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偉焱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著力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教學信息化頂層設計,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出教研新模式、探索出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局限性的路徑,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助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智慧教研;智慧課堂;智慧學習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重大變革。近年來,樺川縣冷云小學(以下簡稱為冷云小學)一直致力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探索,構建了教與學的新生態,為教育教學質效提升充分蓄力。
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研理念,賦予傳統教研新模式,助力教學主陣地回歸課堂,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減輕教師的負擔。
(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施智慧教研
學校常規教研以“每日一聚”為切入點,突出發揮集體力量和智慧,采用團隊作戰的方式,學年中每一位教師分工明確、協同合作,“四個同步”達成高質高效:一是同步搜集,在一到六年級的語文、數學年級組學科常規教研中開展資源同步搜集,如從語文課文的歷史背景、作者簡介,做課件需要的圖片、視頻、優質課例等,學年教師明確分工,每位教師帶著不同任務從智慧中小學等網絡平臺上篩選,把選定的資源下載后分享到教研組中并交流意見。二是同步借鑒,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結合本班的學情在教研組分享的眾多資源中選擇適切的課件、課堂教學環節、語言等內容應用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三是同步優化,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教案后,教研組內再一次分享,交流設計意圖和預期達到效果,組內共同研討,取長補短,再根據學情精準選擇適合的教法。四是同步反思,課后集中在“每日一聚”的時間,教研組內分享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及時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利用網絡資源實施“四同步”提高了備課質量和效率,為提升教學質效提供了有利的抓手。
(二)開展“名師優課解碼”主題教研
實施“三定”策略,通過“名師課堂”開闊教師眼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一定時間,為保證教研活動如期開展,不被其他工作沖擊,學校確定每學期兩次“名師優課解碼”主題教研,在時間上為“名師優課解碼”提供了保證。二定主題,主題選擇旨在解決當前階段教學中的短板、或是教師教學中的困惑、或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朗讀水平不高,學校就精心選取于永正老師指導朗讀的教學視頻片段,教師們加以剖析和研究,學習如何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知道如何引導學生層層遞進,進行深度思考,只是就教材教教材,學校拿出吳正憲老師的課例組織教師觀摩學習,總結出數學課培養學生深度思維的“四問法”,即“什么問題”“怎么解決”“為什么這樣”“還可以怎么解決”。三定形式,學校的“名師優課解碼”主題教研有課例分析式、對比式、模仿式教研三種形式。分析式教研結合需求播放名師課例,教師邊觀看邊分析“采用了什么教法”“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換個思路會怎樣”,觀看課例后組織教師集體研討,各抒己見談思考、收獲。對比式教研是教師與名師上同一節課,學校組織教師集體看名師視頻課再聽本校教師講同一節課,課后從教法使用、學法指導、教學理念三個維度分析兩節課的不同點,與名師“同臺”較優劣,在比較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模仿式教研是完全參照名師的教學設計上課,課后執教者先自己反思教學得失,再進行研討。
發揮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優勢,創建智慧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環節信息技術應用的“三個常態化”。
(一)激發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
學校教務處帶領各教研團隊通過精研深挖,總結出需要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科、內容及教學環節。首先,導入時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例如語文教研組在教學《日月潭》《白鷺》等寫景、寫物內容時,需要利用實景、實物視頻導入新課,吸引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其次,突破重難點時利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如語文教研組在《手術臺就是陣地》《圓明園的毀滅》等課文教學時,由于離學生生活年代久遠,為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及歷史背景,預習作業布置看電影《白求恩大夫》《火燒圓明園》,以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再次,拓展延伸時利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如體育教研組在教學排球、速滑、乒乓球等內容時,播放奧運冠軍奪冠的視頻;音樂教研組在教授《茉莉花》一課時,請學生欣賞民樂合奏;美術教研組制定了5分鐘名家作品賞析……通過豐富的畫面、多彩的音頻等資源展現教學內容,利用視覺和聽覺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以生動直觀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最后,練習夯實知識點時利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如數學和英語教研組在練習教學中利用希沃白板隨機選人、搶答、屏幕巡視、屏幕推送、截屏分享、全班作答等功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過程,降低教學難度
學校各教研組通過研討實踐,確定了利用希沃白板等互動電子設備,將抽象的問題由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使之更生動具體、直觀形象。例如,六年級數學學科在教授“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時,通過3D技術動態展示長方形、三角形旋轉軌跡形成圓柱、圓錐的過程,幫助學生實現由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過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的表象。通過給圓柱圓錐拍照等活動,讓學生觀察圓柱圓錐從三維立體到二維平面的轉化過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再如數學教研組教授雞兔同籠問題時,利用課件進行雞單腳站、兔單腳站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頭數、只數、腳數三者間的數量關系,完成“抽象與建模”的任務。六年級科學學科“遺傳與進化”一單元中生物的遺傳現象、變異現象、恐龍滅絕等知識點,學生較難理解,科學教研組通過立體直觀的3D動畫演示染色體形態圖、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等,幫助學生初步構建生物知識系統。
(三)提高效率,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為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學校做了一系列嘗試,如:語文、數學教研組教師在寫字指導、數學練習巡視中發現典型問題時,及時用手機拍攝再直接投到希沃白板上,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指導、訂正,有的放矢節省了課堂時間,效率高、成效大。作文指導和講評課,利用展臺把學生的習作和教師評語投到希沃白板上,讓人一目了然,為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創作、修改的習得過程提供了保障。美術教師把學生作品拍照做成電子作業檔案簿;音樂教師把學生的演唱錄成視頻,存放到班級的希沃白板中供學生隨時互相鑒賞;科學小實驗、數學擺學具等動手操作的環節,教師利用手機投屏功能將學生演示的過程投到希沃白板上,讓所有學生清晰看到實驗操作的過程,解決了視線受限等問題,使演示、實驗更具有示范性;作業批改后利用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圖表,幫助教師快速準確找到學生沒有掌握的薄弱環節,利于查漏補缺以及教學進度和目標的調整。
學校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學習模式,在各學科中實現了智慧學習。
(一)了解學情,實現精準化學習
教師利用釘釘“家校本”中的“作業”功能布置作業,如語文預習生字詞、文章歷史背景、學生讀文情況,數學提前讀教材畫思維導圖,音樂課、美術課預習作業布置查找下節課要賞析的名作……學生把自己的預習作業上傳,教師線上批改后進行數據統計,精準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再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難度,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二)分析學情,實現個性化學習
教師利用釘釘“班級填表”功能收集學生練習答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及個性化評估,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如在語文學科的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搜集寫作素材,幫助學生開闊習作思路,豐富寫作語言,使學生在作文練習中寫出更加優質的文章,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要,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寫作方法指導。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釘釘智能化作業功能,為學生量身定制作業,真正實現作業分層,做到因材施教。
(三)課后輔導,實現高效化學習
對于新知掌握得不牢的學生,可以選擇利用已有教育資源,如:回放教師上傳到學校局域網公共空間的課堂教學錄播視頻,或者選擇教師推薦的“名師優課”,重溫教學內容,達到鞏固的目的。還可以通過觀看教師針對課堂教學普遍存在問題錄制的微課,或者通過微信視頻通話功能單獨向教師請教進行答疑解惑。教師利用大數據統計學業完成情況,分析結果,整合學習內容與資源,確定哪些是需要延伸訓練的、哪些是需要鞏固提高的,優化教學過程,實現高效化的教與學。
(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教學結果,實現持續化評價
在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可以使用“問卷星”等平臺進行,針對性強,結果呈現迅捷、清晰明了。使用微信群、釘釘群等建立電子學業檔案、存儲課堂實時視頻等,過程記錄詳細,學生學業進步與點滴成長都有記載和體現。打通了教師、學生、學業之間的壁壘,形成透明化、過程化的新型評價模式。
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應用,冷云小學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與平臺,實現了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變革,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真正達到了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目的。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