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娟
【摘? ?要】課堂教學中,美術教師應關注、挖掘和發現地方文化特色,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體驗本地文化、傳統藝術等方式,深化對本地文化的了解,以此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和個性的發展。教師以朱熹“山水之教”思想為理論基礎,從“武夷山水”文化出發,實施了“山水美術”教學。具體而言,教師通過“講述山水故事,展示山水作品,進行山水示范,組織山水創作,開展山水研學,落實山水評價”等策略,讓“山水美術”課堂成為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發展的搖籃。
【關鍵詞】山水之教;山水美術;時代價值;教學啟示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促進人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提升[1]1,明確了學科的育人方向。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他的理學思想中提出了山水育人觀,指出自然環境是天然的審美教育的課堂,倡導“山水之教”[2],為美術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基于此,本文旨在明確“山水之教”的思想內涵,探討“山水美術”教學的價值和實施路徑,發揮朱熹“山水之教”育人思想的時代價值。
一、朱熹“山水之教”的思想內涵
山水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山水自古也是文人墨客“寄情”的重要載體,描繪山水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數不勝數。“山水之教”是朱熹提出的一種以山水為媒介來啟迪學生思想的教育方法。在朱熹的教育理念中,“山水之教”是一種啟發式教育,即引導學生通過對自然界事物的觀察和感受來探究知識,啟發思維。朱熹認為,山水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如“大川為性情之所凝聚”“大山為道德之所象征”“大海為智慧之所源流”等等。“山水之教”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幫助學生深入領會深邃的哲學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諦。
從教育實踐的角度來看,“山水之教”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學生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和學習,發掘山水的豐富內涵,感悟天人合一思想,增強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這與《課程標準》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的理念有著共通之處。小學美術教師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滲透“山水之教”思想,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1]2,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二、“山水美術”教學的內在意蘊和價值指向
朱熹“山水之教”的審美育人觀指出自然山水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受“山水之教”理念的啟發,教師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嘗試依托朱熹故里——武夷山,開展“山水美術”教學。“山水美術”中的山水首先是指包含自然風光的風景山水。其次是指人們在與山水和諧共處的過程中,創建的豐富的地方山水文化,指向包含動植物資源的生態山水、包含歷史文化的人文山水、包含生活氣息的時代山水等。“山水美術”教學旨在讓學生親近家鄉的山水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地方資源,進行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活,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煥發積極情緒,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1]112。開展“山水美術”教學能更好地利用家鄉山水美術資源開展美育活動,在美育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審美思維,促使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3]
三、“山水美術”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講述山水故事,激發學生熱愛自然
從咿呀學語開始,故事就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素材,也是兒童了解世界的最初渠道。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故事是其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基于“山水之教”思想開展“山水美術”教學時,可從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出發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精美的郵票》一課時,教師以設計金斑喙鳳蝶郵票的趣味故事作為導入。“同學們,1961年,我國郵電部準備發行一套集20種中國蝴蝶的郵票。根據蝶類專家的意見,其中必須有一枚金斑喙鳳蝶郵票。可是國內一時找不到這種蝴蝶的標本,圖案設計者不得不借助國外的資料。當時,在英國一博物館的昆蟲標本珍藏室里,講解員驕傲地介紹說:‘這只漂亮名貴的蝴蝶叫金斑喙鳳蝶,是蝶中皇后。它的產地在中國武夷山,全世界只有我們博物館里才有這種蝴蝶的標本……”這個故事不僅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緒吸引到了課堂上,還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自然、社會等學科知識融入美術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索與學習遷移能力。
(二)展示山水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小學教育階段設立美術學科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美術知識的學習,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山水之教”美育思想指導下的“山水美術”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欣賞的作品大多是以地方山水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學生在欣賞中逐步形成“美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美”的審美意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冊《山山水水》一課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周末與親人外出郊游,在走進山水的同時,將看到的美景以照片或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上傳至班級作業平臺。教師將學生上傳的素材制作成視頻,先在上課時以欣賞山水美景視頻的形式創設審美情境,強化學生的視覺體驗。接著讓學生欣賞歷代畫家筆下的武夷山水,從現實生活景物到藝術作品,從具象到抽象,引導學生感悟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質。講解水墨畫的筆墨時,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欣賞元代畫家方從義的《武夷放棹圖》,感受中國水墨畫虛實結合、意境為先的藝術之美,感受家鄉山水的秀麗與雄偉。學生從山水中感悟美,提升欣賞美的能力。
(三)進行山水示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繪畫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創造性的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又能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想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適當地進行教學示范,引導學生運用畫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學生在觀察教師繪畫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繪畫技巧,領會作畫方法。“山水美術”教學注重示范的作用,要求教師用精湛的繪畫技術和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展開實踐創作。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一年級下冊《走進大自然》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手、耳、鼻等多種感官觀察大樹,增強對大樹的深層認知,豐富審美意象。學生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從細節到全貌,從造型到色彩,全方位觀察描繪對象。接著,學生運用不同的線條、色彩表達自己的想法,呈現自己的觀察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融合學生的各種想法,進一步啟發他們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將所見、所想表現出來。學生在教師的講解示范中進一步掌握了不同的繪畫技巧,發展了創新思維。
(四)組織山水創作,提升學生的生命認知
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美術技能的傳授,還要向學生滲透審美思想和人文思想,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創作是提升學生生命認知的重要手段,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山水之教”美育思想的啟發下,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實踐創作活動。
當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并掌握了基本的繪畫技巧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山水,直接感受山水孕育的奇跡:欣賞山澗巖崖上美麗的野百合花,感悟生命的頑強;欣賞竹子,從賞竹、論竹、研竹、畫竹到做竹,感悟竹子的精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品格修養得到了提升,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教師引導學生先思考事物內在的精神品質,再通過描繪事物外在的美,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在學生的創作遇到問題時,教師不必急于告知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向他人學習”或“交流討論”等方式攻破問題,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
(五)開展山水研學,深化學生的文化理解
實踐是教學的延伸,也是進一步深化學生知識理解的重要途徑。[4]“山水美術”教學以研學實踐活動為載體。教師結合春游等活動,組織學生走進朱熹園、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武夷山國家公園等進行實地考察。學生走出課堂,獲得獨特的體驗,加深了對地方文化的印象,拓展了學習視野。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雕與刻的樂趣》《浮雕》等課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家鄉山水間的古村落,徜徉于古民居畫卷中,欣賞古建筑上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學生運用課內掌握的知識,欣賞雕刻藝術的形式美和意蘊美。在此過程中,學生驚喜地發現,之前未關注過的老房子,其實是一道蘊含著家鄉歷史文化的民間建筑景觀,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外出研學不僅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還使學生理解了武夷山水文化的精神內核,明確了美術服務于生活的宗旨。這一舉措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鄉土文化理解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六)落實山水評價,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評價是教師了解學生是否達成預設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學生自我診斷、調整學習方式的必然途徑。教師不僅要做到分層評價,還要做到評價方法多樣化,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創新得到鼓勵,進步得到肯定,能力得到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美麗的紋樣》一課中,當學生完成“武夷迎春吉祥福袋”作業之后,教師讓學生將自己設計的福袋掛在展示板上。這種欣賞評價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觀賞基于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品,也有助于學生提升整體繪畫意識。欣賞完作品后,教師讓學生從多幅作品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描述,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完成自主評價。之后,教師把展示的所有福袋隨機贈送給班級里的學生。學生拿到同學制作的福袋后在小組內展開交流,根據本課學習的知識點及作業要求指出手中作品的優缺點及改進建議,特別要注重從紋樣的形式美和意蘊美兩方面進行評價。學生在溫馨、愉快的情境中完成相互評價,學會了互相關愛、互相學習。最后,教師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整體表現,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山水美術”教學評價重視表現性評價,遵循“美術是認識與表現自我、他人和周圍世界的重要方式”[1]65的理念,注重從學生的年齡、性別、性格以及對知識與藝術表現技能的掌握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隨著信息化的推進,除了在課堂上開展常規評價之外,還可以將學生的作品拍成照片或視頻,發送至家長群、學校公眾號等平臺,讓家長、其他學科教師等多主體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朱熹的“山水之教”反映了他對教育的獨特見解和對教育實踐的深刻思考。雖然當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已不同于古代,但教師仍然可以從“山水之教”中得到啟示,即以《課程標準》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利用地方山水資源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年齡特點等對教學進行多元化設計,注重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培養學生的啟發性思維,在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引導學生去尋找、體會、探索、創造。所謂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文化,每個地域都有獨特、豐富的山水文化。教師要運用“山水之教”審美教育思想指導新時代美育工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山水美術”課堂成為學生接受家鄉藝術滋養與文化熏陶的搖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潘立勇.朱子理學美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354-400.
[3]劉開莉.淺談美術課程中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承[J].藝術評鑒,2019(10):151-152.
[4]鄭秀清.武夷山水鑄詩魂:試論朱熹的武夷山詩作[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4(3):68-71.
(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