影響,這也就決定了校企合作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動態合作。
三、校企合作的未來構想
企業和職業院校二者具有相似的理性(杜連森,2018)。社會學意義中的理性是由韋伯提出的,基本含義是理智的思考和計算,是上帝賦予人類生來就有的發現世界規律的能力。韋伯將理性分為四種,分別是目的理性、價值理性、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從目的理性角度來看,企業和職業院校都渴望獲益,如果他們認為合作對他們有益,便會趨于合作。從價值理性角度看,二者都追求合法和被鼓勵、被支持,因此校企合作在成為一種普遍的合法的價值時,會更容易被實現。企業和職業院校都是開放系統,即與外界環境存在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系統。二者之間在資源、人才等方面的互相依賴決定了雙方可以達成合作。但是,二者在合作時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一)國家層面的干預
制度是組織合作的重要外部影響因素,也是一個組織由發展走向成熟的信號,在這個過程中,雙方要達成合法性認同并自覺遵守法律原則(王恒,桂慶平,2013)。我國目前的校企合作還未上升到法制化層面,因此,校企雙方利益的持續性回報也沒有從法律上得到保障。在未來發展中,政府應該建立專門的部門去管理和監督校企合作的推進,實現校企合作規范化、法制化。同時,也要建立信用機制,將在校企合作中違背誠信原則的學校或企業列入社會失信名單。政府也可以借助經濟手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適當給予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在企業進行科技項目立項或者成果評定時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作為一項評價標準。
(二)校企之間實現目標的融合
職業院校是具有教育性和服務性的場所,追求社會效益;企業是盈利性組織,追求經濟效益。二者的目標看似不同,但是依然可以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融合。正如企業在兼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職業院校和企業都不是完全公益或功利的。同時,二者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職業院校培養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企業為職業院校創造就業和自我實現的機會。因此,二者只要能夠形成共同的合作價值觀,創造合適的合作模式,達成互利共贏的局面也很有可能。職業院校,要多與企業溝通,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也應該適當讓出一定的經濟效益,給職業院校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真正的技能(張茜嵐,2021;杜連森,2018)。
(三)校企之間實現組織文化融合
通過模式創新實現組織文化的融合(杜連森,2018)。企業和職業院校都會追求經濟效益和人文價值,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通常來看,企業更側重經濟效益,學校更側重人文價值。因此,若想實現二者合作,雙方需要尊重彼此的組織文化,不能單靠犧牲企業的經濟效益去實現人才的培養。一方面,企業要主動承擔起培養人才的責任,另一方面,職業院校也應該尊重企業的組織文化,制訂科學的合作方案,在保證人才培養目標順利實現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幫助企業減少合作所需的成本。
(四)弘揚工匠精神
要弘揚工匠精神,提高社會成員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包含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元素。它要求從業技能人員高度重視工作細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對職業保持熱愛和敬畏,并且敢于追求突破與創新。借鑒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反思現代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能有效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和大國責任感。
總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雖然教育類型不同,但重要性相同。職業教育為個體提供了個性化的教育活動,使得個體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技能、就業方向等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這離不開校企充分合作。我國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存在諸如目標導向不同、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及校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了規范的校企合作體系,實現校企之間目標和文化的融合,讓社會成員真正理解并認可工匠精神和職業教育,才能推動校企合作穩步進行。
(本欄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