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創新素質的存在與發展,可以通過其外顯的創新行為表現出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科滲透型、基于學生興趣的活動參與型、指向創造成果的思維方法學習型、破解復雜現實問題的真實研究型四種類型的創造性實踐活動,重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進行增值評價,能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培育創新人格,使他們更主動地表現出創新行為。
關鍵詞:創造性實踐活動;問題驅動;創新行為
作者簡介:左文飛(1978—),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龍實驗小學。
學生在學習中如果能得到創新鍛煉的機會,出現創新行為,感受到創新行為帶來的滿足感和創新結果帶來的成就感,將能持續產生創新意愿,增強服務他人、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行為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課題。
一、通過創造性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行為
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素質、是否發展了創新素質,需要通過觀察學生是否出現創新行為來確定。這里的創新行為是指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新想法、新思路,并將這些想法、思路付諸實踐的行為。創新行為的出現意味著學生在自身現有認知基礎上取得了突破,創新的習慣得到了加強,創新的人格特質逐漸顯現,學生可能走上了創新人才的發展道路[1]。
創新行為的出現需要創新思維的支持。《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創新思維體現在: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提出新穎而有價值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思維遵循科學邏輯中的演繹邏輯,即“以一定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認識為基礎,從服從該認識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因此,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需要提供符合學生能力的、有一定趣味性的、沒有標準答案但學生可以通過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的實踐性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改變思考角度,提出新的假設并驗證應用,從而使自身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創新行為的出現需要不懼困難、堅韌不拔等意志品質的支持。因此,教師需要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學生能更加熱情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并提出創造性的假設、探究方案和應用策略[2]。
二、創造性實踐活動的四種類型
(一)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科滲透型
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開展常態化的創造性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發展可能,提升學生的創造興趣,促進學生創造性人格品質的培育。因此,教師要將學生學習的過程轉變為問題解決、實踐研究的過程。比如,把“小車運動快慢與什么有關”的理論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怎樣讓你的小車比別人的跑得快”的實踐活動任務。為完成這一任務,學生需要經歷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新的想法、思路,并將其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的創新思維會得到發展,從而出現創新行為。
(二)基于學生興趣的活動參與型
教師提供可操作性強、趣味性強的實踐活動,并讓學生自主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能讓學生獲得更多思考的機會,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出現創新行為。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可設計如下實踐活動。
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設計“長長的撲克牌”的活動:讓學生利用10張撲克牌,通過折、剪、撕、拼、插等方式,將其盡可能地搭長,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利用膠帶、雙面膠等工具,只能利用撲克牌本身。這一活動操作簡單,但學生要想將這10張撲克牌搭到最長的長度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不斷做出創新行為。
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設計“探究生物的特征與環境的關系”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選擇某一區域的某一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都可以)進行研究,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方式探究其特征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這一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具備篩選、整理和歸納信息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等能力。同時,由于活動對象的復雜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不同困難,需要多角度考慮問題,這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基于學生興趣設計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不斷創新想法,出現創新行為,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
(三)指向創造成果的思維方法學習型
想讓學生愿創新、會創新、能創新,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策略,使學生明白創新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創新思維方法來實現的。
1.積累法:場景觀察記錄以獲取素材
生活即教育。學生在生活中經歷的各種場景可以作為學生進行場景模擬和創新設計的素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學習場景、生活場景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并將其記錄下來,形成屬于自己的素材庫。如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構建適宜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為創新行為的出現提供支持。如在學習與放大鏡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自己和其他同學使用放大鏡的方法有何不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力。
2.移情法:環境沉浸體驗以發掘差異
發現事物間的差異并探究差異出現的原因或尋找消除差異的方法往往是創新行為出現的源頭。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事物的差異,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移情”過程中發現差異。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盲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領他們到室外人行道上行走。學生在行走的過程會發現人行道并不是完全平坦的,有的地方會有直條狀或點狀的凸起。通過親身體驗,學生會產生探究人行道存在直條狀或點狀凸起的原因的興趣。這樣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找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回顧法:程序復現以發現創新點
生活中的各事各物都存在可以創新的地方,只要細心觀察、積極探索,就有可能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創新點。以刷牙為例,學生可以回想自己刷牙的步驟,并將其寫下來:拿漱口杯——清洗漱口杯、牙刷——開牙膏蓋——擠牙膏——蓋牙膏蓋——刷牙——漱口——清洗——將漱口杯、牙刷、牙膏放回洗漱臺。在復現刷牙步驟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思考“牙膏兩頭都開口會更方便使用嗎?”“在牙刷上做標記能使每次擠出來的牙膏都適量嗎?”等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創新行為持續出現。
4.替換法:要素更替以拓展思路
創新過程實際上是將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產生新事物、新方法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時,可以引導學生將某一事物和方法中的某個要素進行替換,以產生新的事物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手機殼通常是用來裝飾手機、保護手機的,教師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探究手機殼的其他作用。這樣,學生能突破固有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將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破解復雜現實問題的真實研究型
創新行為不是出現在是與非、對與錯的簡單判斷中的,而是出現在對復雜問題各要素的分析、解構、重組中的。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需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復雜任務并讓學生運用各種方法完成任務。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何有效改善校園中廁所的環境”的任務,讓學生思考如何維護校園廁所中的設施(如廁所門、水龍頭等)、如何清潔廁所、如何消除廁所異味等問題。為完成這一任務,學生需要和學校領導、教師等進行溝通,將自己的想法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模擬,以驗證其是否適用,任務難度較大。這類具有挑戰性的復雜任務能提高學生運用多元化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創造性實踐活動實施的策略
(一)重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開展各種類型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除了重視學生創造性人格、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還要時刻關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真正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創新人才。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真正實現需要創新型的教師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師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主渠道,教師的人格、品德、氣質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道德素養,更好地為學生解答“為誰創新”這一重要問題,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
(二)對學生進行增值評價
教師需重視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創新行為表現進行增值評價,以幫助學生在自我審視中獲得進步,在自我對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需要利用評價結果評估自己設計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從而完善自己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可將增值評價標準設置為四個等級:0分為“沒有任何創新表現”,表示學生在任何一個創造性實踐活動中都沒有提出任何新問題、新假設;1分為“提示下出現一次創新行為”,表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提出一個新問題、新假設或新方案;2分為“提示下出現兩次及以上創新行為”;3分為“獨立表現出創新行為”[3]。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在創造性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學生相對準確的評分。對于評分較低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不要氣餒,并在活動過程中耐心指導他們;對于評分較高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其贊揚,讓他們帶動評分較低的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才能處于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
結語
開展多樣化的創造性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動機,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創造性人格與創新能力。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設計多元化的創造性任務,讓學生能基于自己的興趣參與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創新行為不斷出現,使學生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丁芳,張欣媛,劉嬌.小學兒童承諾認知及其歸因取向的發展[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3,21(5):608-613.
[2]彭源,李晶,劉璐.小學兒童學業拖延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5(4):44-47.
[3]賈堯.小學兒童與友伴在社會行為上的相似性[J].校園心理,2022,20(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