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杰才讓
中國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學語文教育也是如此。但通過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情況與以前相差較大,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滲透新理念和教學方法可以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可靠性和高效性。目前小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給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帶來了諸多挑戰。興趣培養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因此,教師要強調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興趣的培養是學生順利進行學習的關鍵。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小學生的興趣并不斷提高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確保課堂教學的效果。興趣的形成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小學生應掌握教材知識點,閱讀更多的課外書,才能逐漸激發自身的學習熱情,減少對困難的恐懼,積極面對語文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1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材還包括詞匯、閱讀、寫作等各種文本知識,學生需要記住和理解更多的知識。教師應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使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活動中,鼓勵小學生積極思考、探索,進行多方面的發展。(1)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把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顫?、好奇和探索欲是小學生的共同特點。小學語文教學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為教師能夠科學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及時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全面培養學生的興趣,有效地加強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當學生閱讀興趣增加時,積極參與語文學習,科學獨立地完成整個學習過程。(2)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新課標要求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逐漸提高和受到肯定。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教育,而是重視學生的技能教育和情感教育。但是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相應的興趣,就不能廣泛學習,就不能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同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使學生擺脫傳統的學習壓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拓寬語文知識領域。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時存在的問題
2.1 教師教學觀念守舊,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
新課標對小學生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只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缺乏重視。這并不是說教師沒有實施興趣教學,而是這方面的研究不夠,并缺乏清晰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是抱著完成課堂任務的心態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必然缺乏興趣。同時新課標背景下,部分教師對教育理念認識和理解不深,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總體情況仍然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是教師不熟悉小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在把握教學目標與活動形式的關系方面出現了失誤,在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能力難以有效達到,這也將對教育活動的開展產生負面影響。
2.2 教師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目標不適應時代發展
首先,新課標下,小學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必須學好語文才能促進其他能力的發展。但小學語文教師的思維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培養,也缺乏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也難以有效提高,難以滿足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需要。其次,新課標在小學語文課中得到了廣泛的實踐。但從總體上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遵循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活動不夠豐富,學生學習語文興趣不夠。同時,一些教師缺乏專業教學能力和專業素質,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過于強調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完全忽視了課堂知識教育的意義,其整體課堂教學質量自然不高。目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這種情況的存在也會影響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學生掌握課文的內容。此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使學生可以更加多樣化、方便地獲取資源。語文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學生很難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提高個人能力,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3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3.1 轉變課堂教學環境,創設趣味學習氛圍
(1)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對課堂氣氛和環境的影響是隱含的,是影響整個課堂的潛在因素。為了創造更有趣的課堂氛圍和環境,教師需要改變傳統課堂被動和片面的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實現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激發學生從喜歡語文教師到喜歡語文課堂。不可否認,許多學生面對教育表現出消極情緒。再加上他們有限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學生的知識嚴重不足。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使學生能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用“悄悄話”的形式給老師寫下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然后,老師也可以用“悄悄話”給學生建議,解決問題。這樣既能消除部分學生的學習恐懼,又能與老師親近,更多地參與語文學習。為此,教師需要改變教育態度和觀念,對自己在課堂上的作用有正確的認識,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進行教育和交流,建立和諧有效的師生關系。另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更加重視課堂交流,創新活動形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形成與老師交流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2)形成趣味性的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對課堂環境和氛圍的創造起著明顯的作用。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基礎。小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生活經驗。教師應形成有趣的教學風格。關于教學語言,教師在滿足課程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盡量以直白生動的具體語言風格講解語文知識。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咄咄逼人,小學生就會產生心理反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相關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了解教學風格的重要性,按照一定的程序穩步推進,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教學,在學生開始對閱讀整篇文章產生興趣之前,首先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掌握詞語、句子的正確讀法,然后引導學生一起閱讀文章。一開始,學生不熟悉文章內容,教師可以采取導讀方式,由教師主導學生復述,老師也可以馬上鼓勵和表揚表現好的同學,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變得非常積極,促進趣味教學風格的形成。
(3)創新課堂導入方法
由于大部分小學生的思維都停留在視覺思維階段,可視化對大多數小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興趣,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直觀的圖像、視頻、實物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F代教育技術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多媒體的應用非常普遍。教師使用多媒體將知識可視化,往往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官沖擊,吸引注意力。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索“黃山奇石”“趙州橋”“蘇州園林”等美麗的視頻,并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直觀了解“黃山奇石”“趙州橋”“蘇州園林”等美麗的景象,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大大提高學生對文本學習的興趣。第二,利用故事參與教學。小學生對生動活潑、跌宕起伏的故事充滿想象力和興趣。教師如果能抓住學生興趣的特點,運用故事引入新課程,可以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在選擇故事時,既要注意故事與新課程的相關性,又要注意選擇有趣易懂的語篇,使課堂順利過渡。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新課程的導入階段,教師采用故事的導入方式,介紹鑿壁偷光的故事,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新課程的興趣。在這個故事的影響下,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促進教育的有效開展。
3.2 創新課堂活動形式,引導學生興趣養成
(1)設計參與式的游戲與活動
在新課標下,教師必須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保證課文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興趣是小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關鍵。小學生思維能力尚不成熟,很難在枯燥的語文課上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教師如果能以游戲的形式組織課程,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生成。語文課堂游戲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小組賽、猜謎、角色扮演等,可以有效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游戲,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的教學為例,在學生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主旨和主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自相矛盾”扮演游戲。面對這種游戲任務,學生往往非常興奮,積極參與故事改編、道具準備、人物分析,參與教學的興趣大大提高。這樣,學生也有意識地深入探索文章的內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說,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要求小學生必須記住詞匯和其他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個人比賽和詞匯匹配等游戲形式。例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找朋友”游戲活動,讓學生自行找到漢字的部首和部件,連接進行組詞,解決容易犯的錯誤和容易混淆的錯誤。當學生需要分析和探究學習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參與式游戲,該游戲需要小組的合作,可以讓小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如果課堂氣氛枯燥,學生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很難引起較高的興趣,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閱讀。小學語文教師要大幅度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開展多項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保證活動的多樣性,讓小學生自覺參與。例如,在故事會上,老師可以讓小學生準備相應的書籍內容,告訴他們感興趣的片段,并讓他們一起表演,讓學生從不同的角色解讀中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反復閱讀故事,選擇自己的角色分組模擬故事情境。學生應該注意表演中角色的表情和語言的變化。學生在扮演角色之前,必須反復閱讀和理解故事,才能體現故事的趣味性和故事的內涵及寓意。在參加這種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喚起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課本內容,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必須強調的是,小學生年齡小,很難長期保持熱情。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要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引導小學生投身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動手實驗活動,創設學習情境
小學生通常對積極、具體、感性的事物感興趣,對有邏輯的概念和抽象概念難以理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教學逐漸成為每位教師的首選。語文教學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生成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從“接受知識的機器”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利用信息技術創造舒適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生動的影像,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道具渲染對話情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課后練習、動手實驗等,可以在有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陀螺》教學中,文章中的語言生動,故事跌宕起伏,許多情節給學生帶來了更深的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無限的遐想。教師可以復制和模仿課文主人公的主要經驗,借用工具的“陀螺”,在現場進行實驗。這樣,有助于學生直觀地了解文章的各種場景,集中精力觀察和思考。
3.3 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
(1)設置閱讀懸念
教師通過合理的懸念設置引導學生的閱讀和學習思維,可以提高他們對文本閱讀的熱情。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年齡的實際特點,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環節。例如,在閱讀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遞進的問題懸念:“魯迅是誰?你們了解魯迅先生嗎?”“魯迅先生去世了,人們是如何懷念這位革命的先行者的?”“魯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與本文作者有什么樣的過去?”“魯迅先生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在懸念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閱讀和學習,通過認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感受。例如,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小攝影師”一節時,在引導學生開始閱讀之前,老師可以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有問題地閱讀。例如,“攝影師是干什么的人?”“是否對攝影有所了解?”“喜歡什么樣的攝影作品?”“課文中的小攝影師發生了什么事?”“小男孩會再來嗎?”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語文教育,鼓勵學生思考與探究。
(2)挖掘并向學生展示文本的魅力
語文教學主要依靠教材和課外教學輔助材料激發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教師要深入課堂內容,通過課本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學生不由得對教學內容和閱讀產生興趣。目前,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文本閱讀非常重要。文本也是閱讀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保證了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加強了他們之間的良好溝通。因此,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詞句,厘清課文內容的實際結構,拉近師生距離,為小學生今后參加課文閱讀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具體情況下,小學生積極參與文本閱讀活動,逐步提高閱讀水平和閱讀技能,自身能力得到發展。例如,在閱讀和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讓學生靜靜閱讀,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筆下的美麗的小興安嶺,讓小學生感知課文段落中優美的句子內容,感受文本閱讀學習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受到文學氣質的熏陶,積極參與閱讀活動,從根本上認可和接受課文閱讀活動。另外,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課文內容,引入與課文要素相關的課外資料,引起學生的注意。講授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文時,由于該文節選自《水滸傳》的某些章節,并非所有人物性格的呈現。而很多學生接觸了《水滸傳》,但對人物關系和社會背景的理解有限。教師可以與探索與課文相關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水滸傳》筆下的人物,促進學生更為全面的掌握人物形象。
(3)利用朗讀激發閱讀興趣
每次朗讀,學生都經歷一定的循環。整個朗讀過程包括許多活動,把書里的話放在腦子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為了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習慣,教師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閱讀環境,讓學生有規律、定量地閱讀課文,形成比較固定的閱讀周期,享受更深層次的文學快感。學生通過獲得基本的語言感知技能,獲得感知文章中情感的能力,發展尖銳的語感,可以享受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教學內容大多非常優美,可讀性強。教師要發揮自己在教學中的示范和指導作用,大聲朗讀感情豐富、易讀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同時組織學生朗讀,使學生在教學中能大聲朗讀進行情感表達。教師需要進行挖掘文章中的故事情感,讓小學生進行多方討論,深刻記住教材的人物和情節。這樣學生也能通過朗讀積極進行學習和改進,表達感情,提高個人閱讀水平。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而且有助于促進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3.4 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1)豐富習作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提高課堂趣味性,滿足小學生學習的特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整體效率,真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傳達寫作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寫作。即使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故事情境也為學生提供了寫作模板。通過模仿和借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教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以圖像和視頻的形式,將寫作任務分配給學生。在欣賞圖片和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寫作。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這種教學方法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挖掘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寫作教學。例如,將閱讀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匆匆》作為寫作教學的出發點。通過閱讀課文和利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帶學生去校園周圍觀察景色,并與自己觀察到的場景和東西“拍照”,讓學生感受時間的流逝,學會面對時間的變化。在老師指導下,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探索文章素材,豐富作文內容,激發寫作興趣。同時,讓學生想象在時間的流逝下,20年后老師、親人、同學、家鄉的變化,在此指導下,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時間帶來的變化,開始寫作。
(2)將寫作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
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從小學開始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真正符合自己發展的寫作習慣,為自身的寫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加強學生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書,積累間接材料和素材,使學生能從寫作中感受樂趣。通過泛讀,學生可以接觸到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并從中學習到優秀的語言用法。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的作品也非常豐富,而后進行寫作。但是在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把寫作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很多教師不注意指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素材的不足也讓很多同學覺得沒有寫作的沖動,不知道寫什么。其實,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難忘的小學生活》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六年來在老師教導下成長的點點滴滴,寫一篇《給老師的信》的主題作文。因此教師要將寫作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有更多接觸學習的機會,從中可以獲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能夠對寫作產生興趣。
4 結語
總之,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的知識面狹窄,不了解學習的本質,小學語文教材包括詞語與句子、閱讀與寫作等各種文本知識。學生需要記住和理解更多的知識,但大部分知識很難掌握。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豐富專業知識和技能,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實施針對性的課堂教育,加強對小學生的興趣的引導,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刀告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