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元素是教師落實“新課標”的“法寶”,也是音樂的起源與歸宿。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主動用生活浸潤音樂課堂,連接音樂與現實生活,搭建生活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完成音樂的欣賞和創編。本文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就教師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 "生活化教學" "小學音樂
生活是維持音樂生命力的重要元素,音樂又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新課標”中著重解釋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藍圖。在“新課標”的理念下開展音樂課程教學,教師應當從傳統的教育思想中掙脫出來,積極引入生活元素,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高效學習音樂知識,讓音樂課堂變得更有活力、更加精彩。
一、連接音樂與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支撐學生持續參與學習活動的精神動力。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搭建現實生活與音樂學習之間的橋梁,促使學生立足生活視角學習音樂知識,從而點燃學生對音樂的熱情。
(一)利用生活元素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環節是學生認識新知識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中,很多教師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導入,無形之中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壓力,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畏懼心理。在設計課堂導入環節時,教師應以音樂課程內容為基礎,引入相關生活元素,讓學生基于相對熟悉的事物,走入音樂殿堂,開啟學習之旅。
例如,在教學《五月五賽龍會》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優化導入形式,讓學生更加親近課堂。首先,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五月五是什么日子呀?在這一天都有哪些習俗呀?”利用問題,喚醒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其次,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你對端午節的印象是怎樣的呢?端午節的氣氛是怎樣的?”請學生積極描述自己印象中的端午節,主動在腦海中構建端午節的情景。最后,教師可以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一首樂曲,感受端午節賽龍舟的熱鬧氛圍吧!”讓學生積極跟隨教師的步伐,進入課堂學習,建構音樂知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深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音樂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難以基于現有的知識經驗,觸及音樂作品的本質和核心。基于生活元素的教學,能夠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五月的夜晚》時,教師可以以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整首樂曲呈現了夜晚的寧靜氣氛,表達了對春天的贊美,但是教師單純指導學生對樂曲進行賞析,難以讓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意境。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與夏日的吵鬧、秋日的蕭瑟相比,春日的夜晚呈現出怎樣的場景呢?”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獲得真切的體驗,從而體會歌曲表達的對春日的夜晚的贊美之情。
二、捕捉生活素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學素材是支撐教育活動順利實施的有效材料。豐富的生活素材能充實課堂教學,帶給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生活元素,打造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提升教學實效。
(一)引入民間音樂,促進學生對文化的感知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底蘊,民間音樂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引導學生對民間音樂進行賞析,不僅能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在生活視角下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引入民間音樂,填充課堂教學的空白之處,豐富教學內容。
例如,《我的家在日喀則》這首樂曲是藏族舞曲的典型代表,充滿了濃郁的西藏風情,抒發了藏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的聲調、節奏以及表達的情感等進行欣賞,并基于音樂作品,為學生介紹藏族音樂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民間音樂的底蘊和魅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解讀隱含在音樂作品后的藏族文化,讓學生深刻體會音樂的內涵。將民間音樂引入課堂,能夠實現民間文化元素與現代音樂課程的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對文化的感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強化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創編
創新是發展、進步的源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能夠發現,許多學生缺乏靈感,導致音樂創編之路舉步維艱。而現實生活往往能帶給學生源源不斷的靈感,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靈感,鼓勵學生開展音樂創編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四季歌》這首樂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讓學生順利完成創編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積聚靈感。在引導學生欣賞歌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四季的感受,為歌曲重新填詞。當學生完成歌詞的創編后,教師可以搭建表演平臺,請學生進行演唱,并說出創編的靈感來源,以便學生在相互欣賞中積攢更多的創作經驗,讓學生的音樂學習變得更加豐滿。
三、立足生活視角,做好音樂欣賞教學
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音樂欣賞活動,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好,感悟音樂世界的奇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生活視角,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幫助學生感悟音樂之美。
(一)走出教室,打開欣賞空間
傳統的教育模式通常將學生的學習場所局限在室內,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教學和現代教育資源接觸現實社會,這導致學生猶如關進籠子里的小鳥,難以感知真實的世界。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教師有必要增加學生的學習場所,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有效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感知和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例如,在《校園的早晨》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開放學生的音樂欣賞空間,讓學生走向室外,在校園內走一走、看一看,并記錄自己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歌曲內容與自己欣賞的校園風光進行對比,開啟學生的音樂欣賞之旅。這樣,學生可以基于已有的生活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深度的音樂欣賞。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生活場景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出于時間、空間、安全等多種因素的考慮,教師無法帶領學生接觸所有的生活場所。對此,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多媒體技術,打破時空的限制,帶領學生通過屏幕走入多樣的生活場景,在親身體驗中欣賞音樂作品。例如,在教學《新疆之春》時,教師無法直接將學生帶到新疆,讓學生感受新疆美麗的春日景色。對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新疆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虛擬的場景,深刻感悟音樂作品的意境。這樣,學生便可以跨越時空界限,走入遠在千里之外的美景之中,產生更為真實的情感體驗,真正提升音樂欣賞的質量。
總之,生活元素是音樂課程的重要教育資源。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尋找現實生活的落腳點,積極創設生活化情境,帶給學生熟悉、親近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提升學習實效。
參考文獻:
蔣佳琦.小學音樂課堂如何展開生活化教學[J].小學生(中旬刊),2022,(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