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幼兒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方向及改革趨勢。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品質的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不僅能讓幼兒感知科學的魅力,還能提升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將從具體的活動設計出發,充分探討信息技術與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信息技術" "幼兒教育" "幼兒科學探究
在傳統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習慣于按照“提出問題—講解問題—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教學。雖然上述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領幼兒了解、認識科學知識,但受諸多要素的影響,幼兒的活動參與度較低。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教師需要憑借多元化的策略,直觀、形象地呈現活動內容、要求。
一、明晰幼兒特點,優化活動設計
(一)簡化活動要素,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由于年齡尚小,幼兒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如何搭建良好的實驗環境,讓幼兒從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取更多的知識與經驗,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一般來說,幼兒的思維方式非常直接,因此教師需要將探究活動的內容簡單化、直觀化。區別于單一的口述,豐富的視聽資源可以將幼兒快速拉入活動狀態,提高教學的效率。
以探究活動“一分鐘能做什么”為例。在活動伊始,教師首先提問:“一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由于大班的幼兒缺乏時間觀念,他們對這個問題沒有什么概念。基于這一情況,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一段經過剪輯的、總時長為一分鐘的短視頻合集。幼兒由此得出觀點:“一分鐘能刷3個短視頻。”針對幼兒的結論,教師及時列舉其他一分鐘內可能完成的事項。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從“拍手100次”“原地蹦跳20次”“翻書200頁”等事件中任選其中一項,開始科學探究活動。最終,幼兒對一分鐘的長短有了正確的感知。
幼兒的理解能力不強,因此,如何引導幼兒科學、合理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視聽資源,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培養幼兒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篩選合適資源,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
幼兒在生活中習慣于模仿成人的行為、語言,并進行相應的思考,因此適當的科學活動能夠讓幼兒初步感知科學技術的魅力,提升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想使得幼兒形成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教師要堅持言傳身教,依托豐富的教學資源,將豐富的科學內容融入探究活動。
以科學探究活動“我是大力士”為例。在活動伊始,教師邀請幼兒分享自己見過的橋。幼兒紛紛回答:“我見過跨海大橋”“我見過小木橋”“我見過趙州橋……”結合上述答案,教師繼續追問:“制造這些橋的材料是什么?”對此,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討論。經過一系列的觀點交換,幼兒普遍認為,石頭、木頭、鋼筋混凝土都可以用來搭橋。為了讓幼兒體驗橋墩的建造方法,教師給幼兒發放了相同材質的卡紙,并鼓勵幼兒用卡紙搭建“橋墩”。在此過程中,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幼兒將卡紙圍成兩個圓柱,并將它們放倒;有的幼兒將卡紙圍成兩個三棱柱,并將它們放倒。基于形形色色的設計,教師設計了一個“誰是大力士”的比賽。根據比賽內容,幼兒將一張同樣的卡紙,“鋪設”在自己提前搭建好的“橋墩”上,并開始在這張卡紙上壘起長方體積木。由于“橋墩”的設計方式不同,有的“橋墩”很快塌了,有的“橋墩”卻承受了好幾塊積木的重量。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后續的講解中,詳細科普了橋梁的組成部分以及搭建原理。
科學活動旨在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教師要重視科學活動的最終成果,并利用提前準備好的教學資料,引導幼兒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優化概念展示,活化科學探究活動
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還給科學探究活動帶來了新的形式。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利用動態化的方式詳細、直觀地為幼兒科普具體的科學知識。
以科學探究活動“我來做動漫”為例。在活動伊始,教師提問:“一部動畫片包含哪些要素?”有的幼兒表示,動畫片要有人物、配音,還要有音樂。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引入本次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做一組生動、有趣的動畫。考慮到操作的難度,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幼兒一步一步地講解動畫的制作過程。接下來,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進行動畫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積極了解各小組的操作進度,并提供技術方面的幫助。在后續的成果展示階段,教師將自己視為觀眾,一邊觀看幼兒的探究成果,一邊了解每一組動畫的創作背景。在活動的最后,教師向幼兒展示了動畫的制作流程,以及我國動畫產業的發展。
將信息技術引入具體的科學探究活動,能夠讓幼兒深入體會信息技術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在實踐中感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在日常的科學探究活動設計中,教師要重視科學知識的動態化、直觀化展示,同時也要重視幼兒的實踐與體驗。
二、 明晰技術特點,推動活動落地
(一) 依托信息技術,加強信息收集
好奇心旺盛是幼兒的天性,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在以往的活動設計中,教師習慣于以自己為主體來擬定活動目標和內容。然而,在新時期的幼兒教育中,幼兒不僅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參與者,還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為了貼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及興趣,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要求家長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記錄幼兒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并以此為依據,擬定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
以科學探究活動“輪胎上的花紋”為例。在科學問題的匯總中,有的幼兒提出如下的問題:“為什么汽車輪胎要有花紋?輪胎上的花紋有哪些作用?”基于這些問題,教師擬定了一個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伊始,教師讓幼兒抬起自己的腳,并提問:“大家的鞋底有什么?”這時,有的幼兒表示自己的鞋底有許多花紋,有的幼兒詳細描述了花紋的模樣。針對上述發現,教師展開初步介紹:“鞋底的花紋可以起到增加摩擦力的作用。”幼兒接著提問:“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越大越好嗎?”結合幼兒的問題,教師帶領他們展開實驗。本次的實驗材料為一顆熟雞蛋,以及一包細鹽,教師問幼兒:“怎樣才能讓雞蛋‘站’在桌子上?”幼兒討論了一番,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接著,教師在桌子上鋪了一層厚厚的細鹽,并調整雞蛋的擺放角度。此時,幼兒發現,雞蛋竟然在鹽上“站”起來了。根據科學現象,教師從摩擦力的角度展開分析:“粗糙的細鹽既增加了雞蛋底部的摩擦力,又增大了雞蛋和桌面的接觸面積,從而使雞蛋得以‘站立’。”
(二) 優化活動導入,營造探索氛圍
從具體的活動中,教師不難發現,幼兒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實踐能力和學習需求,設計有針對性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師可以邀請幼兒共同尋找與主題相關的資料,進行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從而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幼兒在自由且寬松的氛圍中得出科學結論。
以科學探究活動“摩擦起電”為例。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求幼兒在家利用塑料尺子、塑料袋、氣球、碎紙屑,完成“摩擦起電”的實驗,并提問:“如果我們用塑料尺子直接觸碰碎紙屑,會發生什么現象?如果我們將塑料袋、氣球先在頭發上摩擦幾次,再去觸碰碎紙屑,會發生什么現象?”在此過程中,幼兒一邊實驗,一邊拍視頻記錄下自己的實驗過程。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比較典型的視頻,作為活動導入素材。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結合自己在家中的實驗結果,以及視頻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將塑料尺子和頭發摩擦幾次之后,就會讓碎紙屑吸附在塑料尺子上?”基于幼兒的上述疑問,教師利用互聯網視頻,講解了“摩擦起電”這一科學現象。
(三) 拓展活動內容,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合作能力逐漸成為每個人都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在帶領幼兒了解生活中的聲音時,教師可以提前錄下班級中所有幼兒的聲音,并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多段錄音,觀察幼兒是否能分得清這些聲音是誰發出的。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將信息技術與科學探究活動進行結合,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提升科學素養,還能夠引導幼兒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
再以科學探究活動“可愛的小蝸牛”為例,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發布觀察蝸牛的任務。接下來,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了解蝸牛的身體結構和移動方式。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缺乏合作意識。這時,教師要及時予以引導,并鼓勵幼兒有序地分工合作。當觀察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觀察成果。科學探究活動能夠讓幼兒展開有目的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幼兒可能會產生諸多矛盾,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大多數幼兒能夠意識到合作、交流、分享的意義。
三、 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加強專業素養
(一)正確看待信息技術,合理把控活動節奏
現代信息技術雖然能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探索氛圍,但它并不是萬能的,如果教師過于依賴信息技術,就會使活動節奏變得拖沓。在日常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科學利用信息技術,鼓勵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對幼兒予以及時的鼓勵。
以科學探究活動“水果里的秘密”為例。為了讓幼兒了解、認識、區分水果的種類,觀察水果的內部結構,教師首先要求幼兒對橘子、蘋果、鴨梨、橙子進行觀察。有的幼兒表示,橙子是橙色的,氣味很香,摸起來比較軟。有的幼兒表示,蘋果是紅色的,味道酸酸甜甜,摸起來很硬。接下來,筆者帶領幼兒剝開或切開水果,并進行仔細觀察,讓幼兒了解不同水果的內部結構,并為學生講解不同水果的種植環境。
信息技術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融合,有利于幼兒對生活常識做出科學的解釋。如果科學探究活動的難度較大且較為抽象,那么教師就需要及時引入動態化的視頻來幫助幼兒理解科學知識。一般來說,如果幼兒能夠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科學知識,他們就能對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
(二)提升專業素養,加強技術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科學活動的融合逐漸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動態化的視頻、有趣的圖片往往能快速營造出一個自由且寬松的氛圍。為了最大限度地活躍教學氣氛,教師要不斷學習最新的信息技術,掌握視頻編輯、動畫制作、幻燈片制作等技能。
以科學探究活動“小動物如何過冬”為例。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了解動物的諸多過冬方式。在活動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各種動物的圖片,并提問:“在這些動物中,哪些是需要冬眠的?哪些是不需要冬眠的?”接下來,幼兒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基于幼兒的回答,教師可以宣布正確的答案,并給學生播放有關動物習性的紀錄片,向幼兒科普動物的過冬方式。
總之,隨著幼兒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幼兒作為學習主體地位的重要性。為了讓幼兒更加高效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日常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既要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實用性,又要凸顯幼兒的學習主體地位,合理把控科學探究活動的節奏,引領幼兒經歷有意義的科學探究過程,不斷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炳文.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策略 [J].當代家庭教育,2022,(6):74-76.
[2]郭秀芬.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策略 [J].中小學電教,2022,(12):57-59.
[3]黃苑.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幼兒自主科學探究活動 [J].幼兒100(教師版),2022,(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