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從“知識為主”轉向“能力為先”,突出強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考量,并要求各中小學校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中小學結合本地特色文化,設計富有創新性的校本課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分析研學活動與心育課程融合的意義和價值,結合心育課程開發的理念與原則,探索心育課程的創新教學路徑,希望能為研學活動中心育課程的實施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研學活動;心育;心理素質
作者簡介:李達通(1968—),男,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外國語學校。
一、前言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式發布《自治區教育廳等12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對研學旅行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旨在推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規范化和有效實施。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研學活動”進行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學校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為其量身打造研學課程,還有助于發揮研學實踐教育在學生心理成長方面的導向作用。目前來看,基于研學活動的心育課程開發與實踐這一領域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探究在研學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研學活動與心育課程融合的意義與價值
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視,中小學教育中心育課程的地位逐漸凸顯。而通過深入觀察與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心育課程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心育課程的設置缺乏系統性,教學內容未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以及心理發展需求,導致課程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心育課程的發展。許多學校缺乏專業、穩定的心理教師隊伍,教學資源有限,心育課程的形式與內容相對單一,難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心理實踐活動和體驗[1]。
將研學活動與心育課程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理念下的一次有益嘗試。這一舉措旨在打破傳統課堂的固有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廣泛而深入的學習體驗。通過研學活動,學生能夠走出教室,將心理健康知識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親身實踐中探索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同時,研學活動與心育課程的融合能豐富學校教育內容,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是能夠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心育課程開發理念與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全面發展
在心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課程規劃中,學校需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心理發展、情感表達和社交能力各不相同[2],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需求、興趣和特點,確保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心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情感品質以及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學生能夠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知,學會管理情緒與應對壓力,同時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生發展。
(二)結合研學活動,突出實踐性原則
為了更好地發揮研學活動在心育課程中的作用,學校需要注重創設真實的實踐情境,模擬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與挑戰,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實踐,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研學活動中,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反思。反思是一個將實踐經驗轉化為內在心理素質和能力的過程[3]。通過引導學生對研學活動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總結,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實踐中的優點與不足,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與路徑。這樣的反思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促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更加積極地去面對挑戰。
(三)注重情感體驗,培養創新精神
在心育課程中,我們應精心設計富有情感色彩的活動和任務,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些活動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能夠觸動學生內心。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情感的內涵和價值,培養情感品質,實現精神成長。在心育課程中,我們還應鼓勵學生敢于嘗試、勇于探索,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支持,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四)靈活多樣,適應個性化需求
在心育課程中,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參與度的關鍵。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例如,小組討論能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協作,激發學生的思維;角色扮演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案例分析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4]。這些方法的綜合應用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四、創新路徑探索與實踐
(一)整合校內外資源,豐富課程內容
校內資源的深度挖掘與校外資源的有效拓展,對于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研學活動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對校內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實現高效的管理和利用,是構建校本研學活動課程的基礎。比如,圖書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除了提供常規的借閱服務,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閱讀推廣、文獻研究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與思考[5]。實驗室則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的關鍵場所,學校通過組織實驗探究、科技創新等活動,可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校外資源的拓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平臺和更多的實踐機會。社區、博物館、科技館等場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與這些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引入校外優質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可以實現研學活動與心智課程的有機結合。例如,廣西民族博物館全面、生動地展示了廣西各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是學生學習和體驗民族文化的絕佳場所。學校可組織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的研學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廣西獨特的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促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同時結合心育,使學生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學生按照預設的參觀路線,逐步了解各個展廳的展品和相關的歷史文化故事,并在民族服飾試穿、民族樂器演奏、傳統手工藝制作等互動體驗環節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活動結束后,教師應進行活動總結,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心育成效,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為下次活動提供參考和改進方向。這樣的研學活動實現了歷史文化教育與心育的有機結合。
(二)互動式教學,提升學生參與度
在研學活動的實施中,小組討論與分享環節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此環節,學生能進行深度的交流,分享在研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心得體會。這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并吸收研學內容,進而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儲備。
角色扮演與模擬活動也是研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6]。通過設計貼合心育課程內容的角色和模擬場景,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沉浸式的研學活動環境,讓他們在模擬環境中親身體驗不同角色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領悟課程的核心內容。以“古鎮文化體驗與角色扮演”研學活動為例,該研學活動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扮演古鎮中的不同角色,體驗古鎮文化的魅力,自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心理韌性。教師可為學生設定多個古鎮角色,包括古鎮居民、商人、手工藝人等,并在仿古街區中,借助商鋪、民居、手工作坊等,構建真實的研學活動場景,通過配套道具和服裝,營造濃郁的古鎮文化氛圍。學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一系列與古鎮文化相關的任務。例如,商人需要經營自己的店鋪,與顧客進行交易;手工藝人需要現場展示傳統手工藝。在模擬場景中,學生之間能互動交流,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深入了解古鎮文化,體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工作,理解不同角色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經過這一活動,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通過積極應對這些挑戰,他們的心理韌性能得到鍛煉和提升。
這種基于研學活動的心育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有助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三)開展跨學科研學活動,拓寬學生學習視野
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機融合,設計一系列綜合性研學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施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需要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設計研學活動方案,確保活動能夠充分融合各科知識,并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興趣。
為了實現跨學科知識融合,教師需要整合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教具、實驗設備等,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研學內容和形式。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能打破學科壁壘,構建一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中自由探索、發現和創造[7]。這些活動要緊密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展開,確保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真正受益。
(四)引入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實施
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可以輕松展示研學活動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升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得到豐富的學習體驗,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
網絡平臺互動為研學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通過研學活動網絡平臺,學生能輕松地進行在線交流,分享資源和成果,這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渠道和方式。而數據分析與反饋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可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和難點,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這種數據驅動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五、總結
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研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需求,以實踐體驗為主要方式,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在教學方法上,提出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的束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未來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深化研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荊文風.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2]李雪穎.構建“一核六優兩重點”模式,開創“心”育新局面[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3):48-50.
[3]封靜,陳靜,伍莉,等.以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公關世界,2023(23):31-33.
[4]崔雨.初中研學旅行課程開發與實施調查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0.
[5]景翻麗.家校共育視角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11):250-252.
[6]韓璐.構建協同心育機制,提升積極心理品質[J].小學教學研究,2022(15):45-47.
[7]段朝輝.三位一體凝力量,心育校園好生態[J].教育家,2022(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