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5.055
[摘 要]國有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職能發揮的物質基礎,積極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是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強資產清查工作,嚴格規范資產的配置與使用,能將國有資產投入國家發展大局當中,發揮國有資產的應用價值。文章探究國有資產管理機制,針對常見的資產管理問題,提出要創新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加強資產配置管理、重塑資產管理流程、加強資產賬目管理、強化崗位職責和授權管理,發揮國有資產在社會建設及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
[關鍵詞]國有資產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志碼:A
行政事業單位是輔助政府部門職能發揮的關鍵主體,其通過配置國有資產,參與到了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大局當中,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創造了良好環境。然而在“重社會效益、輕財務管理”模式下,行政事業單位存在國有資產管理環境缺失的問題,這使得資產的配置不夠合理,賬實不符和權責混亂現象較為明顯,間接引起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在“十四五”期間,為更好地發揮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作用,需要結合單位國有資產使用情況,積極創新國有資產管理方法,更好地發揮國有資產的物質支撐作用。
1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價值
1.1 提升資產使用價值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類型豐富,這些資產普遍具有國有性質,在國家科教文衛等社會公共事項的管理與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行政事業單位運行管理中,提升資產的使用效率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積極開展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能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出發,建設完善的機制體系,改善國有資產的使用環境,實現國有資產的高效率、高質量使用。另外,通過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開展,行政事業單位不僅能規范自身資產采購和配置,而且能對資產使用過程實施監督。在資產評估清查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老舊資產實施報廢退出管理,在實際管理中強化管理部門崗位權責管理,實現資產使用全過程的監督控制。這在保證資產使用規范性的基礎上,有效提升了資產使用的價值,為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發揮提供了物質保障[1]。
1.2 適應行政事業單位改革需要
積極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能建立與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發展實際相匹配的國有資產使用環境。在該環境下,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及服務內容開展資產管理工作,能將國有資產準確地應用到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當中,這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并且發揮了行政事業單位的關鍵主體作用,適應了新時期改革發展的大環境要求。通過高水準的管理與服務,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有效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足感。
2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
2.1 資產管理環境有待優化
建設完整的管理體系,能強化基礎約束,科學使用國有資產,發揮物質支撐作用。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尚需優化國有資產的管理環境。一方面,分析行政事業單位運行實際可知,單位工作人員側重自身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缺乏必要的資產管理意識。尤其是在享受財政撥款后,單位對國有資產的配置使用和效益缺乏分析,并且未能有效引導全體職工參與資產管理,導致資產管理主體的能動性發揮有限,在實際管理中出現了“坐等靠”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規劃設計國有資產管理方案階段,制度建設至關重要。目前,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資產管理制度,這是因為現有制度多集中在資產使用管理層面,缺乏對采購、配置環節的科學設計,資產賬務管理、清查層面缺乏完整依據和控制指標。一些單位在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權責控制制度建設中尚有不足,并且現有的管理制度多為指導性文件,對具體管理細節的考慮不足,致使國有資產細節管理不到位[2]。此外,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環境有待改善,如部分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知識技能,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情況較差,且存在部門銜接不到位的問題,增加了國有資產管理的阻力。
2.2 缺乏前期階段的合理配置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置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管理者在初期階段缺乏對國有資產的宏觀布局,增強了國有資產配置的分散性。在這種資產配置模式下,單位很難在各項業務活動中統籌資產配置使用關系,導致資產閑置和短缺的問題同時出現。二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配置時僅考慮了眼前的利益,對于資產使用效果缺乏長遠規劃,導致資產的配置使用偏離了行政事業單位的改革方向,且與單位的發展目標出現偏差,降低了資產的配置使用效果。譬如,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存在一定的閑置土地或房產,為增加單位效益,行政事業單位多會將這些閑置的房屋出租,但是由于對自身業務需要考慮不到位等,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后期又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來租借其他組織機構的房產和辦公設備,引起了不必要的支出,增加了行政事業單位的運營壓力[3]。
2.3 賬實不符現象嚴重
在最新版的國有資產管理規范下,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嚴格按照賬實相符的原則實施國有資產管理。但分析行政事業單位運營狀況可知,部分單位還存在賬實不符的問題,增強了資產使用的風險性。一方面,除上級部門購置、單位自購外,一些國有資產還來源于社會捐贈,資產類型較為豐富,這些資產均需要準確記錄單位的賬目當中,但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只記錄了本單位購置的資產,對于其他途徑獲取的資產記錄不準確,造成了賬實不符的問題。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重視自身服務職能的發揮,在實際管理中對固定資產的重視程度不夠,針對固定資產的賬務管理滯后于業務實際,由此造成了行政事業單位賬目信息不及時、不全面、不準確的問題,引起了較大的賬實偏差。
2.4 資產流失問題突出
一是行政事業單位對于資產使用管理不到位,尤其是部分單位為獲取營業性收入,未經評估審核便將資產低價租借給其他企業單位,這些資產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損毀和老化問題,引起了資產的流失問題。二是在事業單位改革背景下,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產權結構發生了變化,在此過程中,若單位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則容易引起一定的資產流失問題。三是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積極開展國有資產預算,對國有資產的使用和報廢進行合理規劃,然而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于該制度的執行不到位,隨意報廢尚有使用價值的國有資產,給行政事業單位造成了較大的損失[4]。
2.5 權責管理較為混亂
權責管理在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占據重要位置,實施管理人員的權責約束,能規范國有資產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價值。在國有資產使用階段,權責管理問題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單位本身對于國有資產管理權責的規定不清晰,未能準確界定擁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權利,導致權責交叉、權責缺位的問題較為明顯。二是在行政事業單位運行中,各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不及時,導致單位國有資產權責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作為支撐,降低了國有資產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3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對策
3.1 創新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管體系,能改善國有資產管理環境,發揮國有資產應用價值。一方面,將國有資產的管理上升到重要位置,積極滲透戰略管理和全面管理理念,并引導單位全體職工參與國有資產管理,建設符合工作需要的全新環境。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積極分析當下的業務實際,調查掌握業務活動中的資產應用情況,然后從全局出發,做好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頂層設計,細化管理制度執行,并建立完善的權責管理機制,以此來保證國有資產管理的規范性、有效性。此外,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積極改善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環節,在人員專業性、信息技術支撐等多個層面提供保障,推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3.2 加強資產配置管理
科學開展資產配置工作,能從源頭上優化國有資產的使用,提升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首先,基于戰略導向作用,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從改革發展全局出發,科學配置國有資產,通過全面性的協調管理,解決國有資產分散性的問題,有效預防資產短缺和閑置同時發生的問題。其次,在配置國有資產的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重視長遠效益,除考慮當前的業務需要外,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業務實際進行有效分析,統籌安排不同業務實際中的資產使用需要,優化資產配置[5]。最后,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配置中需要重點考慮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要做好資產存量的清查工作,規范開展資產預算,結合工作性質、人員編排做好具體項目的資產清查。二是需要建立完善的資產配置決策制度,做好資產的配置審批,動態協調資產余量和購置、使用關系,保證資產管理的整體效益。
3.3 重塑資產管理流程
重塑資產管理流程,能將資產管理工作融入單位業務活動的各個環節,協調資產經營與業務活動的關系。一是嚴格按照《關于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63號)的要求,開展國有資產管理梳理工作,協調各個管理環節的關系。二是完成資產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后,需要結合單位崗位設置情況,開展權責管理工作,夯實不同部門、職工的管理權責,并在全新的權責體系下,完成國有資產的產權登記、界定和糾紛調處,為資產流程控制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流程,在資產采購、配置使用、監督處置、評估清查、報廢退出等環節開展具體的流程管理工作,落實各個管理環節的細節要求,發揮國有資產的應用價值[6]。譬如,管理者需要按照從嚴控制的原則規范資產使用,在資產使用中,應系統審核資產存量,編制資產使用預算,并從資產數量、品目、成本、效益等多個層面實施控制,協調資產使用成本與效益,從而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3.4 加強資產賬目管理
賬目管理要點包括以下內容。一方面,在初期階段,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國有資產賬務卡管理制度,搭建完善的資產賬目管理平臺,準確記錄上級部門購置、單位自購的國有資產,并對社會捐贈的資產處置實施準確記錄,確保資產賬目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做好資產配置使用過程的準確記錄,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建立資產使用信息自動收集系統,及時、動態地收集資產信息,消除賬目管理滯后帶來的信息不匹配問題,減少賬實偏差。
3.5 強化崗位職責與授權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在運行中,應賦予各個崗位一定的資產使用權利,并且在使用中夯實各部門的資產管理責任。一是在崗位權責管理中,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統籌分析資產使用的全過程,明確區分資產管理崗位,了解資產使用部門,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框架。通常單位的資產管理部門享有管理權,需要對國有資產配置使用的全過程實施監督管理,而業務部門享有使用權,同時其與財務部門享有使用階段的部分管理權和監督權,通過這些權屬劃分,能夯實管理責任,保證國有資產管理的規范性。二是注意加強不同部門崗位之間的聯系,加強信息溝通,通過完善的信息溝通約束資產管理的各個環節,避免因信息誤差引起資產管理風險。三是應做好國有資產的授權管理,即在國有資產配置使用前,均需要開展國有資產使用效益的評審工作,并由單位領導者或管理部門進行授權,針對超出權限的行為,需要嚴格實施責任追究管理,防止國有資產在配置使用中出現資產流失問題[7]。
3.6 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法律體系建設緩慢是以往資產管理的主要問題之一,導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較為嚴重,降低了國有資產的利用效率。新時期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國有資產管理時,需要加強與政府部門的聯系,與政府立法部門進行有效溝通,提供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推動國有資產管理的立法工作。從資產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約束,有效落實資產管理責任,協調資產管理與使用效益的關系,促進單位職能的發揮。
3.7 強化資產管理基礎保障
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重視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保障。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積極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資產管理人員,在實際培訓中,應從采購、配置、賬務、清查、監督及信息化管理等多個層面實施培訓,提升資產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滿足新時期的管理需要。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重視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建立符合現實需要的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該平臺加強部門聯系,共享國有資產配置使用信息,并強化資產使用監督和績效考核,提升國有資產使用管理的綜合效益。
4 結語
“十四五”時期,行政事業單位的改革步入深水區,黨和國家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在職能發揮的過程中,統籌考慮自身的資產使用情況,以此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長,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局。行政事業單位只有結合自身業務實際,積極創新國有資產管理方法,實施資產使用全過程管理,并對影響資產使用效果的各個要素進行控制優化,以此來協調資產使用與單位職能發揮的關系,提供更高質量的基礎管理與社會服務,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竇瑋. 對盤活交通運輸行業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思考[J]. 交通財會,2023(5):43-47.
[2]江勇.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國有固定資產管理[J]. 辦公室業務,2023(5):98-100.
[3]劉建秀.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探討[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8):7-9.
[4]嚴莉.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財訊,2022(28):31-33.
[5]余虹洪.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探討[J]. 中國民商,2022(11):79-81.
[6]何妮. 對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探討[J]. 中國民商,2022(6):34-36.
[7]姜偉娜. 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研究[J]. 中國民商,2022(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