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萍
本文以高校設計類課程建設為載體,以高校專題設計課程教學為例,將在地性紅色基因研究落點于擁有著濃厚的紅色文化歷史底蘊的廣州市增城區,結合高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趨勢,將增城區在地性紅色基因通過多種教學形式融入高校課程教學中,并在課程建設中以專題設計課程為例,針對課程教學中紅色文化基因的應用內涵、應用路徑、應用探索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將紅色文化教育和課程思政教育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真正做到高校教育立德樹人。
1 紅色基因的緣起與傳承價值
1.1 紅色基因的緣起
2013年隨著“紅色基因”一詞的提出,全國上下貫徹“紅色基因一代代相傳下去”的理念。此后學界對紅色基因的研究逐年增長,從最初探討紅色基因在軍隊建設中的作用,到紅色基因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價值研究逐漸凸顯出來。正是秉持著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國共產黨黨員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指引下,拋頭顱、灑熱血,鑄就了中國共產黨偉大的紅色基因。紅色基因蘊藏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歷史進程中,從建黨時期的紅船精神出發,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井岡山精神,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色基因在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被不斷錘煉并得以繼承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等,在改革開放中形成了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等,圍繞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在不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紅色基因的內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貫穿著紅色基因。
1.2 紅色基因的傳承價值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推廣紅色基因傳承必須與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相結合。紅色基因必須不斷地被驗證并代代相傳。紅色基因不僅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和情感中,也存在于中華民族的代際傳遞中,滲透著中國一代代人。針對不斷發展著的中國社會現實與紅色基因傳承受眾年輕化的特點,要明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新一代的成長環境和時代背景距離戰爭年代的烽火越來越遠,只有講好紅色故事并通過各種宣傳渠道讓紅色基因從時代的色彩中脫穎而出,才能讓紅色基因的奮斗精神在新生代成長過程中得以轉化和融合,紅色基因才能不會衰減,甚至不會被污染。在日益嚴峻的意識形態領域下,完整并準確地領悟傳承紅色基因的思想至關重要。
2 在地性紅色基因的育人價值
2.1 在地性紅色基因的融入契合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培養目標
本文在地性紅色基因研究落點于廣州市增城區。增城是廣東省較早成立中共地方黨組織的縣區之一,中國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在增城留下了大量紅色史跡,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寶貴財富和生動教科書。紅色基因不僅代表了一個區域,更是一座城市的標志。近幾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貫徹,增城區各級部門緊跟黨中央步伐,積極響應文件精神,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加大對紅色教育的宣傳力度,抓住時政熱點,對紅色基因傳承與發揚,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去了解紅色鄉村文化,學習其背后的故事。同時,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當地的紅色文化精神來助力鄉村振興。
廣州增城區有著濃厚的紅色文化歷史底蘊,其中增城重要的紅色文化舊址有增城大隊部紀念館、粵湘贛邊縱隊增城地下交通聯絡總站、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等。再比如增城區竹園村一帶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附近,陸路有廣州往粵東的公路干道和廣州往香港的廣九鐵路,水路則可沿東江到達惠州、廣州甚至香港,成為廣州東部交通的咽喉地帶,軍事上則是攻城必爭之地。日軍入侵華南,登陸大亞灣后分兵守鐵路、公路,沿線據點林立,因此這一帶也成為敵后抗日人民武裝游擊戰的要地。竹園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率先打響中共增城地方黨組織領導增城人民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軍的第一槍;而后在東縱“獨二大”挺進增城,開展敵后游擊戰時期,這里又成為溝通江南地區和羅浮山東縱司令部的一個重要交通站;在解放戰爭時期,這里又成為粵贛湘邊縱隊東三支在廣九鐵路線上的一個重要樞紐,目前還存有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增城縣第三區常備隊舊址。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慶豐村、棠村、瓜嶺村、白面石村、鄧村石屋、小逕村、甘涌村、西洲村、正果洋村、七境村等更多具有紅色基因的村落可待挖掘。應充分將增城區紅色基因和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聯系起來,以上這些紅色革命故事結合紅色文化舊址和紅色文化建筑均可以作為增城區高校課程教學的教育素材,設計契合增城區高校大學生需求的在地性紅色基因教育路徑,讓學生在地方文化場所中感受紅色精神,進而培養學生對在地性紅色基因的認同感,提升增城區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奮斗意志。
2.2 在地性紅色基因的融入契合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情感認同
情感認同是愿意以紅色文化為引導,在情緒上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在精神上規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達到在情緒上的同頻共鳴。增城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因此,當地在高校的教育與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增城區的紅色基因與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相結合,用在地性的紅色文化事跡來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同,讓他們從紅色文化中吸取紅色精神;在感情上與黨和政府的需求保持一致,民族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一代代建設者團結奮斗、頑強拼搏的結果。要通過在地性紅色基因的傳承,使高校學生從觀念上認可、從感情上接受和從行為上推動;讓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在地性紅色基因的重要價值,愿意主動接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文化。
2.3 在地性紅色基因的融入契合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價值指向
在地性紅色基因代表著當地人民抗爭的精神,它也是當地人們為推動社會文化發展、提升當地文化的價值、增強當地人民的凝聚力而提供的一種重要的精神來源。強化高校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文化認同,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抗爭精神和拼搏精神,是學生黨的思想建設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做好增城區紅色基因傳承和做好全區高校黨建工作有著相同的價值取向,可以對增城區的紅色基因特色進行挖掘提煉,把黨的思想建設融入高校黨建工作中,使學生對紅色精神有更深入的體驗,從中吸取到紅色的能量,在獨特的在地性紅色精神家園中得到滋養和成長。
3 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紅色文化基因的應用內涵
在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元素并提煉出相關教學題材,如紅色文化案例、紅色文化作品、在地性紅色場所等。在過程中通過教學案例分析和影視視頻賞析等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紅色文化的精神引導。在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元素,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加強紅色基因教育,比單純講授教材內容更能發揮紅色基因的協同育人作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品格提升、作風建設和職業素養的提高,對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有好處的。
在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元素,豐富了課程教學內容。首先,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作為教學素材的物質文化,并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階段。其次,在專題設計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元素,通過對相關元素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對紅色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幫助廣大學生強化使命擔當、堅定理想信念。在校大學生在豐富的項目考察、案例分析、項目設計等課程學習過程中,都會被紅色文化所啟發,達到黨性修養的提升。最后,可以采用個性化手段,在專題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這樣做可以讓學生補足精神之鈣,在設計思維中更深入地融入紅色基因,做一名優秀的紅色基因傳播者,把學到的知識用在國家建設上。
4 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紅色文化基因的應用路徑
4.1 結合教學改革挖掘課程紅色基因
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結合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增城在地性紅色基因通過多種教學形式融入課程建設的每個環節中,通過紅色基因的全程貫穿學習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認真挖掘并提煉紅色基因,合理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課程建設全過程,從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標準、課程教學計劃、課程備課到教學實施全過程。希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在設計的各個階段準確掌握專業知識,同時能運用新的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更希望通過課程教學改革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既具有紅色精神又具備專業素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4.2 結合課程特點提煉課程紅色基因
專題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主要包括設計前期階段、設計方案階段、設計深化階段三大階段,總共2學分,32學時。課程試圖從各個階段深入挖掘增城紅色基因。設計前期階段主要開展文獻查閱、場地調研與分析梳理、設計主題立意、設計概念提煉與推演等工作,這一階段學生通過調研挖掘場地紅色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親身體驗感受增城村落的紅色文化。通過參觀、走訪、測繪對增城鄉村紅色基因進行探究。從歷史沿革、行政區位、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等多個方面探究增城鄉村概況,并且從文化內涵、形成發展、當代價值等角度探究增城鄉村紅色基因現狀,最后對增城區鄉村紅色基因問題與活化可能性進行深入剖析。在設計方案階段對增城區鄉村紅色基因做活化設計。基于前期紅色基因與相關策略和增城鄉村紅色基因的研究,從主題紅色形象打造、環境紅色基因置入、鄉土紅色文化教育、區域紅色產業提升四個角度對增城區鄉村進行紅色基因的活化設計。在設計深化階段主要開展各項圖紙的繪制及基于實例研究和理論研究探索出能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增城在地性紅色基因活化的對策。
4.3 高校教師提升政治素養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首先要學會理解、學習和深刻闡述黨的歷史理論,弘揚紅色精神,不斷提高政治素質,主動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播者。通過前期多渠道的資料收集,以設計學的分析手法為切入點,探析場地所包含的特色價值,通過紅色基因梳理,以村落自然、人文為切入點,提出了保護性設計探究以及多方面增城在地性紅色基因活化對策。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如何保護好當地的自然環境,如何真實再現場所的紅色文化,是課程教學設計該思考的方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紅色文化教育和專業課程知識點的學習聯系串聯起來,做到思想教育和理論教育同頻共振,培養有理想有信念、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大學生。
5 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紅色文化基因的應用探索
5.1 課程教學設計
(1)通過對增城區在地性紅色基因開展深入調研,分析調研場地現存環境及空間問題的成因,進而找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并從多渠道多方向嘗試探索其與紅色基因結合的設計原則、設計方法與設計策略。
(2)通過對增城區在地性紅色基因和場地環境等資源進行深入提煉,并對其空間結構和精神內涵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打造主題紅色形象,一村一特色,通過點串成線形成面,進而形成系統化的紅色基因脈絡。
(3)通過對調研場地進行系統的紅色基因規劃設計,置入環境紅色基因,以達到保護場地環境的地域性特色和紅色環境資源的目的。結合相關產學研活動,加強鄉土紅色文化教育,提升區域紅色產業,以期能夠加快增城區城鄉的紅色基因建設進程。
5.2 課程實地調研
為了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增城區紅色基因的現狀,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以增城具有紅色基因的場所為設計選址,安排學生開展電影小鎮、古村落等場地的實地調研,找尋一個個深植于鄉土,并代代傳承的紅色基因。在調研中緊扣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的主題,分析其如何運用傳統優秀紅色文化的優勢,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上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增城區紅色基因的實地勘察,了解其基礎資料、空間構成和獲得特定空間感受的最直接手段,也通過觀察、攝影、測繪以及數據統計等多種方法,掌握現存增城區紅色基因遺存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構成本論文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實地的參觀調研和測繪,研究其如何做到在傳承在地性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且為群眾帶來實際收益的最佳方式。
5.3 課程項目實訓
本次專題設計課程分兩個專題,專題一是針對紅色基因傳承下增城1978電影小鎮進行空間特色重構設計研究、專題二是針對文旅融合背景下增城坑貝古村落進行活化設計探索。項目實訓以小組形式開展,學生3~5人為一組開展實地調研并進行設計方案制作。
(1)紅色基因傳承下增城1978電影小鎮空間特色重構設計研究
紅色基因傳承下的電影小鎮空間特色重構研究,以廣州增城1978電影小鎮為載體進行設計探索,以增城紅色基因為敘事軸,引入具有地域特色的革命電影《刑場上的婚禮》作為故事線,結合不同觀影空間需求,重構出主題為“以攝之眼,回望‘荔紅”的電影小鎮特色空間。空間營造以5個部分展開,分別為“時光漫步”入口廣場、“韶光不急”記憶廣場、“白駒過隙”情景舊街、“光輝歲月”無色影城、“流光溢彩”水上影城。在設計手法上,通過歷史片段重構再現打造一個全新的記憶空間,引發新舊記憶,喚醒地域紅色文化記憶;通過節點事件片段介入,通過電影展覽館、文化衍生品、街頭巨幅海報和互動式小劇場演繹等方式,引導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電影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促進電影小鎮特色空間游客的參與感和文化積淀;同時通過記憶語匯圖解可以讓游客在現實場景中與電影產生共鳴,并通過影視畫面的引用,讓游客更直觀地了解電影產業帶來的視覺盛宴。
(2)文旅融合背景下增城坑貝古村落活化設計探索
文化旅游是對傳統村落內的歷史人文資源進行挖掘和再現,讓旅客有機會對不同地域文化信息和人文特色進行深度感受和體驗,進而促進區域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與此同時,也讓傳統文化的資源價值得到進一步的重視,也讓一些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因此而獲得新生。傳統村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承載著悠久的區域文化更集合了十分重要且豐富的物質、非物質文化資源。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傳統村落發展旅游是將資源進行有效配置,通過古跡游覽、民俗體驗、建筑文化、田園觀光等實現“資源+經濟”價值的提升。坑貝村建村伊始通面寬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積8225.12平方米,整體建筑分為11列5排,列與排之間是縱橫青云巷。坑貝村民居建筑形制基本相同,面闊三間,寬度均為10.49米,屋頂為硬山頂,建筑材料主要由碌灰筒瓦組成,更獨有嶺南民居特色的鑊耳封火山墻,由青磚和石板砌成,外墻壁塑有灰塑圖案。村落格局形成于明末清初,秩序感是坑貝村建筑最大的特點。總的來說,是按照“農田—池塘—圍墻—曬谷場—祠堂—村屋—碉樓—樹林”的順序興建的。而和整個村落公共事務有關的祠堂、官廳、大書房均列在第一排。學生的設計方案以“‘故往今來”為主題立意,用古字的諧音字“故”代表著古村落,“故”往今來代表著從古代到現今,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背景下,在對古村落的再造探索中,應該怎樣保護與活化古村落的建筑與文化,和提高古村落居民的人居環境。在活化設計方案探索中將坑貝古村落規劃為“三軸三區”,三軸分別為古村文化體驗軸、生活體驗軸、紅色文化濱水軸;三區分別為歷史古建筑風貌區、村落拓展區、生態農田體驗區。通過“三軸”讓游客體驗古村民俗、生活與文化,通過“三區”則可體驗古村歷史風貌、空間形制與農業產業。
6 結語
紅色基因不僅具有歷史的屬性,同時也具備了時代的特征和特色。當前紅色文化發展面臨一些挑戰,特別是當代年輕人對紅色基因價值認同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提升紅色基因軟實力,強化紅色基因價值認同,創新紅色基因傳播新形式,為紅色基因發展注入新活力。而在高校的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中更應植入紅色基因,于此,本文以專題設計課程建設為例,探索在高校設計類課程建設過程中如何將課程教學內容融入在地性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元素,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讓自身的政治素養得到提升。通過開展課程教學設計、課程實地調研和課程項目實訓等教學環節,將紅色文化教育和課程思政教育兩方面融合,自覺轉化為學生的行動,真正做到高校教育的“立德樹人”。
本文系廣州市增城區“1+7+N”校地宣傳思政聯盟科研項目,項目編號:ZCSZLM202208;廣州華立學院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DSJY2;廣州華立學院科研社科類青年項目,項目編號:HLKY-2020-SK-06。
(作者單位:廣州華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