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英語是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雙減”背景下,要想真正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教師必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讓學生通過課后作業來鞏固所學,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過去英語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十分單一,并未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反饋,而是以教師對學生的單方面評價為主,這導致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對作業的需求和意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應進行創新,明確作業目標,豐富作業內容?;诖?,文章對“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性課時作業內容設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英語;“雙減”背景;單元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3-0011-03
家庭作業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也是教師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都是教育領域關注的重點?!蛾P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不僅要“減負”,還要提高教學質量,充分實現作業的育人功能。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作業布置方面要做出靈活調整,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確定作業目標與內容,學會在課堂上“做加法”,在課后作業方面“做減法”[1]。
一、單元整體性課時作業的內涵
單元整體性課時作業就是指緊緊圍繞單元主題、核心知識和方法,根據本單元不同課時的重難點設計而成的課時作業,與課本內容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2]。不同課時作業之間具有關聯性、系統性以及遞進性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掌握英語知識點,打牢基礎,合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將知識點遷移到真實生活中,培養知識應用能力。
二、英語作業常見問題分析
(一)作業形式單一
英語本質上是一門語言,語言學習需要多練習、多使用,而不是單純抄寫、聽寫和默寫,單純以書面作業為主的英語作業形式,會讓語言的溝通交流作用得不到展現。初中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在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眼中,往往只有書面上的作業形式才容易被認可,導致課后作業中有大量的抄寫內容。此外,教師沒有考慮到作業的靈活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初中英語教師通常會圍繞考試來設計作業內容,題型非常固定,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熟練的答題技巧,培養他們的應試能力,但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作業內容單一
作業可以看作課堂內容的延續和補充,可以起到鞏固所學、加深記憶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單詞、語法知識,不可避免會遇到抄寫內容。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以重復性、機械性的抄寫、默寫為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導致學生難以掌握英語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無法做到舉一反三。
作業內容不具備層次性和遞進性。部分英語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更注重“復習”,面向的是班上絕大多數的中等生,對于英語知識不夠扎實的學生而言,容易出現“吃不飽”的情況,而對于能力突出者,這些內容又未免過于簡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作業設計內容,突出層次性和差異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使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來獲取成就感,培養自信心。但如何劃分作業難度、科學確定作業難度等級標準,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新問題。有的教師僅憑借題型進行區分,將單選、短文填空等作為基礎,閱讀理解、完形填空等作為提升類的作業。這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還會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學生作業完成質量及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綜合生詞量、語篇長短等因素,科學劃分難易等級。
(三)作業反饋單一
作業批改和反饋是師生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總結歸納錯題,分析錯誤成因,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調整的過程。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開展面對面的批改活動,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過去在英語作業的批改與反饋環節,教師大多用“√”或“×”進行標記,或是用“已閱”來表示已經檢查過學生作業。這種方式不利于師生溝通,教師雖然指出了學生的錯誤,但并未說明錯在哪,缺乏精準的指導。
三、單元整體性作業設計策略
(一)明確序列化作業目標
作業目標的設定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明確目標的導向下,作業設計會更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有助于夯實學生英語知識基礎,培養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3]。根據布魯姆在認知領域上的教育目標,可將作業目標分為六個遞進層次,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以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Reading部分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課時教學目標與作業目標(見表1)。
從表1中不難看出,起初作業目標從總結課文內容慢慢過渡到用英語評價家人和朋友,從筆頭歸納過渡到口頭輸出,也從課本內容過渡到學生本身。后一個的作業目標都是在前一個目標的基礎上生成的,確保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且與學生生活有著緊密聯系,
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并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二)豐富作業內容及形式
英語作業設計一定要將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年齡特點等作為重要參照依據,充分展現作業的鞏固、學情分析等作用[4]。教師要緊緊圍繞作業目標,保證作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內容的豐富性,如可以將配音、朗誦、表演等形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難點,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 2 Looking Different時,教師要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
活動一:Who are they?讓學生動手繪畫出課本中的人物,并將名稱以及描述寫在旁邊空白處。活動一主要是檢驗學生對課文掌握的熟練程度,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對人物外觀進行描寫。通過動手繪畫,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課本內容,抓住人物特點,并將教師所給出的語句和人物自動匹配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繪制了人物,掌握了他的特點,同時也抄寫了文章內容,有助于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給出一些關于人物外貌描寫的語句,供學生選擇,如“I have a small nose.”“I have big bright eyes and long straight hair.”“My legs are too long to fit well under the desk.”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知識基礎,對作業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如只需要用簡單的語句回答問題即可。
活動二:在你們繪制的人物中,你最想和誰交朋友,你如何向家里人介紹他們?活動二旨在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尤其是在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朋友時,需要通過不斷練習來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參照這種方式,讓學生用英語向家長介紹自己的朋友,用手機錄音或錄制視頻,將音頻、視頻文件發送到班級微信群、QQ群,由教師進行點評。這能夠讓教師時刻掌握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同時也增進了家長與孩子的互動??谡Z表達能力不足,或是英語詞句、搭配掌握不夠熟練的學生可以先朗讀課文,糾正發音,不斷練習。
活動三:為班級中你最好的朋友制作一份“個人檔案”。個人檔案包括好朋友的名字、外貌、性格、愛好等多個方面,旨在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引導學生由課本慢慢過渡到實際生活中,利用所學的詞匯、語法、語言表達等,總結歸納自己好朋友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強化評改反饋
及時準確的反饋和評價能夠糾正學生錯誤的認知,加深學生對正確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正視自我,建立自信心,增強學習成就感,在試錯中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作業評價的方式有多種,如同伴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也可以在班上進行展示或組內交流。
例如,在教學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5 Our School Life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設置相應的任務和標準,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最后由教師點評。作業評價標準如下:一是用英語表達自己在學校的一天;二是英語表達的流利程度;三是合理運用所學的詞匯。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口語表達、自評互評等情況給予客觀公正的反饋,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讓學生敢于交流,不斷培養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四)減少單元作業總量
在“雙減”背景下,為了盡可能減輕學生課后的作業壓力,教師必須充分考量當前作業總量,根據學生的表現來判斷作業量是否合理,確保能夠符合“雙減”在作業量、完成時長等方面的要求[6]。在設計單元整體性作業時,教師不能過于盲目、隨意,否則會給學生帶來額外的負擔,而是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用“質”代替“量”,摒棄大量的機械性、重復性作業,精簡作業內容。
例如,部分單元會涉及動詞的形式變化,如“get / gets / got”“take / takes / took”“go / goes / went”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出一定的時間,供他們獨立思考和理解記憶知識點,掌握內在規律。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后作業中適當加入一些課堂上沒有出現過的知識點,起到拓展學生知識面的作用。
(五)注重夯實基礎
“雙減”旨在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但這并不代表要完全忽視基礎性作業內容[7]。絕大部分初中生英語基礎并不牢固,非常需要通過完成基礎性的作業來鞏固知識點,強化記憶以及應用能力。例如,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1 Playing Sports單元中,就有很多和運動有關的基礎性詞匯,如basketball、sports meeting、soccer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利用這些詞匯進行造句,掌握動詞、名詞的基本用法,了解固定搭配,夯實詞匯和句型基礎,這對他們后期學習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時不能盲目地追求“量”,而是要提升“質”,通過作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強化他們生成語言與領悟文化內涵的能力。為此,教師應明確作業設計目標,提高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程度,確保作業內容、評價反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貫徹落實“減負提質”的要求。
參考文獻
王靜.“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作業設計策略[J].校園英語,2022(44):169-171.
吳述清.基于單元整體的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和布置[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3(10):112-114.
趙紅.“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策略初探:以PEP六年級上冊Unit5 What does he do?為例[J].讀寫算,2022(28):7-9.
麥志云.“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英語單元作業設計:以外研版七年級下冊Module 1為例[J].新教育,2022(28):40-42.
汪怡云.明晰單元作業目標,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與優化[J].校園英語,2022(25):115-117.
陳詩雋.“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性課時作業內容設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17):74-76.
楊國良,趙麗麗.“雙減”背景下基于課程視域單元作業優化設計:以北師大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4 Seasons and Weather”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4):22-25.
基金項目:本文系建甌市教育科研2022年度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大單元作業創意設計的探究”(課題立項號:B221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鄭雪青(1977.10-),女,福建福州人,任教于福建省建甌市徐墩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