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莊市橋西實驗小學 魏建龍
“費盡心思讓孩子上了幼兒園,然而剛上兩年,就紛紛退園。”近日,幼兒“退園”頻發,大班成“空班”這條新聞一度引發熱議。由于家長比較關注幼小銜接,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大班時,就將孩子從“什么也不教”的公立園轉到了“提前學習一年級學科知識”的私立園。
“提前學”的焦慮情緒蔓延,在于一部分一年級新生在入學幾個月內跟不上教學節奏,較難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口口相傳之下,一些家長只能選擇提前“布局”,以免開學后“雞飛狗跳”。家長重視教育之心無可厚非,部分新生出現學習“不趕趟”的問題也有其現實因素。
一是師資力量和職責要求不同。
幼兒園大班幼兒通常不超過35 名,一般配有2 名教師和1 名保育員,基本能照顧到每一個幼兒。而小學階段每班最多45 名學生,只有1 名班主任負責管理班級具體事務,其余科任教師僅負責教學工作,不能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求照顧得面面俱到。因此,師生關系的親密度有所變化,一年級新生在新環境中可能會有壓抑感和生疏感。
二是個體的自我管理要求不同。
在幼兒由半獨立狀態向完全獨立狀態發展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需提供如穿脫衣服、如廁等生活細節上的幫助。進入小學階段后,兒童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加之教師無法時時兼顧每個孩子的細微需求,因此,小學生在校時要具備完全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如獨立完成穿衣、按時如廁、接水等任務。當然,必要時學生也可向教師尋求幫助。
三是評價方式和教學內容的轉變。
在幼兒園階段,教室內環境布置生動活潑、色彩豐富,極具吸引力,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等特點,游戲性強,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在小學階段,雖然目前一二年級不留紙面作業,但高考選拔機制催生的學習生態仍以競爭為主。評價方式的轉變導致幼小銜接之后的競爭力度陡然升級。再者,小學是義務教育階段,具有強制性和普及性,強調系統化的文化知識教育以及讀寫、背誦、算術、邏輯思維等基本技能的訓練。評價方式和教學內容的轉變給部分家長造成心理壓力,擔心孩子一入學就落后。
四是部分小學缺少人性化的入學過渡期。
大多數小學一般會在一年級開學的第一個月設置過渡期,引導新生熟悉課堂聽課、課下活動的各類制度規范,便于新生迅速進入狀態。但在教學上,一些學校盲目追求教學進度,部分教師對基本知識一帶而過,未能做到零起點教學,使得有些在幼兒園沒學過學科知識的新生跟不上進度。這也是家長存在幼小銜接焦慮的關鍵所在。
從幼兒園到小學,求學環境和要求截然不同,這些現實因素使得兒童需匹配相應的素質和能力來盡快適應這一轉變。大部分適齡兒童在小學一年級開學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后,能較好地順應新學期的新變化。但兒童的成長進度并不同頻,有快有慢,部分兒童的磨合期或許會延長,從而影響學習成效。
在上述現實因素和從眾心理影響之下,家長們一窩蜂地選擇了“退園”提前學習。這種做法,一方面有違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沒有充分認識到兒童適應力強以及成長進度有快有慢這一現狀,另一方面也與國家所倡導的減輕少年兒童學習負擔的理念背道而馳。教育應順勢而為,在恰當的年齡段投遞貼切的內容。大班幼兒“退園”熱度不減也暴露了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未能科學銜接的問題。單純勸說家長放平心態,任憑孩子自然生長,無異于不解他人之急的隔靴搔癢。
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面對難題,需正視之,解決之。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白,幼小銜接注重的不僅是傳輸知識,更是培養綜合能力。
第一,清楚角色即將轉變,做好心理準備。
家長和孩子可以與親友家中已上過一年級的孩子多交流,了解入學事項和需注意的問題。同齡人之間的溝通會較為順暢,接受信息會主動、自然?;蛲ㄟ^閱讀幼小銜接相關刊物,和孩子一起了解即將到來的變化,從而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第二,培養時間觀念和規則意識。
家長可充分利用開學前的暑假幫助孩子認識時間,感知時間長短,遵守規定的時間,以及教會孩子學習自主安排時間。家長可以模擬小學課堂一天的安排,培養孩子的作息習慣,讓孩子明白上學不能遲到、早退、隨意請假等規定,幫助孩子熟悉小學的生活節奏。
第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
家長應在孩子3—6 歲時期培養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正確的握筆和書寫姿勢,會使用學習用具,注意聽其他人講話,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梢杂萌蝿涨鍐蔚姆绞脚囵B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穿脫衣服、系鞋帶、按時如廁、接水喝水、寫自己的姓名,以及會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能夠清晰表達個人訴求等。
第四,抓住用好黃金期,更快更好地適應新學期。
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個月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的黃金過渡期。在這個月,教師會對學生的課堂常規以及學習規范進行專項訓練。家長要積極配合教師的要求,做好家?;ネ?,及時調整并解決孩子存在的細節性問題,做一名合格的“伴學”家長,輔導學習時多點耐心,少點暴躁。
作為立德樹人主陣地,學校應當急家長之所急,解家長之所難,在制度建設上有更為人性化的考量。例如,延長新生入學過渡期,制訂每個月的具體成長目標;淡化教學進度,以新生適應、跟上教學節奏為要;堅持零基礎教學,講清、強化、鞏固基本知識點,為新生筑牢學習地基;鼓勵教師采取差異化教學,等一等接受慢、適應慢的學生。
幼小銜接,是對孩子前六年成長積淀的一次檢驗,也是對家長在開學前幾個月是否為孩子做好入學準備的考驗。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教育的事急不得,與其一股腦兒將育兒重任托付給園所和機構,“喂養”知識,家長不如多思考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從容動手補之,育全人比學知識點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