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即中國傳統繪畫形式,通常繪制在絹、宣紙上,之后裝裱成卷軸畫,文化底蘊深厚,研究中國畫的藝術與技巧,是實現傳承與發展目標的關鍵。結合中國畫發展歷程,深入研究中國畫藝術特征與繪畫技巧,探析中國畫的繪畫思路,以展現中國畫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畫,并產生學習興趣,從而推動中國畫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中國畫;藝術特征;繪畫技巧
一、中國畫發展歷程
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便在陶器、青銅器上作畫,繪制出種類較多的紋樣,使制成的器具美觀性強,這些繪制在器具上的紋樣為中國畫的出現與發展奠定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繪制在絲織品上的畫作,如廣為人知的《人物御龍圖》,古人的作畫形式發生了改變。漢代以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繪畫內容更為豐富,人物為主要內容的畫作增多,逐漸涌現出山水、花鳥題材的畫作。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中國畫發展迅速,人物畫描繪內容趨于世俗化,畫作中人物造型具有時代特征,山水畫、花鳥畫發展成熟。宋代以來,山水畫與花鳥畫成為主流,人物畫大多表現世俗生活。元、明、清三代,山水畫、花鳥畫發展尤為迅速,涌現大量優秀中國畫畫家,并留下許多傳世經典畫作,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畫體系。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中國畫不斷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精華,但藝術特征并未發生變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二、中國畫的藝術特征研究
(一)形神兼備
中國畫追求神似,力求繪制的畫作形神兼備。相較于其他繪畫體系的描摹實際事物,中國畫更為注重情感與精神的表達,使觀者在欣賞畫作時能夠感受到畫家的主觀思想,通過畫作與畫家進行對話,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欣賞體驗,更深刻地感受中國畫的魅力。
寫意是中國畫的重要原則。寫意的“寫”即書寫,將書法的藝術理念引入中國畫,強調畫作中每一筆都為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意”代表畫家的主觀情感,并通過繪畫技巧的應用,將情感體現于繪制的畫作中,也是展現中國畫形神兼備藝術特征的關鍵。為凸顯該藝術特征,畫家在繪畫過程中,通常追求以生動的線條表現畫作內容形態,畫面更為生動,使欣賞者既能夠理解畫作內容,又能感受到畫家的情感,有身臨其境之感。雖然中國畫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并融入西方繪畫理念,但形神兼備作為中國畫的重要藝術特征,始終未發生變化,不同形式的中國畫都具有該藝術特征。寫意畫、工筆畫是中國畫的常見形式,盡管這兩種繪畫形式的繪畫追求不同,寫意畫注重直抒胸臆,而工筆畫追求嚴謹,但畫面都呈現寫意傳神的特點,形神兼備,能夠展現畫家的真實情感[1]。
(二)以線造型
線是中國畫的基礎,戰國時期出現的帛畫便通過繪制線條展現造型。早期繪畫作為中國畫的雛形,其表現形式影響中國畫形成以線造型的藝術特征。這種造型方式使中國畫更關注畫面中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畫面展現的場景更為完整且嚴謹,使中國畫文化內涵更為豐富。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線”,展現事物的“線”存在于畫家的想象中,畫家通過控制“線”的粗細等形態展現事物的造型,增添畫面的立體性與生動性,使繪制的畫作極具生命力。繪制中國畫的過程中,線的粗細、輕重、緩急均可控,畫家靈活組合不同特點的線條,使中國畫風格更加多樣化,滿足社會的多元化審美,更容易被人們接受。以線造型不僅可生動展現事物的形態,還可幫助畫家抒發個人情感,而以線造型方式較為靈活,每位畫家想要抒發的感情不同,運用線的方式也存在差異,這也是各中國畫畫家作品特點鮮明的主要原因,欣賞者在欣賞中國畫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不同畫家鮮明的個人繪畫風格。以線造型也凸顯中國畫寬容性強的特征,即包容不同的審美觀點,繪畫風格各異,表現方式各不相同,每幅畫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三)虛實結合
中國畫中“虛”與“實”共同存在,二者相輔相成構成畫面。虛實結合也是中國畫的重要藝術特征,只有將實景描繪良好,才能彰顯畫面中虛景的美感,給欣賞者以無限遐想的空間,使人們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部分畫作采用留白的方式展示虛景,如中國畫《渡牛圖》中,畫家李可染大面積留白,僅畫出牛的頭部與臀部,欣賞者可隨意遐想牛的狀態,產生無限的思考。中國畫也可通過墨的深淺展現畫面中各事物的虛實,墨色較深處為畫面實景,而墨色較淺處用于表現虛景,以此實現虛與實的結合,使畫面層次更為豐富,這樣還能夠展現畫家的思想,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中國畫還可通過調整下筆的力度實現虛實結合,太重或太輕的下筆力度,都會影響畫面的表現力,而中國畫繪畫過程中可以隨時切換筆法,促使畫面虛實得當,畫作既靈動,又不會給人輕浮感。
虛實結合的畫面使中國畫寫意風格得以完全凸顯,也使得中國畫極具藝術魅力。明確中國畫該藝術特征,有助于欣賞者更好地理解中國畫的內涵,感受中國畫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在欣賞中國畫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提升藝術素養,樹立文化自信[2]。
三、中國畫繪畫技巧研究
(一)構圖
構圖為繪畫技巧之一,中國畫構圖特色較為明顯,要求畫面中心明確,并使畫面中心位于實處,畫面其他內容位于虛處,以此突出畫面的重點,通過合理的構圖增添畫面的趣味性。作畫按照先主后賓的順序,首先完成畫面主體的繪制,再繪制其他部位,并根據構圖改變畫面的虛實,展現畫面中各個事物的位置關系,使畫面立體感增強。中國畫構圖要注意留白的設計,依據畫面的主體確定留白位置與面積,例如畫面主體為蔬果時,通常情況下畫面背景為空白,將留白作為展現敘事關系的一種方式,通過合理的留白使畫面主體更為突出,引起欣賞者的注意。構圖為中國畫創作的關鍵環節,畫家要尤其注意構圖技巧的運用,識別畫面的主體與客體,并在畫面中適當留白,這樣不僅可以凸顯畫面的主體內容,還能夠增強畫面的氣勢,使欣賞者更容易感受到畫家傳遞的情感,深入欣賞中國畫之美。
(二)筆法
1.用筆方法
中國畫繪畫中,用筆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為中鋒與偏鋒,而筆法的運用情況,與畫作質量關系緊密,兩種用筆方法的用途不同,繪制出線條的視覺效果也存在差異。為此,在繪制中國畫時,需科學地運用兩種用筆方法,賦予畫作更高的藝術價值。中鋒運筆,即用筆過程中筆身與畫布垂直,筆鋒處于線條中間位置,線條不會發生明顯變化,通常用于勾線。偏鋒運筆時筆與畫布之間形成夾角,筆鋒的位置偏移至線邊緣,這種用筆方式更為靈活,繪制過程中可依據畫面表現需要,改變線的粗細、濃淡等,該運筆方法繪制出的畫面更為靈動。這種運筆方式在中國畫繪制中應用廣泛,不僅能用于線條的繪制,也可實現點葉、渲染等操作。實際創作中國畫時,要靈活調整用筆方式,實現中鋒運筆與偏鋒運筆的結合,順利完成中國畫的繪制,使畫面富有生命力,提升畫作的藝術表現力[3]。
2.順鋒與逆鋒
順鋒、逆鋒為書法中的概念,該用筆方法在中國畫中同樣適用,靈活采用不同的用筆方式,可豐富畫面的表現效果。繪畫者要了解兩種用筆方式的特點,依據畫面內容的表現需要,在繪畫中隨時調整用筆方式。順鋒運筆由筆身帶動筆鋒,一般從下側或左側起筆,形成的線條流暢且飄逸,但變化較少。逆鋒的運筆方向與順鋒相反,由上側或右側起筆,這種運筆方式能起到藏鋒的效果,采用該方法畫出的線條或圖形更為飽滿,相較于順鋒運筆,這種運筆方式呈現的效果多樣化。采用順鋒運筆方式時,要注意對筆鋒露出長度的控制,如筆鋒露出過長,會使畫面呈現較為輕浮的狀態。為保證用筆方法正確,繪畫者日常要注意理論知識的學習,正確認知中國畫,并重視關節靈活度訓練,從而靈活控制手部關節執行運筆行為,使不同運筆方式的優勢在畫面中得以展現。
3.筆力控制
筆力控制能力會影響用筆結果。中國畫繪制要求繪畫者具有較強的筆力控制能力,只有其能夠靈活控制筆力,才能達到預期用筆效果,提升畫作的美觀性。下筆有力是控制筆力的關鍵,中國畫繪畫中主要依靠手腕控制筆的行進方向與下筆力度,因此繪畫者要關注手腕力量的訓練,增強腕部力量。隨后要學習控制筆力的方式,保證筆力控制的靈活性,按照中國畫繪制需要,改變控制畫筆的力度,避免畫作表現形式多余死板,降低中國畫的觀賞性。繪畫者只有掌握筆力控制技巧,才能使畫面濃淡相宜,完整展現畫面內容,既提高中國畫的質量,又提升畫作的美觀性。筆力控制應作為中國畫創作人員長期堅持練習的內容,以此不斷增強繪畫創作者的筆力控制能力,從而更容易通過繪畫展現自身創作理念,與觀賞者進行思想交流,彰顯中國畫的藝術魅力。
(三)色彩
1.顏色調配
色彩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畫發展歷程中,設色始終是研究重點。為此,繪畫者務必要掌握色彩的調配方式,在繪畫的過程中,合理設色能夠展現畫面事物的質感,使畫面內容更為真實靈動。中國畫設色可用顏料種類較多,受原材料性質的影響,各類顏料的適用范圍不同,設色后對畫面表現效果的影響也有差異,繪畫創作中,繪畫者要了解不同類型顏料的特點,使用合適的顏料為畫面設色,提升畫面的表現力。除中國畫顏料顏色外,也可采用混合顏料的方式調配其他顏色,豐富中國畫畫面中的色彩組成。即便使用同一顏色的顏料,向其中加入不同量的水,也能夠形成多種深淺不一的顏色,用于畫面設色有助于提高畫面的層次感,使畫面的立體感更強,凸顯中國畫的特點,完成的畫作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4]。
2.人物題材色彩運用
人物是中國畫的常見題材,該題材中國畫更要重視顏色的合理運用,凸顯畫面中人物的形象特點,同時要彰顯畫面中人物所處年代的服飾風格。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外國繪畫中常用的顏色被引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物題材繪畫中可用的顏色種類,使人物形象更為生動。繪畫者也需保持創新意識,繪制人物類中國畫時應正確運用色彩,增加表現人物的顏色種類。顏料類型會影響畫面的質感,對其進行合理選擇有利于彌補人物繪畫色調不足的問題,使中國畫畫面中的顏色更為飽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覺。繪制人物題材中國畫時,要明確繪制人物所處年代與人物性格,為畫面主體人物設置合理的顏色,突出人物在畫面中的主體地位,使觀賞者能夠快速判定畫面重點,正確理解畫面內容。
3.墨與色結合
中國畫為水墨與色彩的結合,墨色彰顯中國畫的典雅,繁多的色彩使畫面更為生動,為此,在為中國畫調配色彩時,需注意墨與色的結合,提升中國畫畫面色彩的整體性,保持畫面的美觀性,使欣賞者產生賞心悅目的感受。為保持墨與色和諧,繪畫者要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正確認知墨與色在畫面表現中起到的作用,盡量減少高純度色彩的使用。如畫面顏色對比過于強烈,會導致畫面趨于艷俗,不僅難以體現中國畫藝術特征,還會影響畫面的美觀性。中國畫色彩使用理念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應根據畫面內容設置主色,其他顏色的選擇需遵從主色,并使各個顏色之間過渡協調,不會破壞畫面整體欣賞性,還要注意高科技的使用,延長顏料的保鮮時間,確保中國畫整體視覺效果更為良好。
(四)皴法
山水題材中國畫已隨中國畫的不斷發展,形成完整的繪畫體系。其中,皴法是中國畫繪畫者務必要掌握的技巧,只有熟練運用該繪畫技巧,才能高質量完成山水畫的繪制。該繪畫方法最早出現于唐末畫家孫位《高逸圖》中,繪畫人員可欣賞此類傳世佳作,學習其如何在繪畫中運用皴法,改變中國畫中山水景觀的表現形式,并將該繪畫技巧用于畫作中,提高自身山水畫繪制水平。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存在差異,繪畫者需適應時代的變化,不斷創新皴法的應用方式,凸顯該繪畫技巧的應用優勢,彰顯畫面中山水的巍峨與靈動,使山水畫的畫面表現形式更為生動[5]。
四、結語
中國畫藝術特征與繪畫技巧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應作為相關人員的研究重點,借此吸引更多人關注中國畫,促使中國畫煥發全新生機。相關人員要關注人們審美的變化,在不改變中國畫藝術特征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使中國畫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中國畫,并能夠欣賞中國畫之美,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婷婷.中國畫藝術創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藝術大觀,2023(22):70-72.
[2]吳舒蕾.色彩在中國畫人物創作中的運用技巧[J].美術教育研究,2023(12):30-32.
[3]楊冬梅.傳統中國畫人物創作中色彩運用的基本特征及技巧[J].新美域,2023(5):31-33.
[4]狄珂.材料和技法與創作主體的關聯性探討:以中國畫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18):17-20.
[5]武珩.表現古典中國畫藝術形態的線條藝術美學探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增刊1):13-15,33.
作者簡介:
焦曉杰,鄭州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