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爽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群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中三角城市群是中部地區發展最快、經濟總量最大、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區域,是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同時也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中三角城市群的交通運輸系統對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背景下[1],中三角城市群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充分發揮區域交通運輸優勢,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中三角城市群包括武漢、長沙、南昌三市。目前,中三角各城市之間的交通運輸體系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公轉鐵”比例不高、港口集疏運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新形勢下,中三角應進一步發揮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提升中三角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
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是指在滿足交通運輸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將綠色理念貫穿于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使交通運輸系統在全生命周期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2-3]。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基礎設施層面,二是運輸組織層面。基礎設施層面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重點發展高效率的綜合交通網絡,改善傳統道路和公路的服務水平,推動綜合交通樞紐與城市一體化融合發展,使其成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綜合交通網絡中,公共交通是綠色交通運輸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為公眾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經濟的出行服務。隨著城市群的不斷發展壯大,公共交通將成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三角城市群未來將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兩大引擎”之一。未來中三角城市群將形成“一主兩副”結構。其中“一主”指武漢都市圈,“兩副”分別是合肥都市圈和武漢都市圈。“一主”是指武漢都市圈將承擔起我國中部崛起的戰略重任;“兩副”是指合肥都市圈將承擔起我國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戰略重任。中三角城市群將在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崛起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中三角城市群未來將形成“一主兩副”結構,即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都市圈、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和以武漢、合肥為中心的武漢-合肥-安慶3個城市為副中心構成“一主兩副”結構。
中三角城市群交通運輸系統的碳排放特征以及來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高碳排放量。由于交通運輸是城市活動中重要因素之一,中三角城市群各個城市都擁有較高的道路、軌道交通系統,同時社會汽車保有量也很高,導致交通運輸系統的碳排放量很高。交通基礎設施運營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運輸工具運營過程中所使用燃油及電力。(2)能源與動力結構懸殊。中三角城市群交通運輸系統能源結構不夠合理,傳統燃油車占比較高,但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新能源車輛購買和推廣政策,新能源車輛占比較少,導致能源與動力結構懸殊。能源消費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以及電力和熱力的生產與消費。(3)缺乏低碳交通工具。城市內部和周邊地區之間,交通運輸主要依賴公路、高速公路、鐵路等傳統交通工具,缺乏低碳的綠色交通方式。騎行、步行、公共自行車等綠色交通方式的普及率較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4)交通擁堵加劇。中三角城市群交通運輸系統的物流配送、貨運等領域存在交通擁堵情況,會造成排放量增加。同時,交通基礎設施維護保養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機械設備維護保養過程中使用的燃油,以及機械設備本身運行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3.1 設施層面。(1)構建綠色基礎設施。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現有的基礎設施上進行優化改造,采用更加綠色的技術和材料,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是鼓勵新建綠色基礎設施,如太陽能充電站、綠色屋頂等,以降低基礎設施對環境的影響。在交通領域內強化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工作,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和需求,完善公共交通網絡體系,優化公共交通出行質量,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和節能減排效果[4-5]。(2)推動低碳運輸方式。中三角城市群應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水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等多種低碳運輸方式,并鼓勵發展多式聯運,以此降低碳排放。另外,增加綠色交通方式的比例,如自行車道、步行道等,也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3)加大新能源車輛的充電設施服務力度。充電設施的建設是保障新能源汽車保障和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充電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在城市交通密集的地區增設充電站與氫能充電站建設完善的新能源充電和加氫站,為廣大駕駛員提供更加便利的充電和加氫服務,促進電動汽車與氫能汽車等融合發展。總的來說,中三角城市群需要采取多項舉措,構建綠色基礎設施,推動低碳運輸方式,加大新能源車輛的充電設施服務力度,才能有效減少交通運輸系統的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運輸層面。運輸物流業務是一個典型的碳排放高的行業,為了有效地減少其碳排放,可以優化其運輸結構,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具體建議如下:(1)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采用智能交通管理平臺、交通大數據分析、智能信號控制等手段,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推進數字交通體系建設,打造智慧交通系統,幫助城市實現優質高效的交通服務,實現精度化配送,降低配送成本和碳排放。(2)優化運輸結構,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城市群智慧物流體系,通過科技手段提升物流配送的效率和質量,優化物流運輸結構,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將大宗貨物集中運輸,減少空運、公路運輸等高碳排放的運輸方式,推廣鐵路、水路等低碳運輸方式。(3)推動低碳出行模式發展。鼓勵公眾采用綠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騎行和電動車出行等,促進低碳出行方式的發展。同時,推進公共交通發展,加強公共交通網絡建設,提高公共交通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改善公共交通和非機動車的聯動,推廣低碳交通方式。
3.3 政策和管理層面。針對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逐步替代傳統燃油車輛,提高城市交通的能源效率和環境友好性,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一步展開和擴充:(1)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是保障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法制保障,需要通過加大定制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加以規范和指導。同時,還需加強標準監督和實施力度,防范相關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的出現。(2)新能源汽車推廣。為了推廣新能源汽車并逐步替代傳統燃油車輛,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比如在停車、購車、免費充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3)完善碳交易機制。建立碳交易機制,是通過碳交易來促進企業“減排”和社會“減碳”的一種市場化方式。政府可以建立多層次的碳市場交易機制,以碳交易方式來約束和引導交通領域的碳排放減排行為,這包括政府的碳排放交易和市場化碳交易兩種方式。在政府碳排放交易方面,可以對污染較重的地區進行限排和產權交易,引導企業降低碳排放,采取清潔生產技術,以換取碳排放限額或碳金融等支持資金。在市場化碳交易方面,通過引導企業開展碳交易活動,促進碳排放的減少,同時將碳減排成果轉化為項目、產品或者服務的營銷亮點和附加值,推動碳減排創新和應用。政府應完善碳交易和稅收政策,通過擴大碳交易市場規模,提高碳交易的透明度,引導企業和個人更加重視碳排放治理。(4)綠色低碳推廣。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應用,落實節能減排的具體措施,實現可持續發展。(5)加強交通管理和規劃。完善城市交通管理制度和社會信用體系,加強交通規劃和管理能力建設,規范城市交通秩序,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同時,政府應該加大交通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加快智能化技術與城市交通相融合的進程,實現城市交通的現代化治理,加強對貨運車輛和機動車排放的管理。對于高排放的重型貨車,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限制其通行,鼓勵企業采用更環保的運輸方式。此外,出臺更為嚴格的車輛排放標準,推動汽車行業向更加環保的方向發展。(6)統計、核算和考核。政府可以加大對交通領域碳排放的統計、核算和考核力度。通過制定統一的統計和核算方法,在確保統計和核算數據準確可靠的前提下,對交通領域產生的碳排放進行監管和監控,以此為依據制定科學有效的碳排放減排目標,并納入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中,逐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交通運輸系統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必須加快推動綠色交通運輸發展。中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在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推進中三角城市群綠色交通發展,應從設施、運輸、政策和管理四個層面制定綜合策略,推動中三角城市群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大力發展低碳綠色交通;推進新能源汽車在公共交通、出租汽車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完善充換電設施建設,推動電動汽車換電模式發展;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綠色出行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