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亮



【摘要】 目的 探討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效果對比。方法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南京長江醫院接受治療的86例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對比2組臨床指標、炎癥因子水平、氧化應激指標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s scale,VAS)法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2組術后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ɑ(ta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ɑ)、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升高,但觀察組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2組術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下降,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提高(P<0.05),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SOD水平更高,MDA水平更低(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4.65%<18.60%)(P<0.05)。結論 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能夠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且可減輕氧化應激反應,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小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開腹闌尾切除術;根部穿孔性闌尾炎;炎癥因子;氧化應激;并發癥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7-0045-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615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常見急腹癥,闌尾管腔因淋巴細胞增生、糞石、異物、炎癥狹窄等因素導致阻塞而發生感染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以腹痛為典型癥狀。根部穿孔性闌尾炎屬于闌尾炎的一種嚴重類型,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療,容易危及生命,需及時進行手術處理[1]。開腹闌尾切除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疾病治療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但術后恢復時間較長[2]。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被逐漸應用于臨床中。因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在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3]。本研究選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南京長江醫院接受治療的86例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探討采用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效果對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南京長江醫院收治的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患者86例,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觀察組與行開腹闌尾切除術的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19~74歲,平均(38.01±9.89)歲;病程8~28 h,平均(18.54±3.51)h。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20~75歲,平均(37.71±10.35)歲;病程10~29 h,平均(19.03±3.69)h。2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具有急性闌尾炎體征與典型癥狀,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手術指征;經手術確診為根部穿孔性闌尾炎;年齡≥18周歲;患者意識清晰。
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者;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者;15 d內存在免疫抑制劑使用史者;合并血液或免疫系統者;哺乳或妊娠期婦女。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開腹闌尾切除術。麻醉后將患者置于平臥位,找到闌尾麥氏點(肚臍與右側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相交位置),行麥氏切口,將皮膚逐層切開,確保手術視野開闊,找到盲腸,沿頂端找到闌尾,之后進行探查;將闌尾系膜至根部離斷,使用絲線對闌尾動脈進行結扎,沿根部穿孔處對闌尾進行離斷;將碘伏稀釋后擦拭闌尾殘端,荷包縫合闌尾根部,對殘端進行結扎后縫埋;清理盆腔滲液,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是否清洗腹腔或留置引流管,若無活動性出血點則關腹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麻醉后于臍上做1 cm弧形切口,置入氣腹針,建立氣腹環境,當壓力達到14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時停止充入二氧化碳氣體;將氣腹針取出后使用10 mm套管針穿刺,放入腹腔鏡,探查腹腔環境;分別在麥氏點、恥骨聯合上方使用套管針穿刺,分別刺入10 mm、5 mm套管針,置入抓鉗與分離器鉗;將患者向左側傾斜,保持頭高腳低,抓取闌尾,將闌尾系膜分離,電凝闌尾根部后結扎,離斷闌尾后處理殘端;經套管取出闌尾,使用質量分數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反復沖洗腹腔,若存在嚴重感染則留置引流管,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將腹腔鏡與套管針取出,解除氣腹環境,縫合切口。2組術后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對比2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后VAS評分。術后24 h采用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得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2)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術前、術后48 h采集2組患者4 mL空腹肘靜脈血,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RP、TNF-ɑ、IL-6水平。(3)氧化應激指標。于術前、術后48 h采集患者4 mL空腹肘靜脈血,分別應用硫代巴比妥比色法、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MDA、SOD水平。(4)對比2組并發生發生情況,包括術后出血、感染、腸梗阻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2組術前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CRP、TNF-ɑ、IL-6水平升高,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水平更低(P<0.05),見表2。
2.3 2組氧化應激指標對比
2組術前SOD、MAD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SOD水平下降,MDA水平提高(P<0.05),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SOD水平更高,MDA水平更低(P<0.05),見表3。
2.4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4。
3 討論
闌尾位于盲腸末端,內部含有大量細菌,一旦扭曲則會對血液供給造成不利影響,使細菌侵入,從而出現炎癥反應[4]。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外科常見病,發病率較高,以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為典型癥狀,根據病理癥狀可分為非復雜性闌尾炎和復雜性闌尾炎2種類型。在疾病發生早期,前者可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若癥狀緩解,則可避免手術,但存在較高復發風險,根部穿孔性闌尾炎屬于復雜性闌尾炎范疇,患者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5]。
開腹闌尾切除術最早于1894年被提出,并逐漸成為治療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方式。但這一方式在取得較好療效的同時,因創傷較大,術后感染發生風險增加,會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6]。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擴展應用,相比傳統的外科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新型手術方式,術中視野清晰,切口較小,術后愈合較快,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感染發生風險,因此,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醫生和患者的青睞[7]。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能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究其原因,腹腔鏡術能縮小創傷面積,減少出血,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縮短住院時間。
炎癥反應是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的一項重要因素,IL-6主要由B淋巴細胞產生,屬于細胞因子的一種,在抗感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增加炎癥因子的釋放,是衡量炎癥反應的一項重要指標。CRP是一種急性反應蛋白,當機體發生損傷時,其水平異常升高。此外,CRP能夠使炎癥介質水平升高,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TNF-α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細胞產生,在機體免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水平異常升高可加重機體內炎癥反應。手術必然會造成機體創傷,上述炎癥因子水平也必然會升高,但是對機體創傷的嚴重程度不同,炎癥因子升高的水平也不同[8]。本研究中,術后2組CRP、TNF-ɑ、IL-6水平高于術前,但觀察組各指標水平較對照組更低(P<0.05),提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能夠減輕機體內炎癥反應,對炎癥因子水平影響較小。究其原因,患者機體內炎癥反應是由手術創傷所引起,腹腔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小術中創傷,進而減輕患者機體炎癥反應[9]。
氧化應激是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原因之一,機體在手術的刺激下產生大量自由基,從而使細胞出現病理反應,發生氧化應激,對自身免疫功能起到抑制作用,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10]。SOD是一種活性物質,也是人體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有效清除自由基,防止過氧化,減輕細胞損傷。MDA是脂肪氧化的產物,同時也是氧化應激的標志物,可對機體內自由基水平進行能動反映,其水平與細胞損傷呈正相關[11]。本研究中,2組術后SOD水平下降,但觀察組水平較對照組更高(P<0.05);MDA水平提高,但觀察組水平較對照組更低(P<0.05),提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能夠減輕氧化應激,其原因可能為腹腔鏡手術減輕機體創傷,因此細胞產生自由基較少,MDA水平較低,從而消耗了更少的SOD,更有利于患者康復。
既往研究結果顯示,開腹闌尾切除術后患者存在較高的并發癥發生風險,應注意及時監測并予以相應的干預[12]。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5%,低于對照組的18.60%(P<0.05)。究其原因,傳統開腹手術中將組織器官拖拽出體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滲出物對手術切口的污染。此外,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患者在開腹手術中容易遺漏積液,從而導致術后并發癥的出現,而腹腔鏡的應用能夠避免病灶部位與切口的接觸和炎癥物質的殘留,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在根部穿孔性闌尾炎患者中的應用能夠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且能夠減輕氧化應激指標,降低炎癥反應,減少并發癥,從而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樊強,施丹麗,王守練,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分析及經驗體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下轉第60頁)
(上接第47頁)
2019,26(4):480-483.
[2] 佟濤.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療效比較[J].醫療裝備,2019,32(18):105-106.
[3] 郭建康.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21,27(12):147-148.
[4] 鄒來賓,何天,陳亮,等.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20,28(12):1147-1149.
[5] 王剛.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河南外科學雜志,2020,26(4):76-77.
[6] 宋凱,李賀.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根部穿孔性闌尾炎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學,2020,26(7):78-80.
[7] 譚華勇,劉焱偉,付應峰,等.腹腔鏡手術治療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療效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20,28(6):570-571.
[8] 車勇,多麗麗.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12):32-33.
[9] 張增嶺,朱乃海.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20,26(31):33-35.
[10] 孫國寧.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10):30-32.
[11] 朱峰,李揚,方正.穿孔性闌尾炎患者不同術式圍術期的氧化應激與炎性因子影響[J].實驗與檢驗醫學,2021,39(5):1182-1184.
[12] 黃河,陳運佑,陳茂松.微創手術對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氧化應激反應與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16(2):148-150.
(編輯:許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