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幼兒教育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和鋪墊。但是當前的幼兒園集體活動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以至于幼兒在步入小學后呈現出不適應的狀態,甚至對小學階段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究其原因是幼兒園教師沒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影響了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本文就良好習慣養成的策略進行了探討,旨在助推幼小之間的科學銜接,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輕松。
關鍵詞:習慣養成" "幼小銜接" "家園共育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的過渡過程,也是兒童在成長歷程中面臨的重大轉折點。對于即將進入小學的兒童來說,他們只有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各方面做好準備,才能夠更加輕松、自如地應對小學階段的學習活動,真正實現智力的發育和能力的成長。但是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許多教師將教育的重點放在游戲課程的設計和區角活動的安排上,很少留心幼小銜接工作。同時,還有些教師過度信任兒童,將過渡環節完全交給幼兒,期望幼兒依靠自身的力量,平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顯然,這些做法都推動了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各自為政”,使幼兒在進入小學后,依舊難以做好時間規劃,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等。對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彰顯兒童的本位性,有意識地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與家長建立密切合作,依靠家園合作共育的方式,為幼小銜接提供助力。
一、彰顯幼兒本位,養成學習習慣
(一)引入自學資源,促使幼兒自主學習
與幼兒教育不同,兒童在進入小學后,更需要依靠自身的學習能力,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與理解。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在進入小學后不至于成為“無頭蒼蠅”,漫無目的地進行未知內容的探索。但是,考慮到幼兒階段兒童學習能力的局限,當教師直接為幼兒提出自主學習的要求后,很多幼兒也會生發消極、抵觸、畏難的情緒,阻礙了幼兒的自學之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微課的開發,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制作微課視頻,并鼓勵幼兒對微課進行自主觀看、思考,促使幼兒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進入活動,為后續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帶領幼兒學習“莫比烏斯環”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在互聯網中查找與“莫比烏斯環”有關的視頻、圖文等,并將檢索到的內容進行整理,形成電子素材,為后續微課的制作奠定基礎。之后,教師可以基于幼兒的學習經驗、學習特點,進行微課的制作,并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對微課中知識出現的順序進行排列,對微課的整體時長進行調整,避免微課時間過長而分散兒童的注意力。在制作好微課后,教師可以請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對微課進行瀏覽,逐步形成對“莫比烏斯環”的初步理解,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正式開展活動時,教師可以與幼兒調轉身份,請幼兒分享自己對“莫比烏斯環”的認識,讓幼兒在互動中進一步了解“莫比烏斯環”的特點。隨后,再讓幼兒自主進行,“莫比烏斯環”的制作,從而在操作中逐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使幼兒養成自學的習慣。
(二)鼓勵幼兒自主觀察,探尋自學方法
綜觀當前的幼兒教育能夠發現,盡管許多教師已經認可幼兒的“小主人”身份,但是在活動中依舊采取“師講幼聽”的方式,單向地為幼兒“灌輸”知識,期望幼兒能夠跟上教師的步伐,強化對知識的記憶。顯然,這樣的做法依舊將幼兒置于“觀眾”的位置,使幼兒始終游離在活動之外,在面對自主學習活動時,幼兒仍舊缺乏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導教師在活動中引入生活資源,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實物,鼓勵幼兒自主觀察,促使幼兒逐步探尋自主學習的方法,從而用自己的雙手“揭開知識的神秘面紗”。
例如,在“有趣的油和水”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用油、水等材料,引導幼兒完成乳化現象的觀察。首先,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呈現一杯飲用水和一杯食用油,并提出問題:“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看一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引導幼兒對教師手中的物品進行猜測。其次,在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指出教師手中的液體分別是水和食用油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水和食用油的特點進行觀察,并鼓勵幼兒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隨后,教師提出:“如果將水與食用油進行混合,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從而啟發幼兒的思考。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水與食用油進行混合,并對混合后的現象進行觀察。當發現水與食用油不相融后,教師可以設計探究問題:“在生活中,當我們的手上沾滿油后,我們會使用洗潔精、洗衣粉等清潔劑進行清洗,如果我們將洗潔精加入混合的油水中,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引導幼兒再次進行操作,以直面乳化現象,提高幼兒自主觀察的能力。生活中充滿了教育元素,在幼小銜接中,教師有意識地呈現生活元素,能幫助幼兒探尋自主學習的方法,強化幼兒的觀察能力。
二、巧妙設計活動,強化思維習慣
(一)以問啟思,鍛煉幼兒思維能力
問題在兒童的學習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過去的幼兒教育中,許多教師都會用問題搭建與幼兒的互動渠道,以便通過幼兒的回答,判斷幼兒對知識的識記效果。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發揮問題的優勢,巧妙地利用問題,啟發幼兒的思考,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促使幼兒懂得沿著問題的提出方向,探尋問題的答案。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到幼兒的思維能力與認知水平,避免問題的難度過高或過低,讓幼兒對學習內容形成抵觸情緒。
例如,在《蚯蚓的日記》這本繪本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為幼兒出示蚯蚓的成績單,并提出“猜猜看,這是誰的成績單呢?”的問題,引導幼兒對成績單進行合理的預測。在幼兒猜對后,教師可以出示“蚯蚓”的字樣,并向幼兒介紹:“世界上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就拿小小的蚯蚓來說,它沒有手,沒有腳,你能想象它是如何生活的嗎?”促使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情況,簡單地猜測蚯蚓的生活。在幼兒進行描述時,教師可以為幼兒呈現繪本的封面,并設計“透過封面,你能看到什么呢?”“是誰將這么好看的繪本翻譯給我們的呢?”等問題,請幼兒對繪本上的主要信息進行觀察、篩選。之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打開繪本,并結合繪本的故事情節,解答“蚯蚓不喜歡的三件事分別是什么?”“蚯蚓喜歡的事情是什么?”等問題,使幼兒逐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教師圍繞繪本為幼兒設計多樣化的問題,能啟發幼兒的思考,讓幼兒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
(二)合作交流,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幼兒教育的支撐理論,指出了幼兒之間的差異性,認為幼兒受到成長背景、學習經歷的影響,會朝著不同的方向成長,展現出強烈的個人色彩。因此,在為幼兒提出問題后,不同的幼兒會形成差異性的想法。如果教師仍舊讓幼兒“單槍匹馬”地進行知識的探索,會讓幼兒的思維受到局限,導致幼兒難以從整體、全面的角度出發,完成知識的建構。對此,在幼小銜接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搭建合作交流的小組,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以便幼兒在進入小學后也能夠處理好人際關系,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
例如,在“美麗的服裝”的美工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請幼兒自主準備各種顏色的塑料袋、透明膠、剪刀等材料,為后續進行服裝的制作準備充足的材料。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幼兒呈現富有激情的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注意。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引出活動主題:“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的幼兒園也要舉辦時裝表演大賽,你們想不想參加比賽,展現自己制作的服裝呢?你打算如何進行服裝的設計與制作呢?”鼓勵幼兒解放思維,提出自己的創新想法。根據幼兒的回答以及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可以采取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小組的劃分,保證各組內既有創新能力較強的幼兒,也有動手實踐能力較強的幼兒。在分好組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組內進行交流,分享創新設計服裝的理念與思路。在確定了本組的設計思路后,幼兒再進行合理的分工,從而在相互協作中完成服裝的制作。
三、重視家長力量,實現家園共育
(一)開展專題家長會,轉變家長觀念
家長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家庭也是孕育兒童的搖籃。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家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響了幼小銜接的教育效果。試想,當教師費盡心力地搭建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橋梁,而家長只關注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勢必會破壞幼小之間的銜接,加重兒童在小學階段的不適感。對此,為了讓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過程變得更加順暢,教師有必要開展專題家長會,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幼小銜接問題,以便家長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共同助力幼兒的發展。
例如,幼兒園可以開展“關注習慣養成,加速幼小銜接”的專題家長會,有意識地轉變家長的想法。在家長會上,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家長展示相關教育問題的新聞,使家長意識到在幼兒園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可以將幼兒教育指南等相關文件呈現給家長,與家長一起進行解讀,促使家長進一步認識幼小銜接工作的必要性。緊接著,教師可以從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多個角度出發,為家長滲透教育的技巧,幫助家長積累教育經驗,以便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針對現階段幼兒園的集體活動提出建議,從而在通力合作中讓幼小銜接工作順利落地。
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有效方式,教師立足幼小銜接問題開展專題家長會,與家長進行深度交流,能迅速轉變家長的教育思想,讓家長真正成為教師的有力幫手,共同關注幼小銜接的問題,使過渡的過程變得更加順暢。
(二)引入即時通信技術,加強家園溝通
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頻次相對較低,以至于教師難以及時掌握幼兒的發展動態。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即時通信技術,它能夠輕松地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讓家長與教師實現實時溝通。在構建家園共育模式時,教師有必要借助即時通信技術,搭建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將幼兒在幼兒園內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并傾聽家長的建議。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家長及時向教師反饋幼兒的居家表現,以便共同協商教育方案,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為幼兒之后進入小學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工作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家長的高效配合。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將幼小銜接工作放在關鍵位置,主動做好學習活動的優化設計以及學習資源的有效開發,并與家長建立聯系,完善家園共育模式。這樣,幼兒在教師、家長的雙重引導下,能夠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進入小學后也能更加坦然地應對陌生環境,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游刃有余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過渡,真正迎接精彩人生。
參考文獻:
[1]葛康偉.走好學習生涯的第一步: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亞太教育,2022,(21):35-38.
[2]王海平.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能力培養探討[J].成才之路,2022,(30):101-104.
[3]劉愛菊,張春梅.三方協同,科學銜接: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案例[J].家教世界,2023,(9):42-43.
[4]李敏.學段轉換論視野下“幼小銜接”的科學內涵與工作對策[J].當代教師教育,2022,15(4):85-88.
[5]在“新課程”視角下做好全面科學的幼小銜接準備[J].上海托幼,2023,(Z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