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已經成為當下一個避不開的重要議題。共同富裕不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也與憲法的基本原則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是將共同富裕的政治性與法律性進行巧妙結合。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應當先找到“共同富裕”這個概念與憲法學的交叉點,再從此交叉點出發,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尋找合理的憲法依據,并由小見大,從法律的角度探討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徑。
[關鍵詞]共同富裕;憲法;基本權利;公平正義;社會主義
共同富裕的實現方式和表現形式在不同時期都有不甚相同的闡述。文中選擇的是先解決“富裕”的問題,再實現“共同”的目標,當下我國已經到了應當朝著“共同”的目標邁進的階段,故關于“共同富裕”問題的討論在當下迎來了一個小熱潮。共同富裕不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也與憲法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公民的基本權利,以及憲法明文規定的所有制及分配制度有著緊密的聯系。綜上,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要從我國憲法出發,尋找二者的內在關聯,探究共同富裕的本質。
一、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之定義及發展
共同富裕可以定義為一種經濟概念,同時,在我國也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自新中國成立至今,共同富裕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情的變化被賦予新的具體內涵。在研究我國共同富裕理論的發展過程及成果時,可以窺見憲法在其中的作用及產生的影響。
(一)共同富裕的概念
“共同富裕”的概念并非中國獨有,消除貧困和實現全社會的富裕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歐洲,最能體現共同富裕理論的就是他們的高福利制度,而由于當下全球的共同發展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歐洲部分國家的高福利制度也面臨著許多危機,如滋生國民惰性、財政負擔過重、入不敷出等問題。由此可見,要想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必須為共同富裕理論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憲法基礎,并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更新具體內涵。
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是有內在關聯的,因此共同富裕理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便已出現,我國當時的整體經濟實力不強,法制發展尚不健全,不能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基礎、提供保障。百姓缺乏對社會主義深刻的認識,難以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推進困難重重。此后,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學界開始對“共同”與“富裕”進行獨立的剖析和落實,共同富裕理論延伸出來的具體政策也逐步一一寫入憲法之中。
(二)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之定義
筆者認為,定義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可以從憲法在共同富裕中的體現出發,簡而言之,研究該問題需要先找到共同富裕和我國憲法的關聯性,而這實質上是在解決共同富裕理論的合憲性支撐問題。從宏觀視角,可以以憲法本身的性質、憲法的基本原則、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等為出發點,定義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而從微觀著手,以小見大,則可以通過研究憲法相關法或相關具體政策,探索共同富裕的內在憲法基礎。
(三)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之闡述
要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就要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而要抓住該問題的實質,就要從保護平等權的角度出發,從保障平等權入手進行頂層設計[1]。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了公民的平等權,從宏觀而言,這種平等當然包含實現平等的富裕。同時,研究相關具體制度可知,分配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一環需要發揮其重要作用,平衡收入、避免貧富差距過大,因此,有學者認為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立法,立法的變化會對經濟體制的改革有著重大影響,憲法規定了國家生活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是國家立法活動的基礎,通過立法完善分配制度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2]。
綜上所述,盡管尚存爭議,但無論是出于科學性考慮還是出于歷史的延續性考慮,社會主義實質上都無疑是憲法的基本原則。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故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離不開對社會主義本身的剖析。
二、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之價值
探索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仍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問題,在當下“法治”的大背景下,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有助于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尋找合理的憲法依據,并從法律角度探討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徑。
(一)尋找憲法基礎驗證了共同富裕的合法性
正如前文所述,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可以為“共同富裕”這個政治議題找到法律根源,也可以為其探索法律上的發展途徑。在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共同富裕理論并非空中樓閣,它在我國有著較強根基和實踐沃土,其作為政治方面的重要理論,一定在憲法中有著對應之處。而共同富裕理論有了合憲性的支撐后,會使得該理論更具科學性和可信度,也更具有權威性。
(二)探索憲法基礎體現了共同富裕的合理性
在提倡、呼吁甚至要求推進共同富裕時,總會遇到各方阻力[3],究其根本,先富起來的群體擔心推進共同富裕演變成“打土豪,分田地”等,但實際上這類人并不是從前的“土豪”,在市場經濟已成為全球認可的經濟體制的今天,我國早已就這個問題達成了合意,建立了合理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自己的標準。同時,隨著我國法治的發展,私人合法的財產和合法的繼承權都是受到國家保護的,這是憲法十三條明確規定的。因此,如今實現共同富裕將采取更為合理的方式。
(三)研究憲法基礎推動了共同富裕的可行性
憲法的精神和有關規定具化了共同富裕,使得共同富裕更加切實可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可知,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從宏觀原則到我國分配制度,公有制都體現出了共同富裕的內核。在具體方面進行標準和方向的確立,使得共同富裕更加切實可行。
(四)研究共同富裕之憲法基礎實現了法律性與政治性的結合
法律是邏輯與理性的藝術,政治則展現出妥協的智慧與勇敢的魅力。共同富裕理論毫無疑問具有比較顯著的政治性,而憲法作為一國的根本大法,是最能展現法律的特性的,二者的關聯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三、憲法在共同富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促進共同富裕要與依法治國緊密聯系在一起,依法治國的核心即依憲治國。深入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探索共同富裕與憲法學之間的內在聯系或是在共同富裕與憲法學之間建立橋梁與紐帶,為共同富裕這一政治議題尋找合理的法律依據,實現政治性與法律性的融合是必要且重要的。
(一)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在法律領域,當憲法在某方面做出了指引,各部門法便會將該精神具化為法律規定,有效的保證其實施。因此,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有助于法律工作者從宏觀的視角體會共同富裕理論在根本大法中的動向,為更加具體的政策或法規的研究創造條件、奠定基礎,也有助于相關學者進一步驗證部門法法律規定的合憲性和合理性或考察其可行性。
(二)憲法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關聯
研究憲法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關聯,可以從共同綱領入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是相互詮釋的關系[4]。在前文的論述中,筆者已經提到了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詮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自由”和“平等”的共存,“共同富裕”的存在又對人民生活質量的最低標準和平均標準提出了要求。如此,既保證了貧富差距不會過大,又實現了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整體提高、穩中向好。
(三)憲法為符合我國國情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實現共同富裕同樣也是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目標,各國都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奮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以借鑒西方的現代化路徑中可取的部分,但絕不能完全照搬,一方面,諸多西方國家,譬如美國實現現代化的方式是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基礎的;另一方面,即便是他國的優秀成果和經驗,由于基本國情、發展情況、社會現實及思想觀念等的不同,也不一定能為我所用。因此,我國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共同富裕”,需要掌握自己的話語權、堅持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能人云亦云。
具體而言,憲法中有關分配制度的規定已經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方法,該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實現了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兼顧了“共同”和“富裕”;此外,該制度十分具體,并不會產生歧義或引發理解偏差,指向也十分明確,是一項極具實踐意義的制度;最后,該制度與每一位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有利于營造社會良好風氣,體現了努力推進共同富裕的行動落到了實處,因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本來就是平等地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綜上所述,該分配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體現了我國特色。
四、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仍需探索
學界對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的研究有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轉變,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專門化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比如,徐海燕學者(現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商法學系主任)在研究這個問題時就切入了國家所有權制度的視角,也以一些具體的自然資源所有權的歸屬為討論重點闡述了如何實現共同富裕[5]。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的研究針對性可以更強一點,專門化程度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一)在理論中探索共同富裕之憲法基礎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而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新道路又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6],“法治”是憲法學界一個重者恒重的研究議題。因此,當下研究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可以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切入點,更好地為共同富裕之憲法基礎的研究注入新鮮血液。在與共同富裕并列的幾大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都可以與共同富裕結合起來,賦予其憲法基礎更為深刻的內涵。要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只在經濟發展上埋頭苦干,需要同時解決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后還需要維持共同富裕,只有先進的理論才能科學地預見實踐的走向并給予正確的指引。
從個體的角度而言,人民對“共同富裕”也有了更為深刻地理解,故可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解人民對“共同富裕”的期望,這也與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人民是我國憲法學諸多研究課題的基礎,民主與法治如鳥之兩翼,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故民主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切入點。
(二)在實踐中探索共同富裕之憲法基礎
我國已嘗試在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共同富裕”從理論走向實踐,且走向地方的實踐,這是了不起的一步。經濟發達地區如浙江等地資源豐富,資金充沛,政府治理能力高,且擁有比較豐富的發展經驗,在類似地區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最佳選擇。首先還是要保障市場經濟的活力,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努力平衡收入并提高最低生活水平標準。在摸索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汲取教訓,在其中探索共同富裕的憲法基礎,并將已經被實踐多次驗證的科學理論逐漸在立法中體現出來,保證法律不與實踐脫節,為其他地區提供榜樣。
(三)以憲法為基礎推動和實現共同富裕
推動共同富裕,首先要根據憲法的規定保證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維護市場主體的權益,規范市場秩序,要做到放管結合。其次,要保證公有制經濟始終占據主體地位,堅持我國憲法中的分配制度,做到公平中有效率、自由中有平等,不能像計劃經濟時代過于限制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也不能賦予市場主體無限制的自由,否則會導致一般市場主體的發展空間被擠占,最終形成壟斷。最重要的是,要始終銘記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是研究共同富裕之憲法基礎最為重要的課題,要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不盲從西方發達國家定義的“共同富裕”,而要從我國憲法出發,探索共同富裕的本質。
結束語
無論是我國憲法對于相關問題的規定體現出的科學精神,還是我國“先富帶后富”的構想取得的顯著成效,無一不證明我國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我國的共同富裕理論并沒有落入“假大空”的漩渦,而是有著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充足的實踐經驗支撐,在憲法相關規定、原則、精神的統帥下,具化為切實可行且能經受實踐反復驗證的法律法規或具體政策。雖然學界當下針對共同富裕之憲法基礎的專門化研究還比較欠缺,缺乏權威性,但已經初見雛形且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從已有的研究成果可推定,學界共識主要還是從與之關聯性較大的社會主義出發,研究其中的真理。
參考文獻
[1]陳恒林,張桂珍.基于平等權的共同富裕制度設計分析[J].理論與現代化,2014(3):79-85.
[2]孫佑海.論構建和完善促進共同富裕的法律體系[J].中州學刊,2022(1):45-54.
[3]周斯佳.論共同富裕的法治保障[J].科學社會主義,2022(4):38-45.
[4]張翔.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的互詮:“經濟憲法”的視角[J].交大法學,2022(6):25-39.
[5]徐海燕.論實現共同富裕的法律途徑:以國家所有權制度為視角[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79-94.
[6]張文顯.論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新道路[J].中國法學,2022(1):5-31.
作者簡介:古月天涯(2000— ),女,漢族,湖北秭歸人,揚州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