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丹
2017年初,我國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文件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各領域,明確要求幼兒園教育也應融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在學前教育工作開展期間,教師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將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園本課程中,讓幼兒加深對地方節日文化的了解,在多樣的教學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的精神,進而培養幼兒的文化主體意識,堅定幼兒的文化自信。
一、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意義
(一)提高幼兒文化素養
幼兒階段是人學習與成長的啟蒙時期,在幼兒園課程中合理融入地方節日文化,能夠提高幼兒對于我國節日文化的了解程度,提高幼兒的文化素質。
首先,地方節日文化在幼兒日常生活中有著一定的體現,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節日文化,能夠減少幼兒對教學內容的陌生感,增強幼兒對地方節日文化的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入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資源,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與思考,增加對于家鄉的了解,從根本上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懷。其次,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后,能夠深化家長對節日文化的了解,提高家長的重視程度,由此確保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得到家長的引導與教育,使幼兒在家庭與園內都能了解到節日文化,以此提高幼兒的文化素養。
(二)傳承發揚節日文化
在幼兒園發展過程中,地方節日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幼兒園園本課程成為傳承和弘揚地方節日文化的載體,促進了地方節日文化的發展。
首先,幼兒園園本課程具有連續性和廣延性,是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身心發展情況制定的,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持續性教學。在此情況下,地方節日文化與園本課程的有效結合,能夠加深幼兒對節日文化的了解,促進節日文化的傳承。其次,我國地方節日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也需要結合社會需求進行不斷創新,使節日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蓬勃發展。基于此,將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中,園內教育工作者會根據節日文化的特點、現階段的主要形式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國教育體系與教育理念,將其進行有效優化,由此確保地方節日文化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科學的創新,推動地方傳統文化的變革與發展,保證了地方節日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二、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問題
(一)節日文化理解不足,欠缺文化研究
幼兒教師是節日文化活動的規劃者、落實者與引導者。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表現情況與教學活動的整體設置、教師的個人能力息息相關。現階段,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時,由于部分教師對節日文化的理解不足,出現了部分問題。
首先,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較為傳統,在開展節日活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于幼兒的學習情況,忽視了幼兒的個性化表達,如幼兒是否能夠流暢地閱讀與節日文化相關的古詩詞內容,是否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將其背誦出來。由于園本課程教學目標的固化,使得節日文化活動較為枯燥,難以激發幼兒的興趣,降低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其次,部分幼兒教師在將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園本課程時,缺乏對節日文化的認識與開發,活動開展的側重點偏向于“吃喝玩樂”,沒有在課程中融入節日文化的內在和精神,使得幼兒對節日文化的了解較為淺顯,難以真正地體驗到節日文化的魅力,也難以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節日文化模仿過重,削弱文化根基
現階段,幼兒園在開展節日活動期間,由于園內教師對于節日文化的理解不足,活動形式模仿過重,使得活動的開展依舊存在一些不利于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現象。
首先,部分教師在設計節日活動時,考量到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以及興趣特點,在活動中增加了較多的娛樂性、搞怪性、穿越性元素,嫁接了多種內容,導致節日活動的開展超過了地方節日內涵的科學性,消減了節日活動中嚴肅、崇高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降低了幼兒對當地節日的重視程度。其次,部分教師對節日文化過于重視,在設計節日活動時設定了更多具有權威性、灌輸性的環節,降低了幼兒學習節日文化的興趣,難以保證幼兒在后續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能夠主動積極地查詢有關于地方節日文化的相應內容。綜合現階段幼兒園節日文化的開展情況能夠了解到,園內教師對于節日文化活動的設置有所不足,模仿痕跡過重,削弱了文化根基。
三、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措施
(一)創設地方節日特色環節,營造濃郁節日氛圍
幼兒園將地方節日文化融入于日常教學活動,并以此構建游戲化園本課程,需要借助于節日文化的科學性與多樣性特點,并且通過多種途徑充實和豐富教學課堂。這種方式能夠使節日文化真正地融入園本課程之中,保證游戲化教學課堂的高效開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節日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加強自身對于節日文化的學習,實現對節日文化的全面滲透,保證游戲化園本課程開展過程中節日氛圍的營造、特色環節的創設。另外,在創設特色環節期間,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確保環節設計真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學習特點,運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傳遞節日文化的相關內容,增加幼兒的了解,保證園本課程的高效開展。
以“賀州黃田二月二”為例,二月二也可稱為龍頭節、龍抬頭、花神節、花朝節等,是桂東影響較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開展過程中會有多樣的活動,當地群眾會積極參與。在節日這一天,人們會結伴到郊外一同游覽賞花,姑娘們會將五色彩箋結在花樹上。同時,在這一天,各地還會開展“裝獅花”“放花神燈”等各類習俗。在向幼兒們講解“二月二”這一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設計“裝獅花”環節,為幼兒準備花樹的模型、五色彩箋、紅繩等,分發給幼兒,讓幼兒運用繪畫、書寫等方式,將自己的愿望書寫在五色彩箋上,并用紅繩將五色彩箋結在教師準備的花樹上。在“裝獅花”環節中,為保證幼兒思考的針對性、有效性,凸顯節日文化課程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將幼兒的愿望縮小范圍,如幼兒本周的學習愿望、生活愿望、成長愿望等,引導幼兒做好未來規劃。在一周結束后,教師也可以再次引導幼兒到花樹上方找一找自己所書寫的五色彩箋,看一看本周的愿望是否達成。
(二)開展地方節日教學活動,加深幼兒對節日的認知
幼兒園將地方節日文化融入于幼兒園園本課程中,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助力于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園本課程的建設、游戲化課堂的開展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期間,教師需要針對幼兒現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習能力等各項因素進行分析。地方節日文化中蘊含著某些較為晦澀的內容,如果采用單一、枯燥、傳統的教學模式向幼兒進行講解,會難以保證幼兒真正理解節日文化的內涵,感受到節日文化的魅力。為解決以上問題,在開展游戲化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園本課程的設置,為幼兒引入多樣的地方節日活動,設計豐富多彩的主題,為幼兒帶來更加有趣的活動體驗,提升幼兒對地方節日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在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中時,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節日文化特點,為幼兒設計游戲化民族節日美術手工活動、游戲化民族節日民間故事活動、游戲化民族節日舞蹈活動、游戲化民族節日體育活動、游戲化民族文化課等。
以“游戲化民族節日民間故事活動”為例,針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式、節日文化的引入方法進行論述。在開展節日文化活動期間,教師會為幼兒講解與節日相關的民間故事,吸引幼兒的關注,但幼兒的年紀較小,記憶力較為薄弱,在聆聽他人講述故事時,經常會出現走神、溜號的情況。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成為民間故事講解的主體。例如,在引入“瑤族盤王節”的民間故事時,教師可以播放民間故事的相關視頻,講解民間故事中涉及的人物與人物發生的故事。在保證幼兒初步了解瑤族盤王節的傳說故事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劃分為人數基本一致的小組,并引導幼兒開展角色扮演小游戲。瑤族盤王節的民間故事涉及的人物有布洛西、密駱駝以及他們的三個女兒。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幼兒可以分別扮演這五個人物,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展示他們身上的智慧與勤勞,這既能夠加深幼兒對于瑤族盤王節民間故事的了解,也能夠讓幼兒在演繹過程中感受到辛勤勞作的意義。
(三)開展地方節日區域活動,感受地方節日樂趣
區域活動是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主題教育的目標進行分析,為幼兒創設更加立體化的區域活動,吸引幼兒的關注,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時,教師可以基于區域活動的趣味、全面性與感受性,為幼兒創設與節日文化相關的活動,吸引幼兒關注的同時,讓幼兒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到地方節日的樂趣。教師需要根據本次節日的內容、節日的特點為幼兒設置合理的活動目標,滿足幼兒的多樣化需求。同時,關注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根據節日的氛圍布置活動環境,由此帶動幼兒的情緒,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節日來臨之際的歡騰。另外,教師也應根據地方節日所涉及的物品,為幼兒投放相應的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讓幼兒與節日材料進行互動,在探索過程中感受地方節日的魅力,領悟節日文化。
在開展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地方節日的特點,為幼兒設計角色區域游戲活動、建構區游戲活動、語言區游戲活動、美工區游戲活動、科學區游戲活動等,激發幼兒的興趣,保證節日文化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以壯族“三月三”節日為例,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與“三月三”節日有關的物品。例如,在“三月三”這一天,人們會進行“搶花炮”活動,搶到花炮的人被稱為來年最有福氣的人。因此,教師可以設計“搶花炮”小游戲,為幼兒準備紅布、玩具“花炮”、塑料環、木塊、各種形狀的模型等建構材料,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了解搭建花炮節開展時的場景。開展建構區游戲活動,能夠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實踐、小組合作再次復原花炮節的場面,既加深了幼兒對花炮節的了解,也能夠讓幼兒在思考過程中對花炮節有著更高的探討興趣。在幼兒布置好花炮節的模擬場面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同開展“搶花炮”小游戲,在玩具“花炮”發射到空中后,由教師發出指令,幼兒開始搶奪花炮,讓幼兒感受到搶花炮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幼兒的榮譽感。
(四)開展地方節日體驗活動,感受地方節日魅力
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指出,在開展教學活動期間,要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他認為“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通過實踐得來的”。雖然幼兒的年紀較小,實踐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較為薄弱,但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適當放手,為幼兒設置自主嘗試的空間,讓幼兒在體驗過程中有所收獲、在實踐過程中有所感悟。因此,當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節日活動的主題,設計地方節日體驗活動,讓幼兒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地方節日的魅力,通過親身操作,拓展個人的思維,提高自身對節日文化的了解深度。
以賀州民俗節日浮山歌節為例,其演唱形式多樣,并且以“擂臺賽歌”的形式為主。首先,在向幼兒講解浮山歌節的主要特點、歌曲類型時,教師可以教授幼兒不同類型的歌曲,引導幼兒進行跟唱以及小組學唱。當幼兒掌握了大部分的歌曲后,教師可以通過擂臺賽歌的形式讓幼兒開口唱。由于幼兒的年紀較小,記憶能力、歌唱能力較為薄弱,在擂臺賽歌開展時,教師可以以組對組的形式進行比賽,比賽開展之前,隨機抽取兩個小組,并為小組預留五分鐘的準備時間。守擂小組與攻擂小組需要在歌壇上面對面地進行演唱,攻擂小組唱什么,守擂小組就需要答什么。擂臺賽歌活動的開展,既能夠為幼兒營造更加有趣歡樂的節日氛圍,也能夠讓幼兒在面對面賽歌時了解浮山歌節中所演唱的歌曲,進而感受到地方節日的魅力,深化幼兒對地方傳統節日的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地方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時,教師應提高自身對節日文化的了解深度和廣度,創新節日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構建游戲化園本課程,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在此期間,教師應創設地方節日特色環節,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趣味的區域活動以及實踐性的體驗活動,由此提升幼兒的認知,讓幼兒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地方節日的魅力,了解、弘揚和傳承我國的節日文化。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賀州市傳統節日游戲化的應用研究——基于園本游戲課程建構”(課題編號:2023C5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