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摘 要: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數學教師應堅持新課改的方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進行深度融合,以便學生能感受到數學之美,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各項數學活動中,不斷提升核心素養?;诖?,本文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從運用微課、追溯歷史與創建學習情境三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以期能為教師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中華傳統文化 融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24
中國歷史悠久,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文化,教師將其融入數學課堂中,可以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他們逐漸成為一個欣賞美、創造美的人。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教師應積極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進行融合,引導小學生在感受中華燦爛文化的過程中,汲取更多的營養,獲得更多的成長動力。教師要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教學內容,以此創設傳統文化情境,促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價值
1.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核心素養是指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這是他們在社會全球化與數據化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同時也是他們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為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則可以幫助教師完成這一目標。它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使每個小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部分學生礙于數學基礎相對較弱,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不免產生畏難情緒。然而,當他們看到在傳統文化內容中,無數數學家苦心鉆研,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與數學有關的知識時,心中將會升起強烈的敬佩之情,這有助于他們克服眼前的困難,找到突破自我的有效方式。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數學教師應積極分析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中的有效路徑,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真實反饋,對教學模式進行科學的調整與優化,以此提升數學課堂的育人效果,使之成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動力。
2.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
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文化素材,比如樹雕、圖騰等都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文化元素,哪怕是現階段小學生時常運用的漢字語言,也是由特殊的符號逐漸演變而成的,從側面體現了我國歷史文化的悠久與豐富內涵。在不同的特殊圖形符號中,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發展水平與所蘊含的文化特征。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歷史的源頭把握數學知識,切實體會到圖形的含義和數學的美妙,便于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在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自愿加入弘揚傳統中國優秀文化的隊伍中,從而完成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目標,切實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二、數學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的原則
數學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滲透并非是隨意的,而是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唯有如此,其作用才能真正發揮,成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精神與堅毅品格的重要力量。具體表現為:
第一,趣味性。傳統文化知識與現代相隔較遠,而小學生又沒有豐富的體驗,若是沒有巧妙設計,就將其滲入到數學課堂上,學生或是記憶不夠深刻,無法充分汲取傳統文化中的養料;或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形成刻板印象,認為它與數學知識一樣,是枯燥乏味的,這對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是非常不利的。為此,教師應遵循趣味性原則,著重從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為其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以此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并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第二,堅持不懈原則。傳統文化的滲透,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進行巧妙滲透。其次,不同的學生由于數學基礎、理解能力不同,在學習同樣的傳統文化知識時,會呈現出相對明顯的差異。有些學生可能很快就能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甚至還能夠進行適當的拓展;有些學生始終參悟不透其中的含義。對此,教師應抱以高度的尊重,并結合他們的學習特點,選擇相應的引導方式,以便學生能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下,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最后,注重向優秀教師學習。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應走出舊有思維的限制,從優秀的同行身上汲取經驗??傊處煈哂休^強的耐心,始終保持堅持不懈的學習態度。
三、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堂的策略
1.借助微課,強化學生的文化體驗
在多媒體技術應用范圍日益廣泛的今天,微課逐漸成為備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之一。這是因為它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簡單化、生動化,從而為數學課堂注入趣味與活力,吸引小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滲透傳統文化時,數學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技術,將其與數學知識巧妙融合起來,以此吸引小學生進行主動、深入的探究,從而切實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識到數學學科的美。在設計微課時,數學教師也可以將學生較為熟悉的動漫元素融入其中,以此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從而在趣味化的氛圍中,加深對數學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比如,在學習與“面積變化”有關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掌握面積變化的性質與特點,并將其應用到學習與生活中,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查找多種與之有關的影視資源,比如我國的剪紙藝術。學生在觀看以后,則會被剪紙藝術家靈巧的雙手與剪紙藝術所折服,原來普普通通的一張紙,可以變換出這么多花樣。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將一個巨型的剪紙放大2倍,它的邊長與原來的邊長相比,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對此,學生會紛紛思考,然而礙于空間意識的缺乏,很難給出正確的回答。對此,教師可以請學生取出卡紙,設計一款自己較為喜歡的剪紙,然后計算其長度、寬度等。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將意識到數學知識和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這對于他們思維完善與空間意識的強化是非常有幫助的。此外,這種授課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科學利用網絡資源的習慣,便于他們借助互聯網尋找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會不斷提高。
2.注重追溯數學家與數學史
作為一種很古老的學科,數學學科擁有悠久的歷史與輝煌的成就。從古至今,許多數學家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而苦苦研究,將他們的事跡引入數學課堂上,不僅會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還能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使他們對數學學科促使更為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從而對所有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比如,在學習《認識小數》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元代數學家朱世杰畢生研究數學的事跡,“小數”這一名稱就是他最先提出的。為了研究數學,他曾經周游各地多年,期間,他也曾遇到許多困難,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正因如此,他才會使宋元數學在理論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因而,他被譽為“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會深深被朱世杰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染,這便于他們克服學習之路上的各種困難,朝著更為優秀的方向邁進。
又如,在講述與“小數的意義”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劉徽的故事,他所撰寫的《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數學文化遺產。在當時,盡管他有一肚子的學問,但地位并不高,日子也過得十分清苦,然而他從不抱怨,而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探究數學中,最終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時至今日,人們都不曾忘記他。學生在了解這些知識以后,將深刻明白我們現階段所學的知識,都是古人苦苦研究一生而留下的寶貴財富;將深刻感受到我國數學家對數學研究的熱愛與執著,以及他為數學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數學知識,繼承數學家身上的優良品質,從而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這樣的遠大理想可以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從已有的經驗出發,積極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在面對失敗時,能用最短的時間整理自己的心情,從而再次投入到學習之中;在面對成功時,意識到這不過是短暫的勝利,在開心之后,再次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從而取得更多的好成績。這些感悟與實踐,對于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此外,考慮到數學家的故事與數學歷史所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僅僅一節課是根本無法說完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將調查數學家與數學歷史的任務納入預習作業中。
比如,在學習與“扇形統計圖”有關的知識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調查與扇形統計圖來源有關的資料,并在課堂上與全班學生分享。例如,古代的農戶為了記住牲口的數量,會選擇用木棍來表示牲口,即一根木棍代表一頭牲口。隨著牲口的增多,他們發現木棍太多,已經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于是選擇用石頭代表十頭,用貝殼代表百頭。對此,教師首先給予高度肯定,然后將扇形統計圖滲透其中:“若是有位農戶養了23頭牛,50頭豬,應該如何用制扇形統計圖表示呢?”學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會積極探究扇形統計圖的特點,這對于他們學好“扇形統計圖”一課的主要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3.注重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部分學生礙于各種原因的存在,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也很難掌握數學知識的內涵。對此,教師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法,即根據數學內容,布置相應的學習情境,學生在探究中就能夠逐漸消化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點,從而做到學以致用,為他們日后學習更加深奧的知識奠定牢固的基礎。情境創設的方法有很多,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數學知識以視頻、圖片等直觀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也可以根據數學課本中的知識,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置一系列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預先設計的學習目標。至于具體該選擇哪種情境方法,教師應在綜合考慮以后,進行慎重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對此,教師應及時與他們溝通與交流,一旦發現問題則立刻為其提供相應的幫助,以此降低他們的抵觸情緒,確保他們能以積極的態度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形成科學的探究精神,為他們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提供重要的支持。
比如,在學習與“年、月、日”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與“天干地支”有關的內容融入其中,讓學生通過觀看相關視頻,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彼時,沒有先進的計算工具,古人只能運用最笨的方法進行計算。在此期間,他們曾遇到許多困難,但他們并沒有放棄,于是中國的歷法才得以發展。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述由元代郭守敬、王恂等制訂的《授時歷》的故事,并向他們展示打印出來的《授時歷》的概述圖,以此加深他們對歷法文化的了解,提高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在講授與計算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珠算”知識,并將之前準備的算盤拿出來,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撥一撥”的方式,感受古代人民的聰慧。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述建國初期,我國尚未掌握制作計算機的技術,為此,各行各業的人都用算盤來計算,包括許多科學家。算盤計算速度較慢,而科研數據又相對龐大,為了完成研究任務,許多科學家都不顧上吃飯。正是因為老一輩科學家的堅持,與新一輩科學家的前仆后繼,我國的科技事業才得以發展,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小學生應向他們學習。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珠算比賽,并設置相應的獎項,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隨著學生接觸珠算工具時間的增長,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象就會更為深刻,這便于他們更好地推廣珠算文化,從而逐漸成為合格的傳統文化傳承者。
總而言之,教師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便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從而獲得文學素養與鑒賞能力的提升。同時,這也是落實新《課標》的有效途徑,推進小學數學進行科學改革的高效舉措。對此,教師應緊跟教育發展的步伐,對教學內容、導入環節、評價環節等進行創新,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優勢,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創新能力等,使他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與愛國情懷的深化。
參考文獻:
[1] 韓夢婕《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年第1期。
[2] 吳駿、曾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科書中的傳承》,《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年第2期。
[3] 鄭麗娜、趙軍《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年第8期。
[4] 王英豪《讓中華優秀傳統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煥發育人活力》,《中國德育》2022年第12期。
[5] 章春瑋《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文理導航》2019年第2期。
[6] 馬建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實踐》,《基礎教育論壇》2022年第35期。
[7] 王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2教育教學探究網絡論壇論文集(三)》2022年。
[8] 崔萍《課中有你? 精彩綻放——探析數學課本里的中華傳統文化》,《成才》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