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軍
小學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提供勞動教育機會、豐富勞動教育實踐、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等方面分析了小學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意義,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策略,其中包括拓展實踐機會、組織科學實驗、利用工具結合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學習勞動技能、開展科技競賽等策略。通過這些實踐策略,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培養實際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掀起了改革熱潮,小學科學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之一,更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傳統的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然而,單一的理論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與此同時,勞動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也逐漸受到關注。因此,推動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旨在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本文旨在通過實踐研究,探索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實踐,以期為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一、小學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的意義
(一)提供勞動教育機會,形成勞動觀念
勞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是勞動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推動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勞動機會,從而激發他們對勞動的興趣和熱情。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各種形式的勞動,而這些勞動與科學知識密切相關。小學科學教學可以通過實際的勞動實踐,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勞動的本質和價值。例如,通過參與種植、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學生可以體驗到勞動的成果和勞動的過程是如何相互關聯的。這樣的勞動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勞動態度,認識到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提供勞動教育機會,學生還能夠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勞動是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橋梁,通過親身參與勞動,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應用在科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這有助于彌補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脫節,使學生對科學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二)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促進全面發展
小學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有助于在教學中強化德育引導。通過科學實踐和勞動活動,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通過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分享社會勞動者的奉獻精神,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如此,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在實際的勞動實踐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具備合作與溝通的技能。這些素質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全面發展。
二、勞動教育與小學科學課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提供實踐機會,深化勞動認知
盡管一些科學教師積極創新課堂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一些趣味性元素,營造了相對愉悅的學習氛圍,但知識教學仍然拘泥于視頻和圖片形式,學生無法親自參與實踐活動,這也是導致目前許多學生無法充分了解勞動整體過程的一大重要原因。
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勞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展現勞動教育的價值,教師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勞動素養。以植物生長知識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農場中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親身觀察植物生長的各個階段。為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植物的理解,教師可尋求和農民合作,讓農民為學生介紹植物種植的方法和技巧、種類各異的土地分別適合種植哪種類型的植物、檢測土地成分的方法等。在參與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在觀察中不自覺間掌握一些勞動知識,同時還能夠形成勞動意識,這對科學課程教學的有序開展無疑是非常有利的。知識的根源是生活,科學知識也不例外。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科學元素,高水平地完成科學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力。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舊有印象,教師方面應通過多種靈活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立足學生現實生活,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學生在強化科學知識點理解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以食物營養有關知識的教學為例,教師方面可以為學生提前準備好電飯煲,并指導學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米飯的制作活動。在沒有進行實踐操作之前,許多學生錯誤地認為制作米飯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加米開鍋即可完成。但通過實際操作,他們發現高水平地完成米飯的制作,不僅需要科學控制水和米的比例,同時也需嚴格地依據有關步驟進行操作。在學生完成米飯的制作活動之后,老師可以借機引導學生學習與大米營養價值有關的科學知識,并讓學生在課后觀察父母制作米飯的過程。這一系統性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一些實用的生活技能,還能夠了解一些與勞動有關的知識,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才能真正形成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二)開展科學實驗,培養勞動習慣
科學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方面,科學實驗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細致研究不難發現,很多科學原理和勞動教育的內容都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從這一維度上講,推動勞動教育和科學實驗探究活動的融合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以“發霉與防霉”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食物上霉斑的不同之處了解發霉的條件以及防止發霉的方法。為推動科學實驗教學活動和勞動教育活動的充分融合,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科學實驗活動教學。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觀察一些發霉物體的圖片,并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分析物體的差異。其次,讓學生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實驗器材對霉菌切片進行觀察,并讓他們講一講肉眼觀察和利用工具觀察的不同之處,教師可以提出“什么樣的條件下饅頭更容易發霉?”這一實驗問題,并要求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做出假設。最后,讓學生分別將干饅頭和濕饅頭放在實驗操作臺和冰箱中進行逐日觀察,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總結實驗結論。在開展家庭作業的布置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中找出那些容易發霉的物品,并通過科學的方法防止這些物品發霉。例如,將水果放入冰箱儲存、利用真空包裝儲存大米等。在這一實驗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科學知識,還能夠在實踐學習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完成課后作業時,他們也可以形成利用科學方法防止物品發霉的良好習慣。
(三)利用工具,結合生活場景,學習勞動技能
為推動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使用工具進行實踐學習。通過這一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掌握科學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了解勞動和科學的價值。
以“滑輪”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種滑輪的特點和用途。倘若教師只是依靠口頭教育開展該課內容的教學,將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阻礙。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特定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學習與滑輪相關的知識。例如,讓學生思考食堂阿姨如何在沒有電梯的情況下將午餐送至高樓層教室。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可以認識到滑輪在簡化勞動過程中的作用。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幫助食堂阿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可以涉及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并通過簡易的實驗驗證這些方法的可行性。教師可以布置實踐作業,如制作小型手搖晾衣架,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靈活使用機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勞動技能。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夠理解科學知識,還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養成實用的勞動技能。這種結合工具和生活場景的教學策略有助于使科學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提高他們對科學和勞動的興趣與理解。
(四)豐富勞動體驗,增強勞動感悟
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并領悟勞動的樂趣,創造一個良好的勞動環境和氛圍尤為關鍵。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興趣特點之后,組織學生參與形式豐富的勞動活動。學生是否產生好奇心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實際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校園中挑選一片區域劃定為學生的專屬勞動區域,讓學生在勞動區域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植物種植。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不同的是,親身實踐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植物生長”有關知識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喜好自由挑選植物種子進行種植。在完成種植活動之后,學生需要將種植的地點和時間精準記錄下來并精心呵護植物。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病蟲害,此時教師可以借機組織學生學習一些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同時還能夠形成一定的責任意識。
(五)創新形式,推動科技競賽,提升勞動素養
在推動小學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實踐活動當中。只有學生保持高昂的熱情投身知識的學習,小學科學教學和勞動教育的融合才能達到最優的融合效果。競賽活動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競賽活動促進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需組織開展形式豐富的科學競賽活動,以燃起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使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
教師可以在校內組織開展以“我最會發明”為主題的校內科技競賽活動,讓參與競賽活動的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科技發明”。例如,學生可以在競賽活動中自主制作電動小賽車、雨量器、保溫盒等。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種類型的競賽活動一方面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不自覺間理解“勞動創造機會、勞動創造成功”的原理。在競賽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參賽學生和其他學生分享一些自己在參與競賽活動時的感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學校方面則可以為在競賽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獎品和獎狀,以鼓勵學生進行發明創造。除此之外,學校方面也可以讓那些在競賽活動中獲獎的同學利用校園廣播時間分享自身的勞動經驗,通過榜樣示范的方式調動起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這種類型的活動不僅可以為學生體力、智力的發展提供有益幫助,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通過科技競賽,訓練學生的創新力,為勞動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和動力。總而言之,為推動小學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師方面應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一種有益的教育模式,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小學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的發展機會,培養了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這種有機融合不僅提升了學科內涵的質量,還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教育者應當繼續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為小學生提供更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