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雙減”政策及五項管理要求的實施,強化了學校育人的主陣地作用。而學校教育的關鍵在課堂。如何實現教育的減壓減負、提質提效,如何整合教育資源和育人力量,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的答案是“整合教材,讓德育在學科教學中閃光”。
一、挖掘文本中的育人資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強化了“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價值取向,要求語文教師珍視并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育人資源。
其實,語文教材本身就是豐富的育人資源,語文教材中的閱讀篇章大多文質兼美,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例如,教學《岳陽樓記》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岳陽樓的景色之美,更要讓學生領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在學生心中樹起一座豐碑,像他一樣“心懷天下”。教學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時,教師要讓學生懂得當“利”與“義”擺在面前時應“舍生而取義”,做出正確抉擇。教學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人生旅途中,困難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只有把大目標化為小目標,把大困難化為小困難,才能逐漸走向成功,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教學楊絳的《老王》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愛,是理解的別名”,要用善良體察善良……
我在安陽市第五中學跟崗學習時,對國培專家孫永芳的閱讀教學課印象最深,尤其是在《孔乙己》這篇課文的第三課時,孫老師采用“六記說乙己”的對話形式展開:一記,你記住了孔乙己的什么。二記,小說中的其他人物記住了孔乙己的什么。三記,孔乙己想讓別人記住的是什么。四記,小說中的那些人真的記住了嗎?五記,我最記得孔乙己的什么?六記,記住孔乙己最后的背影。層層剝繭、由淺入深的授課方式使人耳目一新,激發了孩子們對封建社會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的同情和憐憫。
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精心塑造孔乙己這一角色的目的所在。他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棄醫從文的重要抉擇,不正是魯迅先生熾熱的愛國之心的體現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個人發展和國家前途命運息息相關,這不正是當今青少年所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嗎?教育,就這樣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中,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二、應用文本中的育人資源
文本中的育人資源豐富。如果教師不能有效運用這些資源,無疑是一種浪費。《課標》強調,育人“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文本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融入真實的情感體驗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內涵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蘊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相結合。
我講授的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曾被評為河南省觀摩課一等獎。在教學中,我說:“背,亦稱脊背、脊梁,是我們人體軀干的主要組成部分,背部不僅寬大有力,也常是力量和希望的象征。親愛的同學們,當你看到‘背這一漢字和有關背的四幅圖片時,你會憶起和父親之間哪些溫暖或心酸的瞬間呢?”學生頓時陷入了深深的回憶。
這時,我仔細觀察了學生的表情:有的微笑,有的感慨,有的眼圈紅紅,有的抹著眼淚……發言環節到了,學生躍躍欲試。有的說,兒時外出旅游走累的時候,爸爸總會讓他趴在自己堅實的背上;有的說,有一次半夜發高燒,是爸爸用背馱著他在鄰村找了個大夫,連輸了三瓶液體高燒才退;有的說,農忙時節,媽媽身體不好,是爸爸一個人把成袋的玉米扛在背上,從地里背到了三輪車上……此刻我知道,親情之花已在學生的心田里綻放,感恩教育已在學生的生活中扎根。
(二)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
德國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有效的教學情境能還原場景、烘托環境,讓學生調動情緒、聯系生活、反觀自我。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我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父親和伯父救助車夫時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并從自身體驗、畫面想象、天氣狀況、歷經時間、魯迅身份等多方面來體會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人格魅力。在講鐵凝的《盼》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文本改寫成小課本劇,分角色進行表演。母親的風趣慈愛,蕾蕾的純真可愛、喜歡憧憬和新鮮事物的形象,在學生完美的演繹中栩栩如生。之后,我要求學生回憶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盼”。活動一布置下去,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都開動腦筋,在無盡的回味中收獲了真情和成長。
三、拓展文本中的育人資源
(一)第二課堂——德育滲透
在“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和興趣需要,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給予學生充分創造的舞臺。作為語文教師,我時常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如辦手抄報、開辯論會、研學旅行、主題班會展示和詩歌朗誦比賽等。曾記得,為研學,我們奔赴北大、清華,逛鳥巢,游動物園,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為研學,我們游文明濮陽,觀水秀,看雜技,赴范縣毛樓聆聽鄭板橋敢于擔當、與民同樂的心聲……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
(二)創意作業——德育落地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學習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德育落地的重要手段。因此,作業布置要從有效性、創新性上下功夫。我時常利用周末和假期,以創新作業設計為抓手,設計一系列個性化作業。例如,我讓學生做以“走過秋冬留下暖”為主題的手抄報,通過此項作業,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懂得了:只要認真觀察,詩意處處都在;只要用心思考,創新驚喜連連。
(三)經典閱讀——德育內化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心靈發育史。此話寓意深刻,一點兒不假。于漪老師也說:“閱讀貧困,何來視野?何來識見?何來語文素養?何來文化積淀?”閱讀是一種心智鍛煉,是實現德育內化的重要途徑。
如講完朱自清的《背影》這篇講讀課文后,我讓學生閱讀了關于“親情”的諸多類文:張曉風的《母親的羽衣》、席慕蓉的《生日卡片》、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袁隆平的《稻子熟了,媽媽我想您了》、劉益善的《田野上的白發》、吳冠中的《父愛之舟》、蕭紅的《呼蘭河傳》、龍應臺的《目送》……
無閱讀,不語文!我想,序列化的閱讀會讓原本入學時語文成績不太好的學生逐漸體會到語言和文字的魅力。我班的學生在初一年級就已經通過圖書角、圖書漂流和老師薦讀,完成了《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記》《童年》《草房子》《根鳥》《青銅葵花》《紅瓦黑瓦》《白洋淀》《飛鳥集》《新月集》等一系列經典名著的閱讀任務。目前,他們的閱讀仍在繼續。大量的經典讀本拓寬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情感,并讓他們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愿漢語文化的種子深深扎根于每個孩子的心田,成為他們生命精神成長的有效途徑,成為他們走向未來、開拓未知世界的基礎。
南懷瑾先生曾多次強調,“教育的目的是改進人性”。而這種教化,不單單發生在一個課堂、一次活動,還蘊含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引領學生改進人性、學會做人的過程中,既需要“經師”之教,更需要“人師”之育,愿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從“經師”走向“人師”,讓德育在學科教學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