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鋒 謝晉宇
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紀錄片以人民為中心,以時代為背景,用鏡頭記錄偉大時代,用影像傳承中華文明,創作了一批又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多元而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筆者將從創作的角度對近年來的中國紀錄片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未來中國紀錄片發展的可參考策略。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創作總體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重大主題類紀錄片有力引領、自然類紀錄片突破創新以及網絡紀實影像爆款頻出。
重大主題類紀錄片有力引領。近年來,我國紀錄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以及北京冬奧會舉辦等重大歷史時刻,推出一系列卓越的重大主題紀錄片,成為時代矚目的焦點,引發紀錄片行業乃至社會輿論廣泛關注。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一系列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歷程的紀錄片為全國觀眾呈現了一幅幅壯美畫卷。其中,《我們走在大路上》《第一日》和《祖國在召喚》等紀錄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磅推出,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挖掘,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壯麗歷程。其他各省級衛視與網絡平臺也相繼制作和播出了一批獻禮紀錄片,如北京衛視《綠水青山》、東方衛視《彩色新中國》、江蘇衛視的《美好時代》、優酷《最美中國4》以及芒果TV《可愛的中國》等,這些紀錄片充分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為新時代億萬人民繼續奮斗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一系列優秀紀錄作品為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精神的盛宴。例如,《山河歲月》從黨的百年歷程中選取了100個關鍵節點,講述了100個生動故事,交織出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厚重畫卷,深刻反映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經歷的艱辛探索和取得的豐碩成果。此外,《敢教日月換新天》《山河歲月》《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領航》等紀錄片也紛紛亮相熒屏,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還深入挖掘了黨的偉大事跡和崇高精神,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幅磅礴壯麗的詩篇。
除此以外,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出的《四十年四十個第一》《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改革開放40年》等紀錄片與時代同頻共振,譜寫改革開放的華美篇章;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之際,《忠骨》《從開城到板門店》《超時空尋找》《山河歲月》《偉大的勝利:抗美援朝啟示錄》等作品展現了對英雄的崇高禮贊,也激發了觀眾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我國邁向全面勝利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紀錄片領域涌現出《擺脫貧困》《決戰脫貧在今朝》《脫貧大決戰——我們的故事》《當代中國扶貧開發》等佳作,以藝術手法展現了脫貧攻堅戰的輝煌歷程;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之際,《零度之下》《了不起的冬天》《飛越冰雪線》《冬奧山水間》等紀錄片從多個角度講述冬奧故事,生動詮釋奧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內涵。總之,這些重大主題類紀錄片緊緊圍繞著黨和國家的重要宣傳需求,塑造與傳播國家形象,彰顯時代精神,成為近年來中國紀錄片鮮明而突出的特征。

自然類紀錄片突破創新。自然題材紀錄片曾在我國紀錄片領域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包括資金、制作能力、拍攝水平與經驗等方面的限制。長期以來,我國自然類紀錄片整體水平相對較弱,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外同行的貢獻。然而近年來,隨著這些方面的不斷改善與提升,諸如《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眾神之地》《蔚藍之鏡》以及《自然的力量》等一系列優秀自然類紀錄片紛紛亮相,無疑成為我國紀錄片在近幾年中值得關注的重要突破與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紀錄片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動物類紀錄片的發展日趨成熟。從《看春天》到《看夏天》,再到《看秋冬》,這一系列紀錄片都將鏡頭對準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野生動物,深入探索它們繁衍生息的奧秘。此外,我國還與國際團隊合作,共同拍攝了紀錄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動物在中國》。專業攝制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穿越我國壯麗山水,運用尖端拍攝技術,成功捕捉野生動物生動且感人的瞬間。這些珍貴影像檔案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近年來,植物主題的自然紀錄片也取得了顯著的突破,諸如《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自然的力量》《第三極之植物王國》等紀錄片紛紛亮相,并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從青藏高原的雪蓮,到江南水鄉的荷花,從沙漠中的胡楊,到熱帶雨林的望天樹,這些紀錄片不僅揭示了我國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獨特的植物文化,更深刻地探討了中國植物的地理、歷史、生態及文化價值。
近年來中國拍攝的自然紀錄片并非僅關注自然現象,而是融入了人文理念,探討人類與自然如何實現和諧共生。紀錄片《眾神之地》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片通過跟拍東北虎、白海豚、亞洲象和野牦牛這四種動物的生活,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北虎在森林中的威嚴、白海豚在海洋中的歡快、亞洲象在叢林中的堅韌,以及野牦牛在高原上的壯麗。這些生靈的生存狀態,引發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態平衡的深思。此外,《何以為家:大象與我》和《雪豹和她的朋友們》也是同類紀錄片中的佳作。前者以人們保護亞洲象為主線,展現了人類如何在與大象的互動中,找到人與自然的平衡。后者則通過講述雪豹的生活故事,傳達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性??傊陙碇袊臄z的自然類紀錄片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取得突破創新,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珍貴的視角,既看到了自然的美,也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深厚關系。
網絡紀實影像爆款頻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媒體融合已成為當今傳媒行業的一大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紀錄片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期。其中,得益于流媒體平臺的發展,網絡紀實影像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日益擴大,眾多優質作品紛紛涌現。
2022年,一部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微紀錄片在B站上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部作品以獨特的情感表達和貼近生活的主題,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目光。雖然作品內容存在爭議,但截至2024年2月20日,該作品在B站的播放量已高達5099萬次,堪稱現象級傳播佳作。與傳統的電視紀錄片相比,這部網絡紀實影像沒有過于考究的視聽語言,沒有華麗的解說辭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敘事情節。相反,其以簡潔、真實的畫面,以及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讓觀眾感受到了真實的力量。這種樸素的表現方式,不僅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氣,也成功吸引了年輕觀眾的關注。此外,這部作品在主題表達上,避免了傳統紀錄片的沉重和說教。其以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引發了觀眾的共鳴,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既能感受到真實的生活氣息,也能體會到真摯的情感。這種創新的紀實影像表達方式,為我國紀錄片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啟示,也預示著紀錄片在網絡平臺的發展潛力。
隨著我國網絡紀實影像行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脫穎而出。例如,美食類紀錄片《風味人間》《人生一串》以及《尋味貴陽》等,不僅展示了我國各地美食,還呈現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懷和生活哲學;警務紀實觀察類真人秀《守護解放西》則用鏡頭記錄了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讓觀眾了解到人民警察在維護社會治安、服務人民群眾、執法辦案等方面的辛勤付出;在科普領域,紀實系列片《野境求真》通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傳播科學知識,滿足觀眾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此外,寵物題材紀錄片《我們是這樣長大的》聚焦寵物與主人之間的溫馨故事,展示了人類與動物的和諧共處。這些作品憑借多元化的題材與豐富的視角,助力網絡紀實影像實現內容創新,為我國紀錄片走向精品化、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新的路徑。
當下我國紀錄片創作面臨“融合”的新形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技術融合、媒介融合以及文化融合。
技術融合。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所遭遇的首個現實困境便是技術整合問題。近年來,視聽傳媒逐漸融合,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尤其在紀錄片領域,這種變革給藝術思維帶來了諸多挑戰。例如,紀錄片的敘事完整性、一致性和系統性原本得以保持,如今卻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這一變革根源于技術因素,因為制作與播出、創作與社會參與原本是分離的,而現今的互聯網科技打破了這種分離。例如,邊播邊評、夾敘夾議等模式的出現,就對紀錄片的傳統創作思維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過往,紀錄片領域中舞臺綜藝秀般的即興互動可謂遙不可及,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崛起,特別是彈幕等互動方式的誕生,為年輕網民參與記錄影像開啟了新的篇章。這些技術逐步顛覆了傳統紀錄片的創作模式。現如今,制作、播出、創作與參與的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工智能技術(AI)在虛構領域的廣泛應用已層出不窮,非虛構領域亦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因此,技術的整合為紀錄片創作賦予了新的語境。在這種背景下,紀錄片創作者需不斷調整和更新創作理念,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條件和市場需求。
媒介融合。在過去,各類傳媒介質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隔閡。例如,電影主要針對影院觀眾,電視則面向家庭客廳,網絡新媒體則覆蓋到每一個流動的個體。電影、電視與網絡新媒體各自擁有特定的受眾群體,相互之間難以跨越。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深度發展,這種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媒介質的融合不可逆轉,電影、電視與互聯網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在這一背景下,所謂的網臺一體化、網臺融合已逐漸從理念變為現實。如今,電視紀錄片、電影紀錄片和互聯網紀錄片之間的距離日益縮小,相互滲透已成為趨勢。
媒介融合帶來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內容創作、傳播渠道、商業模式等多個方面。在內容創作方面,電視紀錄片、電影紀錄片和互聯網紀錄片開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例如,電視紀錄片和互聯網紀錄片借鑒電影紀錄片表現手法,增加其視覺效果。在傳播渠道方面,各種傳媒介質打破原有的傳播壁壘,實現資源共享。電視紀錄片、電影紀錄片和互聯網紀錄片通過跨界合作、平臺互通等方式,拓寬傳播渠道,實現受眾群體的最大化。在商業模式方面,媒介融合也帶來了新的機遇。電視紀錄片、電影紀錄片和互聯網紀錄片通過聯合運營、捆綁銷售等手段,創新商業模式,實現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傊S著互聯網的深度發展,媒介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中國紀錄片需要不斷創新,適應媒介融合的新環境,以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
文化融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愈發激烈,這使得文化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如今,一種文化現象或文化產品往往既包含了主流文化的精髓,也融合了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特點。同時,這些文化現象或產品還兼顧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發展,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渠道發生了深刻變革,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文化創造和傳播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李子柒的粉絲數量龐大,遍布全球各地,她的作品總能夠在短時間內觸及全球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這種影響力是傳統的紀錄片傳播方式難以企及的。在傳統的紀錄片創作完成后,國際傳播途徑主要依賴外交途徑和各類官方媒介渠道,這種傳播方式雖然穩定,但效率較低,且受到地域、語言、文化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然而,互聯網的出現為文化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面臨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挑戰,我國紀錄片應秉持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在對比和比較中既大力描繪現代文化的燦爛圖景,又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既充分展示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又突出強調中國文化的絢麗多彩,既大力弘揚主流文化,又兼顧大眾文化表達。積極推動各類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為構建一個和諧、進步的社會創造更多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嶄新的環境中,未來中國紀錄片還應當做到三個結合:上與下的結合、新與舊的結合、中與外的結合。

上與下的結合?,F如今,鑒于融合已成為現實的新環境,務必要關注目標受眾,深入探討紀錄片受眾的需求。在我國,若將主流意識形態宣傳視為“上”,那么廣大民眾便是“下”?;仡欉^去,上下之間交融并存,我們有完善的影院和電視媒體發布紀錄片,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環境正在發生調整和變革,必須全面考慮受眾在新媒體環境、文化環境以及技術環境下的需求和品位變化。例如,短視頻已逐漸成為網絡紀實影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短視頻不僅篇幅簡短,還引發了紀錄片創作與傳播思維的調整和變革。在過去,彈幕尚未出現、民間草根創作尚未成為現實的時期,主流創作占據主導地位,而廣大公眾更多地處于接受教育和被傳播的狀態。然而,如今互聯網平臺打破了這一界限,使得草根和民間紀實影像成為紀錄片創作的重要基石和土壤。在彈幕的覆蓋下,普通民眾和草根的審美口味也轉變為快速、直接且富有鄉土氣息的表達方式。
數千年前,我國先民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詩經》,該詩集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昔日核心為“頌”,中層為“雅”,底層則為“風”。然而時至今日,最有活力的部分恰好反轉過來,“風”成為最為活躍的元素,它源自民間,體現的是草根敘事。相較而言,“雅”代表著知識分子的精英表達,“頌”則更多的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昔日的主流或許為“頌”“雅”“風”,然而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生命力最為旺盛的順序變為“風”“雅”“頌”。筆者意欲通過探討其演變過程,提示當今時代應高度重視草根力量的活力、熱情與獨特品位。這對紀錄片創作具有極大的啟發與激勵作用,使得主流創作更具活力、生動性和貼近生活的特質。在此基礎上,既能滿足基層民眾的需求,又能傳遞正能量,還能在融合中振奮人民的精神。這正是上下結合的深遠意義所在。
新與舊的結合。在時代的長河中,新與舊的交融成為一種獨特的現象。在交融過程中,不僅賦予了事物新的內涵,也讓舊物得以傳承與發展。新與舊的交融,體現在多個領域,其中包括新技術、新平臺、新媒介以及新空間等方面。而在舊有的內容、題材、形式、媒介以及久遠的系列等方面,也在不斷融入新的元素,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以美食領域為例,我國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十年前首次亮相,便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內涵震撼了觀眾。這個經典系列不僅傳承了我國豐富的美食文化,同時也不斷地融入新的元素,創新出許多新的表現形式。如今,這個系列已經煥發出新的生機,一大批新的美食紀錄片持續涌現,不斷豐富著美食文化的內涵。雖然這是一個古老的系列,但如今卻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翻新”,賦予了美食文化新的生命力。此外,舊有的媒介如電視,雖然被視為傳統媒體,但在互聯網的融合下,得以在網絡與電視的結合中展現新的生機與活力。電視媒體不僅保留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更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推出了許多新的節目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在這個過程中,電視媒體成功地在傳承與創新中找到了平衡,實現了新與舊的交融。
紀錄片創作的新與舊不是截然對立的。所謂新,既可以是新的技術手段、新的表現手法,也可以指新的主題、新的視角。而舊則可以包括傳統的拍攝技巧、敘事方式,以及歷史悠久的題材等。在紀錄片創作中,可以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如無人機航拍、虛擬現實(VR)等,為觀眾帶來更為豐富的視覺體驗。同時,也要善于運用舊的敘事手法,如口述歷史、文獻資料等,以保持紀錄片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總之,在紀錄片的創作中,要把握好新與舊的結合,讓新與舊相互促進,不斷豐富紀錄片的內涵和外延,推動紀錄片的發展。
中與外的結合。紀錄片作為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客觀地呈現了大千世界的種種面貌。在全球范圍內,紀錄片以其真誠、務實的風格,以及廣泛的社會認同,成為最具感染力的傳播載體。當前,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愈發重要角色,同時也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環境。在此背景下,應當加大文化輸出力度,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而增強國際影響力。在這一過程中,紀錄片作為一種具有高度真實性、客觀性和藝術性的影視作品,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拓展更廣闊的空間,成為中外溝通的橋梁。
因此,紀錄片制作人應充滿熱情并秉持高標準,致力于創作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紀錄片,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播人類共同價值觀,通過紀錄片展現我國的文化魅力,讓世界了解我國的發展歷程與民族精神,以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同時也要借鑒吸收外國紀錄片優秀的成果,做到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中外結合中實現突破??傊?,應以最客觀如實的方式溝通中外文化,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使紀錄片成為人類共同情感的優良載體、表達者和傳播者。這不僅為紀錄片的發展指明關鍵方向,更是新時代中國紀錄片所承擔之使命。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心、用情、用力地創作出一批又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紀錄片領域,也為廣大觀眾帶來了深刻的思想啟示和藝術享受。展望未來,筆者堅信中國紀錄片定會以更加昂揚飽滿的狀態,為不斷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貢獻力量。
作者胡智鋒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謝晉宇系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