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觀當下古詩詞教學,教師存在兩大教學取向:過度注重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忽視了對學生內在思維的訓練;過度重視膚淺化的理解,忽視了對文學作品內在的賞析。為了更好地彌補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差異,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拓展、補充與古詩詞相關的知識資料,消除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本文提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切換認知角度,鏈接詩人生平;拓寬認知維度,補充創作背景;夯實探究“厚度”,拓展類群文本;豐富解讀視角,開展多維評論。
關鍵詞:藝術拓展" "古典詩詞" "生平資料" "創作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將文化自信列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統編版教材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編選了大量的古詩詞,是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資源。古詩詞具有“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特點,在寥寥數語之間就營造出濃郁而可感的氛圍。當學生與古詩詞產生情感的共鳴時,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文化自信”,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對小學生而言,閱讀、品味、欣賞古詩詞最大的障礙主要有兩點:一是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簡潔,在理解大意上,學生往往捉襟見肘;二是古詩詞所描繪的內容,與當下生活相去甚遠,導致學生缺少相應的認知。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對這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一、切換認知角度,鏈接詩人生平
針對古詩詞的教學,教師要倡導“知人論世”,不僅要關注其文,也要關注其人。事實上,每一首經典的古詩詞,都與詩人的人生經歷、即時的心境有緊密的內在聯系。詩人的內在情感與人生志向、信仰,都蘊含在作品之中。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脫離了對這些重要信息的把握,學生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原始的層面,至于如何深入解讀古詩、落實文化自信,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找準學生認知的缺失之處,拓展補充相應的知識信息,搭建學生邁向深度學習的橋梁。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石灰吟》為例,作為一首典型的詠物詩,借物詠懷是其最大的特色。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對學生強行“灌輸”,要幫助學生找準詩人與詩歌所描繪事物之間的關聯。由于古詩詞篇幅的限制,詩人的表達都不會過于直白,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拓展相關資料,鏈接詩人生平,為學生的探究提供渠道。
在《石灰吟》這首詩中,詩人于謙以“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要留清白”等詞語,生動地描繪了石灰的制作過程。作為一首典型的詠物詩,借物抒懷是其創作的手法。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詩人于謙借助制作石灰的過程表達了自身剛正不阿、寧折不屈的人生態度。而詩歌的表層都是描寫制作石灰的過程,怎樣才能讓學生認識到詩人的借物抒懷呢?對此,筆者鏈接具體的知識,幫助學生消除認知上的差異,為學生拓展以下的資料:明代土木堡一戰之后,皇帝被匈奴掠走,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作為兵部尚書的于謙肩負重任,嘔心瀝血、勵精圖治,重立新君,但最終慘遭奸臣陷害。在臨刑之際,于謙仍然不肯屈服,表現出了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借助這些資料,筆者組織學生再次閱讀古詩,并以全新的視角進行解讀,讓學生從“千錘萬鑿”一詞想象于謙被奸人殘忍迫害的場景;從“烈火焚燒”一詞想象于謙經歷的殘酷折磨;從“粉骨碎身”一詞與“要留清白”中,想到石灰寧可身體粉碎,也要將“清白留在人間”的堅貞與高潔,從中體會于謙堅持真理、堅守信仰、不畏權貴的精神品質。
如何從一首描寫石灰生產過程的詩篇中,窺探到詩人的人生志向呢?在這一教例中,筆者基于學生的認知鏈接知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綜觀整個教學流程,筆者拓展的資料,一方面成了學生理解詩歌的有效注解;另一方面則為學生理解古詩詞提供了多樣化的視角。
二、拓寬認知維度,補充創作背景
雖然古詩詞篇幅短小、文字較少,但是要想洞察其內在的意蘊,卻有較大的難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無法進入詩人生活的那個時代,導致學生的認知與理解比較膚淺。因此,教師要及時拓展與古詩詞相關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內涵與境界,將學生的認知朝著詩歌的最深處“漫溯”。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這首七言律詩借助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將詩人杜甫聽到失地收復后的欣喜若狂表現得淋漓盡致。若從字面意思進行理解,學生只能看到人物表面的狀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用生活經驗品味詩歌所描繪的內容。從這首詩創作的背景來看,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了解“其所以然”,任何解讀都是一種虛談,學生就會始終停留在詩人“喜欲狂”的言行表層,無法洞察詩人如此興奮的真正原因,會對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悟詩人內在的情感造成較大的影響,甚至對詩歌中“劍外”“薊北”“河南”“河北”等地域都不了解。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兩個方面的知識:一是鏈接唐代“安史之亂”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唐代曾經有過的繁華與昌盛,了解“安史之亂”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影響;二是鏈接杜甫的生平資料,尤其聚焦“安史之亂”之后,杜甫顛沛流離的生活遭遇。借助這兩個鏈接的資料,教師可以展開以下教學:一是借助“安史之亂”的資料,組織學生展開對比,以唐朝盛極一時的繁華,了解“安史之亂”造成的巨大危害,并站在詩人杜甫的角度,感受其內心的痛苦,為解讀杜甫在整首詩中近乎瘋狂的表現奠定基礎;二是借助杜甫的生平資料,讓學生知道杜甫一直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襯托其聽到收復失地后的內心狂喜。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走進詩歌的內核,與詩人形成更加深入的對話。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鏈接詩歌創作背景的知識,一方面要把握適當的時機,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既避免了“事后諸葛亮”,也避免了直接用資料替代學生的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三、夯實探究“厚度”,拓展類群文本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每一篇都與其他的文本(或在內容上、或在主題上、或在寫作方法上)存在著諸多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了文本類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散學生的思維,借助相關的文本類群,利用它們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互文閱讀中形成對比參照,進而增加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厚度”。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古典詩詞時,編者就對這一方面進行了嘗試,將具有相同主題的三首古詩詞編排在一起。因此,教師可以依循編者的編排方式,進一步拓展教學方法,加強對資源的統整和聚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為例,編者在《古詩三首》中編選了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顯然,這三首古詩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是學生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理解三首古詩的大意(詩人們分別描寫了清明節、春節和重陽節以及相關的習俗),還要借助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感受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次,可以拓展補充與我國其他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詞,如杜牧的《秋夕》、張耒的《和端午》、韓翃的《寒食》等。最后,通過對資料的拓展,從編者在課后所設置的思考題入手:三首古詩分別描寫了哪些節日?寫出了什么樣的節日情景?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對學生解讀和學習這一類古詩提供方法的遷移。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拓展補充其他的作品,可以從作品的主題出發,形成由一篇帶一類的教學;可以從詩人的角度出發,拓展同一詩人的一組作品,或者借助詩人一生的變化,梳理其作品風格的轉變;可以從詩人表達的方法出發,構建一組詠物詩、送別詩或者借景抒情的類群詩篇,借助不同詩篇之間的關聯,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四、豐富解讀視角,開展多維評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生命個體對文本的閱讀,是借助自身的原始經驗和思維能力,獲得屬于自己獨特認知的思維過程。所以,不同的生命個體,對于相同文本的解讀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
古詩詞歷經千年的流傳,經歷了不同時代,遭遇了不同社會思潮的沖擊,積累了大量的解讀成果。這些資源對當下學生學習古詩詞,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不同時代對文本的解讀補充進課堂之中,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理解古詩詞,進行深入的剖析,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品鑒能力。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首詩所在單元設置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對這樣一首流傳千古的經典五言律詩,在教學中,該如何凸顯這首詩所蘊含的教學價值呢?首先,筆者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注釋,整體了解詩歌的大意。其次,引領學生展開探究與思考,在前人解讀這首詩所形成的評論中,為學生明確品讀的方向,尋找探究的路徑,強化學生對詩歌的解讀和體悟。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對王維的詩有這樣的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最后,筆者把這句評價出示在屏幕上,組織學生進行探討和交流,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蘇東坡評價的準確性,認為王維的詩不僅語言簡潔優美,還描寫出如畫一般的美景,并從優美的畫面中生發出悠遠的意境。可以說,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整體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將原本機械的文字符號轉化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優美畫面,與作者進行了深入的對話,進而感受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筆者沒有將學生的思維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充分拓展資源,幫助學生打開了進行文本解讀的切入口,經歷了從理解詩意到想象畫面、體悟詩情的過程。
總之,雖然古詩詞篇幅短小,蘊藏的信息并不豐富,但是更多的資源、內涵和主題,隱藏于詩歌之外。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在詩歌的幾十個字中“摸爬滾打”,則無法真正洞察詩人飽滿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借助知識鏈接、信息補充的方式,為學生拓展更為豐富的解構資料,為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陸早才.小學語文古詩詞選文特點與教學建議[J].語文教學通訊,2023,(33):12-14.
[2]顧蕓.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35):79-81.
[3]吳羨慧.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策略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3,(31):120-122.
[4]陳愛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重構[J].新教師,2023,(10):33-35.
[5]馬冬曉.彰顯學段特征,教出古典詩詞的精準定位[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1,(10):81-82.
[6]褚娜,何善亮.何以“詩美”塑“人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2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