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琴
近年來,國家一直強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園,彰顯文化底蘊,構建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發揮校園陣地的育人功能。2022年版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通過語文課程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全面發展,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語文教學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勢在必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立足語文課堂教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結合語文課程、校本課程、地方課程,每個班級要有自己的誦讀計劃和安排,如低年級進行《三字經》《弟子規》教學,以誦讀增加學生識字量,讓學生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仁、義、禮、智、信對人生的重要性。《三字經》《弟子規》涉及的歷史故事、名人故事,能讓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明白學習貴在堅持。在中年級進行《千字文》《笠翁對韻》《論語》教學,可引導學生尊師重教、文明禮貌、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在高年級課堂上,教師可采用以文帶文的模式進行古詩文教學,即學習一首古詩帶出多首同一作者或同一類型的古詩。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生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步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人文素養。這樣也拉近了學生與經典的距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立足閱讀教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學生必須通過閱讀深挖教材中的各種資源,領悟文化精髓。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成語故事、名言警句等,都真實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熟讀成誦,感悟其內涵,明白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合課外資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除了把課本上的知識學好,教師有必要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拓寬其知識面。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傳統繪畫、古典樂器、書法等學習,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我校修建了書法教室,讓學生學習書法,還免費為學生培訓葫蘆絲和陶笛,讓學生從小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學校推進“戲曲進校園”,從認識戲曲種類、戲曲臉譜課程到體驗戲曲妝容、戲曲樂器,讓學生和傳統戲曲文化近距離接觸,豐富了校園文化,讓國粹在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生根、發芽。
利用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健康豐富的校園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班可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布置班級文化墻。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學生可以通過手抄報把收集到的與節日有關的故事、風俗等展示出來。各班評選出最好的張貼到文化墻上,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以活動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通過活動,學生不但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提升文化品位。古詩詞接龍比賽、講傳統文化故事比賽、誦讀經典比賽等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學生在活動中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
加強教師傳統文化修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是文化育人的關鍵所在。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是自來水。只有教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講出來的課才有味道。科技日新月異,不學習就落后,所以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修養。學校也要努力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感受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JCJYC2002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