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項目化學習,可以優化“欣賞·評述”的教學效果。在確立項目主題時,要圍繞核心素養,選擇造型藝術、民間藝術、媒體藝術等“欣賞·評述”的主題。在拓展教學資源時,要基于融合理念,挖掘實物資源、圖書資源、數字資源等不同類型的資源。在展開教學設計時,要結合初中生的認知心理。提出項目化學習優化策略:利用技術支持,組織學生進行線上參觀;利用跨學科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搭建交流平臺,供學生展現個性創造。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欣賞·評述”;初中美術
作者簡介:毛曉東(1972—),男,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青少年宮。
項目化學習指的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探討問題、合作交流,完成知識遷移的學習模式。項目化學習是初中美術教學中常用的方法,能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美術能力。《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欣賞·評述”是美術課程內容之一。學生通過“欣賞·評述”,能學會解讀美術作品,理解美術及其發展概況。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與“欣賞·評述”有關的項目化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賞析情境,引導他們展開自主探究。
一、聚焦核心素養,確立項目化學習主題
(一)造型藝術,探查風格意蘊
在設計項目化學習的主題時,教師要聚焦藝術學科核心素養,選擇與之相符的學習主題。造型藝術是指通過使用布、紙、木、石、泥等材料,塑造視覺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并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藝術。以造型藝術作為項目化學習主題,有助于學生深入探究作品的風格意蘊,提升他們的審美感知素養。
例如,在學生學習陶藝創作時,教師可設計“唐代陶器的風格意蘊”探究項目。該項目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入手,探究唐代陶器作品的風格特征。第一,分析釉色,感受豐富色澤。圍繞這個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賞析青釉、白釉、黃釉等各種單色釉,以及唐三彩等多色組合釉。通過賞析,學生能夠認識到唐代陶藝作品在色彩上具有多樣性。第二,分析造型,感受多元風格。圍繞這個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陶器的形態結構與線條。學生會發現,唐代陶器的造型既包括精致玲瓏的小型器物,也涵蓋偉岸渾厚的大型器物,在造型上具有多樣性。第三,分析雕刻技巧,感受精湛技術。學生通過鑒賞唐代陶器中高浮雕、低浮雕等雕刻技巧,可以了解唐代陶器在雕刻工藝上的高度追求。
探究作品的風格意蘊是審美感知素養的重要內容。以造型藝術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豐富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情趣[1]。
(二)民間藝術,增強文化自信
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學習項目,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典型藝術,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中國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包括剪紙、皮影戲、泥塑、編織工藝等。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代表性藝術,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
例如,圍繞“民間工藝品制作”一課,教師可以設計“神奇的剪紙”項目化學習活動。該活動具體分為三個項目。項目一,賞析剪紙作品,探究剪紙技巧。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欣賞精彩的剪紙作品,思考這些花樣繁復的作品是如何制作出來的。通過此環節,學生可以總結出折疊剪紙、“陰刻陽刻”、刺孔等傳統剪紙工藝中常用的技巧。項目二,對比剪紙藝術,體會異同點。在此環節,學生要對比不同地區的剪紙作品,看看它們在創作主題、呈現風格等方面有什么異同點。這一活動能夠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項目三,求新求變,欣賞創意剪紙。在這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立體剪紙。立體剪紙打破了傳統剪紙的平面局限,融入了現代工藝,使剪紙呈現立體效果,具有較強的創意性。
文化理解是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通過賞析民間藝術,學生能深挖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認識到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逐步增強文化自信。
(三)媒體藝術,涵養生活態度
媒體藝術指使用新式媒體技術進行制作、修改或傳播的當代藝術形式。媒體藝術的主題和信息時代緊密相連,有助于學生探索提升個人信息素養的方法。通過欣賞新媒體藝術作品,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們要學習和運用新科技,以積極的態度融入現代生活。
圍繞“班級電子紀念冊設計”這一主題,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以下項目活動。項目一,欣賞豐富多彩的電子紀念冊。教師可以展示不同風格和形式的電子紀念冊,引導學生討論和點評其特色。比如,有學生表示:“我喜歡這一款電子紀念冊,它采用圖片和音樂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一種特定的情境氛圍,更能打動欣賞者。”項目二,安排學生學習制作電子紀念冊的方法,并設計班級電子紀念冊。在完成設計后,教師還應組織學生對作品進行賞析和互評。有學生這樣點評:“我喜歡這個作品,因為它的時間軸很清晰,很好地展示了同學們的成長歷程。”
創意實踐是藝術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美術學科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新和實踐應用。通過媒體藝術主題活動,學生能欣賞新媒體藝術作品,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2]。
二、踐行融合理念,拓展項目化學習資源
融合理念認為,教學過程中應將多種不同形式的學習資源整合在一起,以拓展學習資料,豐富學習內容。在設計“欣賞·評述”主題活動時,教師要積極踐行融合理念,加入多樣化的拓展資源。
(一)實物資源,辨識構圖形式
實物資源是指能夠讓學生直接接觸、觀察和感知的真實物品。依托實物資源,學生不僅能“看到”,還可以“摸到”,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理解程度。
例如,在學習“美化生活的裝飾布”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賞析和分析裝飾布的構圖形式,可以引入實物資源。教師可以展示不同形式的裝飾布,先讓學生對比分析,然后將具有相同構圖形式的裝飾布放在一起,讓學生歸納總結裝飾布的構圖形式。學生可能會表示:“裝飾布的構圖形式主要有對稱構圖和不對稱構圖。對稱構圖又可細分為左右對稱、上下對稱和中心點對稱等類型。”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將裝飾布放置在不同的環境中觀察,如平鋪在桌面上或懸掛在墻面上,思考不同功能的裝飾布適合哪種構圖類型。學生可能會表示:“如果將裝飾布平鋪,我認為中心點對稱效果更好,能給人以和諧之感。而如果裝飾布是懸掛起來的,我認為上下對稱的構圖更合適,能增強懸垂感。”在實物資源的輔助下,學生能同時調動觸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實物,從而更好地辨析作品的構圖形式,提升藝術審美水平。
(二)圖書資源,學習寫意技法
圖書資源指的是書籍類的學習資料。在指導學生賞析寫意類繪畫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入圖書資源,讓學生賞析名家作品,拓寬視野,并了解專業評論家對這些作品的評價。這有助于學生自主開展欣賞評述。
以“寫意花卉”探究項目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兩類圖書資源。第一類是畫作類資源,例如《石濤畫集》《惲壽平畫集》《花卉蔬果》等。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學生能了解名家如何創作寫意花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以下兩個角度賞析:一是選擇一幅自己喜歡的作品,分析該作品的風格特點;二是采用對比賞析的方法,比較不同畫家在風格上的差異。第二類是評論類書籍,例如《粉彩寫意花卉初探》《名家教你七天學國畫:寫意花卉》等。這類書籍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評論視角,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獲取以下兩方面的信息:一是了解寫意花卉的主要繪畫風格,判斷這些風格與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二是學習評論家是從哪些角度入手評價寫意花卉的,反思自己在認知上有哪些提升空間。學生利用圖書資源,能夠拓展思路,了解寫意技法的核心要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自主賞析時,學生便能夠更好地抓住作品的重點,清晰地表達出關鍵的審美信息。
(三)數字資源,制作動畫作品
數字資源指的是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計算機上使用的資源。在指導學生制作動畫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入數字資源,讓學生欣賞經典的數字形象,學習制作動畫的基本方法。例如,在“班級電子紀念冊設計”這個項目中,有學生提出問題:“我認為可以在電子紀念冊中加入一些同學的卡通形象,但是我不知道該怎么做。”對此,教師可以引入數字資源。一是動畫形象資源。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經典動畫片中的學生形象,并讓他們分析這些形象的特點。比如,有學生說自己最喜歡“蠟筆小新”這一形象,雖然“蠟筆小新”看上去有些笨,但其性格、行為等貼近生活,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二是數字學習資源,包括動畫制作軟件的教程、角色設計技巧等內容,學生可以利用這類資源學習如何制作動畫形象。通過整合動畫形象資源和數字學習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欣賞和評價動畫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作。借助數字資源,學生能拓寬視野,并認識到美術欣賞和創作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新的理念與技術,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性的作品。
三、契合認知心理,優化項目化學習策略
(一)技術支持,進行線上參觀
在規劃項目化學習時,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優化教學策略。初中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參與線上參觀活動,以此拉近學生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激發他們的賞析興趣。
例如,在“神秘的唐卡”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教師搭建了線上參觀平臺,供學生在線欣賞唐卡藝術作品。在線賞析平臺能為學生提供多角度賞析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放大功能,仔細觀察作品的細節;可以運用拖拽功能,轉換角度進行全方位的賞析;可以將多幅作品并排展示,進行對比分析。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這些技術手段來深入了解唐卡作品。教師還可以布置以下賞析任務:利用放大功能,觀察唐卡中的人物姿態和服裝細節,體會其飄逸流暢的風格;采用對比分析法,將尼泊爾畫派、齊崗畫派、勉唐畫派等畫派的作品放在一起對比,分析其異同。有一名學生在對比分析后評價道:“我覺得尼泊爾畫派的唐卡作品比較簡潔,人物造型給人以質樸之感。齊崗畫派更加關注人物形象的細節之處,人物服裝給人以飄逸之感。勉唐畫派注重線條的勻稱性,常常采用金線勾勒,在色彩上給人以鮮艷之感。”運用數字技術構筑線上賞析空間,能夠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賞析體驗。這樣,學生在評析藝術作品時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進行觀察和討論,增強藝術感受力。
(二)跨越學科,解決具體問題
許多學生興趣廣泛,積累了各個學科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優勢,設計跨學科的學習活動,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鼓勵他們綜合運用語文、歷史、音樂等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圍繞“戲曲與美術”這個學習項目,教師可以將戲曲與美術相結合,設計以下項目活動。項目一,觀看紀錄片《戲曲的歷程》,思考“什么是戲曲?”“戲曲有哪些形式?”等問題。該項目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戲曲的歷史和特點。項目二,欣賞京劇《貴妃醉酒》,重點分析戲曲人物的服裝,賞析他們的動作,思考“戲曲作品一般通過哪些方式展現美?”項目三,欣賞和戲曲有關的藝術作品,如剪紙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年畫作品《三國演義》等,思考“你認為戲曲和美術之間有什么聯系?”以上三個項目將戲曲藝術和美術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識二者的關系。有一名學生在學習后提出,戲曲服裝設計需要運用不同的美術手法來塑造鮮明的戲曲人物形象,美術不僅是戲曲藝術的承載手段,還可以增強戲曲的視覺表現力。這樣的跨學科學習能為學生的欣賞評價提供新的方向,使學生認識到可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的思路更寬廣,探究效果也更好。
(三)搭建平臺,展示個性創意
初中生有較強的好勝心,喜歡展現自我。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心理特點,搭建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創意作品。基于平臺,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也可以欣賞評述他人的作品。
在“為文學作品配畫”項目中,教師可以通過在線交流平臺組織學生進行以下兩方面的活動。第一,欣賞并評價文學作品,重點討論如何為文學作品配畫。例如,在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配畫時,一名學生表示:“我認為畫作應該展現廬山瀑布的壯麗,生動展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第二,在線上平臺上傳自己的繪畫作品并闡述創意構思。例如,有一名學生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感受:“我為《望廬山瀑布》配畫時采用了水墨畫風格,我覺得這種風格能展現如夢似幻的美感,營造詩中的意境。”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相互評價,說說他人的作品給自己帶來什么啟迪。在交流互動中,學生融入特定氛圍,這有助于他們激發靈感,將自己獨特的想法轉化成藝術作品。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如何確立項目化學習的主題,如何拓展教學資源、優化教學策略,通過構筑“欣賞·評述”的情境,讓學生融入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完成具有驅動性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進而全面提升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蔡海燕.在初中美術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2(32):23-25.
[2]鄒博一.現代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J].甘肅教育研究,2023(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