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強 左志新
2023年8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成功舉辦的2023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標志著中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會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東城區委區政府承辦,以“文化傳承 光影見證”為主題,設立大會啟動儀式暨2023中國紀錄片盛典、學術交流、展播展映、提案大會、產業項目、特色活動、總結儀式七大板塊活動。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中國紀錄片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意、交流思想、尋找合作機會的重要舞臺,也為國內外紀錄片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橋梁,促進了中外紀錄片產業的對話和融合,更是對中國紀錄片未來發展方向的積極探索。據不完全統計,大會的全網信息發布量達30855條,1235家國內外媒體報道6620條新聞,350余個平臺進行了傳播,全網閱讀量達5.16億次,展現了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
2023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通過精心組織的論壇交流和多領域合作模式,促進了紀錄片產業的創新、交流與合作,為中國紀錄片在國內外舞臺上的傳播與影響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多場論壇交流活動探索紀錄片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通過舉辦包括紀錄片高質量發展峰會、精品創作交流活動、價值引領交流活動、國際傳播交流活動等活動,從多個角度探討中國紀錄片產業的價值觀引領和創新發展方向。例如,“紀錄片高質量發展峰會”上,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杰群強調了紀錄片的文化使命和創作初心,提出紀錄片創作要努力踐行“高舉旗幟引領風尚”的文化使命,勇于擔當“傳承文化繼往開來”的使命職責,牢牢堅守“精益求精扎根人民”的創作初心。與會專家表示新時代紀錄片要承擔更大的、更多的歷史性的責任,讓中國的紀錄片能夠登頂中國的文藝創作的高峰,走向全世界。在精品創作交流活動中,與會嘉賓認為,在保持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一致的同時,紀錄片應在內容和形式上展現高質量的創作水平,不僅涉及到如何全面和深刻地展示中國現代化進程,也包括如何緊貼新時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在價值引領交流活動中,與會嘉賓認為紀錄片在突出當代價值和全球意義的同時,也要立足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這不僅會增強國內觀眾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在國際社會中樹立中國文化的良好形象。在國際傳播交流活動中,與會行業領導、專家學者圍繞推動紀錄片國際合作發展新高地建設,就紀錄片的國際協作、跨國合拍、跨界融合、國際傳播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這些學術活動為我國紀錄片產業的創新路徑探索了新的發展方向。

多領域合作模式構筑紀錄片高質量生態體系。大會通過紀錄片與報告文學的結合與成立“四大共同體”,構筑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體系。紀錄片與報告文學雙向奔赴學術研討會通過對紀錄片與報告文學等其他文化形式結合的深入研討,展示了跨界合作的巨大潛力和創新空間。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7家會員單位,包括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東方良友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鼓潤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新紀實(北京)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真實影像、華夏元影(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雙誠輝耀傳媒有限公司從“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作品推薦目錄”中挑選了19部作品簽訂了意向合作協議。紀錄片與報告文學的“雙向奔赴”不僅拓寬了紀錄片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還為報告文學的轉化提供了新的路徑。大會還發布首批協同創新專家共同體、首批協同創新創投共同體、首批協同創新播出共同體,舉辦首都紀錄片行業協會(學會)協作體揭牌儀式,四大共同(協作)體的成功打造,初步構建起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生態體系,旨在通過整合資源、共享信息、協同創新,形成紀錄片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紀錄片本土創新與跨界合作策略。首先是提高策展質量。國際紀錄片節展能吸引廣泛的國際關注,很大程度歸功于高質量的策展和對作品的精挑細選。例如,荷蘭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通過設置不同的競賽類別和主題展覽,涵蓋了從社會議題到藝術探索的廣泛領域,提升了整個節展的藝術和思想深度。中國紀錄片大會可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紀錄片制作者、評論家和學者加入策展團隊,確保展映作品的多樣性和高質量,同時注重作品的創新性、藝術性和社會價值,展現紀錄片的獨特魅力和深度思考。其次,進一步提升中國紀錄片大會的本土創新與跨界合作能力。例如,鼓勵紀錄片公司與科技公司合作,探索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觀眾行為和偏好,為紀錄片的內容創作和營銷策略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開創紀錄片個性化推薦和互動觀看的新模式,增強觀眾的觀影體驗;深化與行業協會和政府機構的合作,通過紀錄片多角度展現中國社會重大社會和歷史事件,不僅能夠提高公眾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紀錄片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再次,注重創新與技術應用。國際紀錄片節展經常通過展示紀錄片制作的最新技術和創新手法,例如,IDFA的DocLab是一個探索紀錄片和新媒體藝術交叉點的平臺,專注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交互式紀錄片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推動紀錄片藝術形式的發展。中國紀錄片大會可以設置專門的科技和創新板塊,展示紀錄片的最新技術應用和創新項目,鼓勵國內外制作人和機構探索紀錄片的新表達方式。
通過精心策劃的提案大會和專注于人才培養的多元化活動,2023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成功搭建了一個人才成長的平臺,為中國紀錄片界的新興人才開辟了展示才華和獲得國際認可的機遇,為中國紀錄片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提案大會”打造紀錄片創意項目孵化及資本鏈接平臺。提案大會作為創意與資本的對接平臺,展現了大會對紀錄片項目孵化和發展的支持。大會評委們從數百個提案中精選20個入圍項目,并經過一天的現場演說及終審評議,《一路長安》《無端歡喜》《尋找wan-go weng》《歸途》《行走的布達拉》《另一個我》《明日之鏡》《深海茫?!贰秳赢?00》《海龜去哪兒》“十佳提案”名單正式出爐。提案大會為眾多優質紀錄片項目提供了向投資人展示創意和尋求資金支持的機會,通過這樣的孵化活動,大會不僅為紀錄片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參與者建立了有效的資本和資源對接的網絡,加速了創新紀錄片項目的實現和推廣。
公開課和學派探索構建紀錄片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在大會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大會舉辦紀錄片公開課,邀請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所所長、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趙捷,就紀錄片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影像作用、中國式現代化的紀錄片創作題材等,從學術層面講述了中國紀錄片產業的創新發展;大會還邀請了紀錄片《盛會》導演秦蕾,分享了《盛會》長達三年的創作歷程和感受,這些公開課為紀錄片從業者提供了與行業頂尖人才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大會還與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合作舉辦了“中國紀錄片學派”體系構建暨紀錄片人才培養主題沙龍,學派旨在扎根中國歷史與實踐,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進而繁榮紀錄片生產、創作和傳播,打造更多彰顯時代精神的中國精品紀錄片,進一步推進紀錄片強國建設。
促進紀錄片項目孵化和人才培養的策略。首先是專項基金支持紀錄片創作。借鑒如美國圣丹斯電影節的紀錄片項目支持計劃,該計劃為紀錄片制作人提供資金支持、制作咨詢和行業網絡資源,幫助他們將創意想法轉化為完成作品,并在國際舞臺上進行展示。中國紀錄片大會可設立專項基金,為紀錄片創作提供資金支持、制作咨詢以及行業網絡資源,幫助紀錄片制作人將創意想法轉化為完成的作品,并提升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示機會。其次,舉辦紀錄片創意大賽。邀請業界專家評審,為新興紀錄片人才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并得到制作支持和國內外分銷的機會,以激發更多創新人才投入紀錄片制作。此外,加強與國際紀錄片節及機構的合作。通過參加國際研討會、工作坊和合作項目,紀錄片制作人不僅可以獲得最新的行業知識,擴大國際視野,還能與全球同行建立聯系,促進文化交流和合作。上述策略的實施,不僅能促進紀錄片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還能為中國紀錄片人才提供一個國際化的成長平臺。
2023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成功地展示了紀錄片作為文化交流和全球傳播的強大媒介,通過電視、網絡等多元化平臺廣泛傳播,顯著提升了中國紀錄片的國際認知度和影響力,還為全球文化理解與交流貢獻了重要平臺,展現了紀錄片在推動文化融合與共享中的獨特價值。
紀錄片全球傳播構建國際合作新路徑。大會得到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等重要節目的實時報道,通過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等39個中央級媒體的廣泛覆蓋,以及與384個北京政務媒體的聯動宣發,成功將大會的亮點和成果傳遍國內外。其中,大會利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等國內外宣主流媒體,歐洲時報、路透社等10余家海外媒體的全程報道,以及美國時代廣場大屏的宣傳片播放,成功將中國紀錄片大會的聲音傳遍全球。大會通過與國際媒體的合作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紀錄片及其背后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并以此為契機,促進了國內外紀錄片從業者之間的展示、交流和合作。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CEO與北京廣電局的領導層進行了座談,共同探討了如何促進國際紀錄片節與中國紀錄片界的深度合作,并制定了為期五年的長期計劃,每年與一個特邀合作國建立深度合作,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化,將積極發展國際紀錄片合作聯盟,這一全面、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機制將為未來中國紀錄片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共贏合作帶來更多寶貴的機會。此外,國際知名的紀錄片節展組織者和制片人的參與提案大會和大會論壇活動,為中國紀錄片從業者帶來了先進的國際視野和經驗,有助于提升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水平和吸引力,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紀錄片文化交融增進中外文化交流與理解。大會展映展播活動通過電視、網絡、融媒體中心、文化空間四大渠道,向線上線下中外展示超百部精品紀錄片,其中愛奇藝、優酷、嗶哩嗶哩、咪咕等視頻平臺精選自身紀錄片片庫作品,展播了2022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作品;45部2022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作品在多個電視頻道進行了為期15天的展播;20部國產紀錄片、10部境外紀錄電影在北京各區和首都圖書館連續展播了7天,其中法國導演尼古拉·菲利伯特的《堅毅之旅》、澳大利亞導演雅妮娜·霍斯金的《會心一曲》、英國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的《奶牛》、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紹拉的《墻壁會說話》等10部優秀國際紀錄片作品充分展示了紀錄片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文化表達。大會還強調了“紀錄片+”的理念,通過紀錄片賦能國家發展、城市建設和區域協同發展,展現了紀錄片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獨特價值。大會通過這些文化展示和行業交流,不僅豐富了紀錄片的社會功能,有效地推廣了中國故事,還增強了全球文化交流與理解,為中國文化與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平臺。
提高我國紀錄片國際影響力的策略。首先,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與國際紀錄片節展建立合作關系,相互推廣和展映優秀作品,有效吸引更多國際制作人和機構的注意,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英國謝菲爾德紀錄片電影節(SheffieldDocFest)等發達國家紀錄片節展所構建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環境,豐富了紀錄片從業者的文化視角,也為他們提供了市場接觸、融資機會、品牌建設和國際認可的機會。中國紀錄片大會可以定期舉辦國際紀錄片論壇、研討會和工作坊,邀請國際行業專家和優秀制作人分享經驗、探討合作,促進國際紀錄片社區的深入交流。其次,加深與優秀國際紀錄片活動平臺和國內外高校的合作,從國際紀錄片大會平臺引進更多國外優秀紀錄片作品,以及與國際紀錄片制作人合作拍攝,共同推廣多元文化交流,為中外觀眾提供豐富全面的文化體驗。同時,大會可以借鑒英國謝菲爾德紀錄片節與學術機構合作的模式,通過邀請國際專家參與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新一代紀錄片人才。最后,建立線上線下的互動平臺,如舉辦紀錄片觀影會、在線論壇、公眾參與活動等,鼓勵公眾參與和討論,從而提升紀錄片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意義。類似于柏林電影節的公眾日活動,這樣的平臺不僅能增加公眾對紀錄片的興趣和參與度,也有助于構建一個包容、開放的文化交流環境。通過上述措施,中國紀錄片大會未來不僅能夠在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吸納國際元素,還能通過教育推廣和公眾參與,進一步提升中國紀錄片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價值。
2023年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不僅是中國紀錄片行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展現了中國紀錄片向國際化、專業化邁進的堅定步伐。通過積極推動紀錄片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促進紀錄片項目孵化和人才培養、加強中外紀錄片的國際合作和文化融合,大會成功地搭建了一個交流、展示和合作的平臺,為中國紀錄片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展望未來,有理由相信,隨著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的深化,中國紀錄片產業將能夠創造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不斷提升其在全球紀錄片領域的地位。期待中國紀錄片大會成為全球頂級紀錄片大會之一,促進全球紀錄片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讓世界聽見中國的故事,看到中國的視角。
作者單位 索強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科研規劃處
左志新 傳媒雜志社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