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童話時,教師要緊扣單元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探究童話“奇妙”的特點,構建高效的課堂。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海的女兒》為切入點,提出依托類群詞語,感受環境之“奇妙”;辨析表達風格,感受語言之“奇妙”;梳理情節發展,感受內涵之“奇妙”。
關鍵詞:童話特質" "類群詞語" "表達風格" "情節發展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不僅在內容上豐富多彩,還包含了多樣的文體形式。其中,童話文體以其形象優美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鮮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深受學生的喜愛。童話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就在于其想象的奇妙,這也是童話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獨特優勢。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就充分體現了童話的這一特質,將“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列為語文要素。學生在經歷了《寶葫蘆的秘密(節選)》《巨人的花園》這兩篇經典文本的學習之后,已經對童話的奇妙和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形成了較為深刻的體驗。單元略讀課文《海的女兒》篇幅很長,教師可以基于學生蓄積的閱讀經驗,緊扣語文要素“奇妙”的童話定位,將其作為略讀課文教學的抓手,引領學生從不同維度洞察童話之奇妙,以達成深化和鞏固語文要素的教學目標。
一、依托類群詞語,感受環境之“奇妙”
童話營造的是一個超然于真實世界的空間,絢爛、魔幻、浪漫、溫馨,是童話的特質。經典童話的環境既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又不完全一樣,很多作者往往不吝文字,做重點渲染。因此,感受童話環境的“奇妙”,就成了學生閱讀和解構童話的基礎性任務。
《海的女兒》這篇童話的環境描寫極富想象力,營造出了極強的浪漫主義色彩。但如果逐句教學,不僅會讓教學顯得瑣碎零散,還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基于此,首先,教師可以采用重點提煉的方式,以教學生字詞的方式,將環境描寫中所涉及的事物提煉出來,集中呈現。比如,珊瑚、琥珀、蚌殼、珍珠、牡蠣等,可以組織學生朗讀詞語,幫助學生正音,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詞語都與大海相關,都是海洋中的景物。其次,可以利用生活經驗或課文中的詞語,組織學生將詞語擴展成短語,幫助學生借助這些事物,初步感知景物的特點,形成初步的氛圍感知。再次,可以將這些詞語放置在文本的具體語句中,組織學生在朗讀中想象這些詞語所構成的畫面,并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最后,可以提出問題:“由環境可知,這個故事與大海相關,作者為什么要創作這樣一個以大海為背景的故事呢?”在學生進行猜測后,筆者出示安徒生的介紹,因為安徒生生活的地方(丹麥)就是一個海邊小國,安徒生在海邊出生、成長,對大海很了解,從小就聽到很多關于大海的故事,《海的女兒》就是根據美人魚的傳說創作的。筆者組織學生再次快速閱讀課文,并圈畫出童話表達的奇妙之處。在本輪閱讀中,學生捕捉到多維的“奇妙”元素,比如海底宮殿、海底住著與人類相似的生命體、小人魚可以到海面上……這一板塊緊扣“奇妙”的探究,讓學生從游離于童話故事的表層信息深入到童話的真實情境中,能促使學生深入認識童話的“奇妙”。
二、辨析表達風格,感受語言之“奇妙”
文本以語言為載體表情達意,語文教學也應以語言為抓手,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童話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文體,對“奇妙”這一文體特征的探究,應該深入到文本語言的深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辨析童話的語言特質與表達風格,在教學《海的女兒》時,教師可以以人物外貌描寫為切入點,給學生提供兩段文字,組織學生在辨析中猜測“哪一段出自童話文本”。
語段一:她的臉蛋像是清晨沾著雨露的月季花。她的眼睛,像世界上最珍貴的瑪瑙閃著迷人的光澤。她太漂亮了,連太陽也忍不住將目光長久地停留在她的臉上。
語段二:她的一雙大而有長睫毛的水凌凌的眼睛能夠很靈敏地轉動,也能斂一斂眉頭,很莊嚴地注視著。她有大的嘴,嘴唇自然紅艷艷的,很寬、很厚,當著她笑的時候,牙齒整齊地露出來,嘴旁也顯著一對笑渦, 然而她面部整個輪廓很莊重地顯露著誠懇。
教師在學生辨析、交流的基礎上,要做出合理的點撥和引導。在這兩段描寫人物外貌的文本中,第一段出自童話,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了解童話常用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童話的語言表達充滿想象力,在凸顯“奇妙”的同時,將讀者置于虛擬的幻想空間。第二段則屬于典型的肖像描寫,語言精準、傳神,描寫細膩,注重細節描寫,以凸顯人物的形象特點。學生經歷了劇本和童話語言的辨析對比,能深入洞察童話的語言特點,這比教師單方面的傳授和“灌輸”取得的教學效果更好。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這一學習所得,對文本的語言進行加工,以進一步感受童話語言“奇妙”的特質。比如,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題:宮殿外面有一座很大的花園,里邊生長著許多火紅和深藍色的樹木。樹上的果子亮得像( ),花朵開得像( ),枝干和葉子在不停地搖動。地上全是最細的沙子,但藍得像( )。在學生完成填空之后,可以組織學生仔細分析所填的內容,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對比,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童話想象的大膽與新奇;另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童話的“奇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詞語到環境,再深入到語言,教師始終以“奇妙”為抓手,將學生的思維浸潤在童話文本的世界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維度感知童話文本的特點,能幫助學生認識童話的語言特質。
三、梳理情節發展,感受內涵之“奇妙”
很多人誤認為童話是寫給兒童閱讀的。事實上,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閱讀童話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收獲。看似簡單的童話情節,在發展與反轉中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在教學童話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辨析語言表達,還要引導學生洞察故事情節包含的獨特價值,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懂童話。
例如,在教學《海的女兒》這篇童話故事時,教師不能一味“順藤摸瓜”,要為學生提供思維的著力點,以形成“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可以引領學生閱讀這篇童話故事的全文,這篇童話故事情節發展以小人魚的選擇為關鍵,可以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數一數小人魚一共進行了幾次選擇,繼而以“選擇”為著力點,順勢梳理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并從小人魚的選擇中,解構其中所蘊藏的豐富內涵。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基于課文內容,梳理“小人魚分別做了幾次選擇呢?”閱讀課文可以得知,小人魚一共做出了三次選擇:第一次,在是否救王子時選擇了“救王子”;第二次,在是否“喝巫婆的毒藥”時選擇了“喝巫婆的毒藥”;第三次,在“是否將刀刺進王子的心臟”時選擇了“不把刀刺進王子的心臟”。其次,在梳理、羅列、呈現之后,學生立刻就能發現,小人魚的三次選擇都與常人不同,由此產生了困惑與不解:“小人魚為什么要這樣選擇呢?”這就為學生深入童話故事的內核,探尋童話的內涵提供了思維的立足點。
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故事內容入手,探尋小人魚每次選擇之后都失去了什么。由此,學生則會發現,小人魚在經歷了三次選擇之后,失去了健康、家園、生命……而這一切,都是大部分人在乎的,所竭力追求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小人魚的選擇。童話故事情節設置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似“出乎意料”,但細細思考,又在“情理之中”。小人魚做出如此有悖常理的選擇,并不意外,因為課文開頭,作者以伏筆的策略,已經對小人魚做了介紹和交代。以“栽種花朵”為例,其他小公主都把自己的花壇布置得像鯨魚、小人魚,符合海底宮殿的特點,凸顯這些小公主的循規蹈矩。而只有這條小人魚,將花壇布置得像圓圓的太陽,“只種像太陽一樣紅的花”,這里能感受到小人魚對于光明世界、未知世界的向往。對此,教師就可以以選擇為抓手,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的發展,探尋選擇背后的價值意蘊,并借助文本信息,初步明確小人魚的個性特點,緊扣其有悖常理的選擇,體會人物形象的真善美,落實童話的“奇妙”特質。
作為一篇節選類文本,教師的教學不僅要聚焦在教材的內容上,更要著眼于整篇童話故事的構建,可以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之際,拋出深層次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小人魚的三次選擇,讓她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家園、失去了生命,你覺得值嗎?”這一問題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整篇故事的價值層面,不僅能激活學生閱讀全文的興趣,還將解讀的思維觸角伸向了童話內涵的深處,為學生解構童話的“奇妙”境界埋下了伏筆。
四、連接實際生活,感受想象之“奇妙”
統編版教材編選的文本,無論是主題內容還是寫作方法,都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編者在編選這些文本時,有意識地選擇了各種不同的文體樣式,以豐富學生對不同文體的感知,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支撐。童話作為深受學生喜愛的文本樣式,蘊藏著豐富的教學價值。語文教學要從文體視角出發,依循學生在閱讀與學習這一文體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興趣點、障礙點和需求點,確立教學目標、研制教學內容、遴選教學策略,以順應童話文本的內在特質。在教學童話時,教師既不能將其與普通的故事性文本完全等同,也不能將其與虛構性的寓言以及神話這兩種文體放在完全相同的位置,而應將教學的重點落在“想象”這一核心點上,引導學生將童話故事與自身的生活進行聯系、比較,走出童話教學的固有模式,讓學生通過生活理解童話。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元并進的方式編排課文,單元中的所有課文和欄目所承載的教學資源都指向設定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因此,從單元整體的視角來看,單元中的略讀課文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在學生緊扣精讀課文、習得方法、體悟人文內涵之后,再為學生創設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與平臺。基于這一定位,針對《海的女兒》這篇童話開展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感知之后,要將對童話的感知與理解擴展到整個單元,以“鞏固回溯”的方式,引導學生重新閱讀單元中的其他兩篇精讀課文《寶葫蘆的秘密(節選)》和《巨人的花園》。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將這兩篇課文所展現的童話世界推向真實生活,用生活來觀照和浸潤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進行深度的二次閱讀,把握童話的表達特質。這種教學模式既能讓學生解讀童話的視角發生重大的轉變,也能讓學生在溫故知新的過程中獲取全新的認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針對這一板塊的教學,教師以單元整體的架構,將略讀課文設置成統整單元學習的思維支點,讓學生的思維重新回歸到對整個單元的學習中,并以童話的想象為核心要點,輻射到單元的整體學習,能有效強化學生對童話這一文體的認知,契合統編版教科書編者的編排用意,能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童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激活學生想象力、發揮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文本。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以故事內容為支點,引領學生觀照生活,利用精讀課文所形成的原始積淀,緊扣語文要素,從不同維度探究童話“奇妙”的特點,巧妙落實語文要素。
參考文獻:
[1]瞿衛華,王愛華.整體設計分層推進助力發展:《海的女兒》教學實錄及評析[J].小學教學(語文版),2023,(6):42-45.
[2]蔣軍晶,喻文龍,郭文靜.關注童話文體,教出童話味道: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海的女兒》教學賞析[J].江西教育,2022,(3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