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明
【摘要】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水平及技能發展的有效形式。在“雙減”政策下,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語文作業設計應注重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感體驗,真正讓“雙減”在學生學習中“落地開花”,取得實效。文章首先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的意義進行了闡述,然后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剖析,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的策略,旨在推動素質教育向更高更好的目標發展。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4—0076—03
作業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和作業管理是“雙減”的關鍵環節。為進一步深化作業管理改革,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教師就要不斷優化常規作業設計,凸顯特色作業,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在優化作業設計中提質、增效、賦能,不斷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的意義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具有鞏固知識、培養學習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情感體驗和文化素養等多重價值和意義。正確有效的作業設計能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水平,為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讓學生獲得了充足的課余休息時間,能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使他們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跨學科作業,以語文知識為牽引,將不同的學習內容滲透到作業中,能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教師通過學科的有效融合來設計非書面作業,能達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教師立足學科共性完善非書面作業設計,能改變傳統語文作業設計單一性的狀況,合理壓減語文作業總量,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進而提升作業完成質量[1]。
2.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雙減”背景下的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能大幅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融入學生互動交流的模塊,推動學生之間的語言學習經驗交流,能讓學生擁有語言應用的平臺,在展示自己語言才能的同時,還能了解他人的高效學習方法并借鑒。長此以往,不僅能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能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收獲樂趣。
3.拓寬語言應用的渠道。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以語言應用為主,教師立足“雙減”政策要求,為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語言應用作業,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落實分類指導,能拓寬學生的語言應用渠道。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具有向師性特點,教師利用這一契機,設計基礎性、挑戰性作業,能滿足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語言應用渠道,使學生通過語言應用鍛煉自己的口語技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水平。
4.整合課內外學習資源。教師在作業設計中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創新作業形式,統籌課內外學習資源,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資源保障。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正從機械記憶走向探究學習,教師此時設計具有特色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校內完成,不但能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熱情,而且能鞏固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激勵學生自主反思,明晰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優缺點。教師認真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及時為學生批改作業,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自主學習資料,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2]。
二、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
1.形式單一,策略匱乏。從教師對語文作業的布置上來看,大部分形式比較單一。很多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都是憑借以往的工作經驗,對作業設計沒有過多思考。一是讓學生抄寫生字、字詞,背誦課文,以做到熟能生巧,殊不知這樣就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的僵局,導致學生不愿意“走心”去做,結果可想而知。二是很多教師布置作業不顧及教情、學情,過于依賴練習冊,不僅違背了作業布置的初衷,脫離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實際,還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降低了教學質量。表面看似乎減輕了工作負擔,實則會導致教師專業能力退化,出現本領恐慌。
2.缺乏層次性,作業布置不科學。為了鞏固知識、強化技能,多數教師布置“一刀切”作業,將教材上編者編選的習題、教輔資料上的題目奉為圭臬,不加篩選、訂正、整理,直接布置給學生,作業量統一,缺乏層次性,照顧不到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實際情況,缺乏針對性,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他們的個性化培養,致使語文作業內容狹窄化。
3.功能狹隘,多元整合不足。作業具有鞏固所學、“溫故而知新”的教育功能,也是反映學生課堂知識掌握程度和反饋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作業的功能在于“過程”的訓練,在于思維活動量的投入,也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一種互動方式[3]。但據調查我們發現,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較為單一,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作業統一標準缺乏,層次性作業評價效果不佳,缺乏實用性。很多教師過于注重學科基礎知識,乃至把夯實基礎窄化為夯實基礎知識,對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方法和效能考慮不到位,由此導致作業設計的內容過于關注知識的鞏固,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就可能成為知識的存儲器,但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作業是輔助教學的有效工具與高效性手段措施。“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僅要遵循小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也要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為學生布置科學合理的作業任務與學習目標,通過作業了解自己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更積極地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中去。一是目標與作業的一致性原則。作業應與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緊密對應,通過作業幫助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從而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二是層次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作業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學習層次分級設置,逐漸增加難度,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同時,作業設計也要注重增加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三是適度性與多樣性的原則。作業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適度設置,既不過于簡單,也不過于困難,讓學生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四、“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1.設置前置型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前置型作業”是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在課前運用學習能力解決問題、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還要吃透教材,依據教學目標確定前置型作業的內容,注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明確、具體地提出作業要求。如,《凡卡》中的人物原型就是作家契科夫家雜貨店里的小伙計,文中殘酷的現實與他的美好回憶交織在一起,把小凡卡的悲慘命運展現得淋漓盡致。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關心人物命運”。這一切都需要學生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風格的基礎上慢慢品味。對此,可以設計這樣的前置型作業:把課文里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把文中的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在田字格練習本上;調查了解作者契科夫的寫作風格和這篇小說的寫作背景。通過這樣的前置型作業,學生能夠深入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內容,大大提升了學習的有效性。
2.設置實踐型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因此,我們的作業設計要靈活多樣,形式新穎,要讓學生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作業設計的形式除了文字式以外,還可以圖文并茂,也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表格、畫圖等形式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作業設計還要根據每個教學環節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背景和所學知識的特點,采取螺旋上升的設計方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既有復習、鞏固性的,也有學習、探究性的,還有發展、創新性的,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所布置的作業既要有最基礎的練習,也要有學生動動腦筋、發散思維才能完成的作業,同時必須要聽、說、讀、寫與實踐并重,要突出作業的趣味性,符合學生的胃口。比如,為豐富課堂教學,在教授完《蜜蜂》一課之后,可結合第四單元習作內容,優化設計實踐型作業:做一次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及觀察能力,享受發現生活奧秘的快樂,為本單元習作積累素材。這些有趣的小實驗,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語文核心素養。
3.設置復習型作業,整體建構知識體系。復習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復習型作業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并通過實際應用加深記憶。設計這樣的復習型作業,一方面能幫助學生發現單元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彌補,提高復習的實效;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單元的核心概念,建構知識體系,梳理知識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強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作業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效果,對于檢測學生學習成果、輔助學生建構知識、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作業設計理念,精心設計課堂作業,營造良好質量工作生態,使我們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余艷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1):01.
[2]呂曉艷.“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語文天地,2022(12):15.
[3]康梅.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路徑[J].安徽教育科研,2022(12):18.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