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芳



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科學思維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維度,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所在。物理實驗教學的核心是促進人的思維發展,學生思維發展是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目標。
本文以《平面鏡成像》為例,借助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四個環節,探討科學思維培養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并分析如何通過思維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一線教師提供操作性較強的教學設計,為新課程改革和實施核心素養的物理教學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借鑒。
一、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實驗課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中有許多科學思維元素散落在各個章節,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思考,在教學設計時從情境引入、體驗感知、理性探究、問題解決、實際應用等環節深度挖掘其價值,設計出涵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論證、質疑創新等思維方法的思維活動,將科學思維素養的培養落實到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并內化為學生的關鍵能力,促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獲得發展和提升。
(一)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物理實驗課教學的流程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學習了光反射規律后的一節實驗探究課。如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經歷相對完整的科學思維過程,是本節教學設計著重關注的問題。基于科學思維的培養,筆者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流程:
(二)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物理實驗課的教學設計
【情境引入】——確定思維的起點
教師活動:表演魔術《消失的硬幣》。學生活動:觀看魔術。
【環節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是認識平面鏡,即建構模型,培養思維建構能力。教師活動:拿出一面鏡子,讓學生對著它給自己打招呼。學生活動:學生通過觀察平面鏡,發現平面鏡表面平整光滑、能成像。根據這個特點,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平面鏡。
二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即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推理、科學論證和質疑創新能力。以下是實驗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時,像的大小、位置跟物體的大小、位置有什么關系?
2.設計實驗。①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應該如何操作?②為了比較像與物的位置關系,應該如何操作?利用各組器材,6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3分鐘后小組代表分享實驗方案。
3.進行實驗。學生小組根據所給的實驗器材和前期的預習,討論實驗方案,并由小組代表到前臺分析確定方案,進行實驗。
4.收集證據。實驗數據記錄表格如下:
5.分析論證。分析表格數據,思考以下問題:①觀察第2列結果,分析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如何。②對比第3、4列數據,能得出什么結論?它能準確描述像與物的位置關系嗎?如果不能,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學生活動:在網格紙上將像與物的標記點連線,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從而得出物與像的連線與鏡面具有垂直關系。
6.交流與評估。①實驗中,為什么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②玻璃板為什么要豎立放置?如果傾斜,會出現什么情況?③玻璃板選用薄的好,還是厚的好?為什么?④鏡子中的像為什么看起來近大遠小呢?學生活動:進行交流與評估,對實驗中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小組討論,分享成果,突破難點。
【環節2】平面鏡成虛像
作圖分析。如左圖“人眼看物”,右圖“人眼看像”。
通過以上對比,作出“人眼看像”的光路圖,解釋虛像形成原因。學生會根據作圖的方法證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知道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環節3】平面鏡的應用
1.平面鏡成像。教師提出問題: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平面鏡的事例?學生舉例:家庭中所用的穿衣鏡,練功房、理發店、服裝店里安裝的平面鏡,牙醫檢查牙齒使用的平面鏡,等等。
2.分析平面鏡改變光路的原理,如塔式太陽能電站、潛望鏡。學生活動:①利用自制潛望鏡,模擬海上偵察情境。②用兩面磁吸平面鏡平行且與水平呈45度角放置,用激光筆在黑板上顯示光路。
二、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物理實驗課的教學設計建議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要培養全體學生的核心素養,聚焦科學思維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結合本文案例,筆者就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改變教學策略、改進基于素養培育要求的教學設計、發展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提出如下建議:
(一)教學設計由“基于教”轉向“基于學”
“基于教”的教學設計關注教師如何教,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進行設計,形成一種固有的教學流程。按照這種教學設計組織的課堂,教師總是最先出場,課堂成了傳統的“滿堂灌”,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狹小,思維品質得不到鍛煉。
“基于學”的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雙學”中心)。這種設計更加關注學生經驗、前期預習、學習需要和困難、學習風格,學生有較大的思維空間,一切“教”都基于學生中心、學習中心。
(二)由教師“一統天下”轉向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
課堂教學不再只有教師的一個聲音,而給予學生積極參與和表達的機會,始終保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對話。教師盡可能地“引出”而不是“堵塞”學生的真實想法,關注課堂生成,給學生提供思維碰撞的機會,尊重學生的“路徑差”和“時間差”,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述、學會動手、學會總結。
(三)構建符合“問題解決、學生中心、自主合作”要求的高效課堂
“問題解決”是高效課堂的教學目的。教師要根據課標、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情來確定素養目標,問題的設計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達成本節課的素養目標為主要目的,問題的解決要體現有效性、針對性、差異性等原則。
“學生中心”體現了“問題解決”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處于“問題解決”的中心。課堂上,要讓學習時刻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思維深度發生在每個學生頭腦中,教師要承擔指導、促進、喚醒、驅動的角色。“學生中心”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主題,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教”要處處為了方便學生的“學”而設計,以“學”為基礎定“教”的起點,以“學”的規律定“教”的內容,以“學”的目的定“教”的活動,以“學”的需要定“教”的策略,而不是為彰顯“教”的精彩而設計。
“自主合作”是“問題解決”的主要方法,是基于學生思維培養的主要學習方式,要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沒有自主為前提的合作,是潛意識的合作或低效的合作。“自主合作”讓更多學生在學習中找回自我,學習更加精準靈動,有助于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