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自編的“中學生虛擬社區感量表”和“網絡利他行為量表”對336名中學生施測,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旨在通過實證研究,對中學生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做評估,分析中學生虛擬社區投入與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的關系。結果顯示,中學生在虛擬社區的參與方式,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發言次數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中學生對虛擬社區的認可和歸屬感,虛擬社區感與網絡利他行為呈現正相關。因此,提高中學生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師生、生生互動頻率以及主動參與度,能夠使中學生產生更高的虛擬社區感以及更多的網絡利他行為。
關鍵詞:中學生;虛擬社區感;網絡利他行為
作者簡介:王 芹(1978—),女,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外國語實驗中學。
儲秋平(1972—),男,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外國語實驗中學。
一、虛擬社區感與網絡利他行為概述
(一)虛擬社區感
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普及,德育的各個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內容,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期,積極正向的人際交往能夠帶給他們被關注、被認可的感受。網絡社交平臺類似于一個虛擬社區,作為成員在虛擬社區里因彼此互動所產生的歸屬感、認同感、對他人的影響力以及對虛擬社區的卷入程度即虛擬社區感。Koh和Kim(2003)將虛擬社區感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成員感(membership)、影響力(influence)和沉浸感(immersion)[1]。虛擬社區感能體現虛擬社區與社區成員間的動態關系,帶動成員正向參與虛擬社區活動,促進虛擬社區成員間的合作,積極引導成員不斷地進行信息或知識的分享[2],是一種激勵個體參與到虛擬空間的互動活動中,并長期保持這種互動的心理動力。
研究表明,虛擬社區感的三個維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成員的知識共享意圖。其中,成員感對知識共享意圖的預測作用顯著。成員感是影響虛擬社區成員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的一個主要因素。網絡社交平臺的使用取決于網絡系統質量以及聯通的順暢程度,通過帶來愉悅的體驗感受而對成員感產生影響。影響力有主動和被動之分,當成員主動影響他人的意愿高的時候,就決定了該成員會做出知識共享這一舉動;而當成員被他人知識共享的行為所影響時,其做出知識共享舉動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提高[3]。
重視和提升虛擬社區感,能夠保障虛擬社區持續穩定地發展,以及有足夠多的成員參與。虛擬社區感令個體產生被其他虛擬社區成員尊重、支持和理解的感受,增加了成員在虛擬社區中與他人互動的積極情感體驗。對虛擬社區有著較高的熟悉度和認同感的個體,有更高的網絡人際信任水平,會讓其他虛擬社區成員產生對方值得信賴的信念,這時個體也更容易做出分享知識、學習經驗及心得的舉動,并對他人給予物質或情感上的支持,進而促進網絡利他行為的產生[4]。
(二)網絡利他行為
法國社會學家孔德最早提出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的概念,用來說明一個人對他人的無私行為。利他行為是一種最高層次的親社會行為,是個體自愿且不期望得到回報的助人行為。網絡利他行為(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是在網絡環境中發生的使他人受益而行為者本人又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愿行為,與現實中的利他行為相比,網絡利他行為具有傳播速度快、途徑多、受惠范圍廣的特點[5]。網絡利他行為同時也是一個道德過程,與網絡道德密切相關[6],其有利于個體規避網絡失范行為,提高網絡道德選擇與行為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生已經習慣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進行自我表達、社交及學習,教育者和家長要通過直面這一現實來尋找機會,爭取提高中學生的學業成就,幫助他們更加積極正向地發展。虛擬社區為中學生開辟了一個公共空間,在這一空間中,他們可通過交往來實現對彼此的支持,比如給予他人關心、鼓勵,以及網絡分享、提醒及指導,這些旨在幫助他人的情感支持和資源共享都可歸結為網絡利他行為。研究發現,通過個體對網絡社交平臺的使用頻率和時間能有效預測網絡利他行為[7],并且各種網絡利他行為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而網絡利他行為又受到虛擬社區感的調節。探討中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發生機制對中學生的德育以及構建和諧清朗的網絡空間有現實意義。本研究通過對中學生在智慧課堂情境下的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的研究,揭示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期對中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研究做出貢獻。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被試
采用簡單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廣州市一所公立中學的初高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征得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的同意后,發放問卷336份,剔除因數據缺失、規律作答等導致的無效問卷,保留有效問卷309份,問卷有效率為92.0%。
(二)研究工具
1.中學生虛擬社區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中學生虛擬社區感量表”,共11個項目,采用5級記分,從“不同意”到“同意”,各維度的得分范圍為1—5分,分數越高代表虛擬社區感的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846。
2.中學生網絡利他行為量表
本研究對中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調查采用鄭顯亮編制的“網絡利他行為量表”。該量表有26個條目,采用四點計分,1—4分分別表示“從不”到“總是”。得分越高,表明學習者的網絡利他行為越多。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945。
(三)施測過程
先征得學生和家長的同意,然后由經過培訓的教師擔任主試,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施測,施測后由主試當即收回。在指導語中向被試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并承諾會對被試的回答保密。
(四)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錄入,并進一步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一)中學生網絡使用現狀
在本次調查的309份有效問卷中,男生160人(51.8%),女生149人(48.2%)。12—15歲的學生171人(55.3%),16—18歲的學生138人(44.7%)。有3年以上網齡的占59.5%,網齡為1—3年的占23.6%,網齡在1年以下的占16.8%。每天群聊發言超過3次的占29.1%,發言1—3次的占39.8%,31.1%的學生在群里幾乎不發言。
(二)人口學變量對中學生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
由表1可知,性別和初、高中分組在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上不呈現顯著差異,由此推斷性別與年齡的區分對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沒有影響。
(三)虛擬社區投入對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中學生在虛擬社區的參與方式,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發言次數會影響虛擬社區感及網絡利他行為。虛擬社區感包括三個維度,分別是成員感、影響力和沉浸感。成員感是指對虛擬社區的認可度和歸屬感。影響力是指對社區內其他成員的帶動程度。沉浸感測量的是虛擬社區感中群成員愿意投入群活動的程度,沉浸感越高,表明越投入,即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中學生在虛擬社區的投入程度會對這三個維度產生影響。
每天上網時間、每天在群聊天里發言的次數、發評論的次數都會對虛擬社區感及網絡利他行為產生影響,表明隨著互動時間的延長、發言發評論次數的增加,中學生對于虛擬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希望對虛擬社區其他成員產生影響的意愿,參與虛擬社區活動的投入程度,以及幫助他人的意愿都明顯提升。
(四)虛擬社區感與網絡利他行為之間的關系分析
由表3可知,虛擬社區感及其各維度均與網絡利他行為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度在0.349~0.511之間,表明中學生虛擬社區感越高,網絡利他行為也越多。
四、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中學生在智慧課堂情境下的虛擬社區參與情況以及虛擬社區感和網絡利他行為的分析,發現中學生在虛擬社區的參與方式,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發言次數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中學生對虛擬社區的認可度和歸屬感,并對其他成員產生影響。對虛擬社區的投入程度和網絡利他行為存在正相關,虛擬社區投入越多,更可能獲得高水平的虛擬社區感,也更可能出現網絡利他行為。
本研究針對中學生的結果顯示,網絡利他行為與虛擬社區感呈現正相關關系,虛擬社區感水平越高,中學生更容易產生網絡利他行為。成員感對利他行為具有促進作用[8],本研究的結果也表明虛擬社區的成員感與網絡利他行為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虛擬社區的成員感是個體進行自我表露的心理基礎,信息化時代下,虛擬社區的自我表露正在取代傳統人際互動中的自我表露,成為這個時代的新形式。正向的自我表露既需要得到虛擬社區的社會支持,同時也能給予其他個體支持。由虛擬社區自我表露帶動的社會支持對網絡利他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虛擬社區的社會支持越多,網絡利他行為的發生頻率越高[9]。同時,網絡利他行為也對虛擬社區感產生影響,網絡利他行為謀求的是彼此共同獲益,實施者并非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來獲益,而是獲得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滿足感,進而促進正向的自我認同。同時,網絡利他行為能在虛擬網絡社區中營造積極向上、互助互利的氛圍,從而提升成員的虛擬社區感。
虛擬社區因個體的交往互動而存在,同時跟現實的人際互動存在部分重合。虛擬社區中坦誠的自我呈現能增加彼此的信任、增進彼此的關心,成員因此獲得的社會支持又進一步維系了人際交往,這一過程促進了個體社會適應水平的提升。虛擬社區的自我表露同時帶著積極和消極的信息,無形中也在傳達著對他人能夠幫助自己的期待,往往有助于個體在現實中獲得支持和幫助。網絡利他行為與現實利他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二者都是自覺自愿的助人行為,網絡利他行為越多,現實利他行為也越多[10]。而利他行為越多,中學生越容易形成關注他人、為他人考慮的人格品質。中學生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參與到社交互動中,參與多種形式的活動,從中獲得有關自我呈現的積極信息,這有利于降低或消除對自我評價不利的信息影響,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和個體的社會適應。
從本研究中可知,提高中學生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師生、生生互動頻率以及主動參與度,比如讓中學生參與虛擬社區的管理,都能夠使中學生產生更高的虛擬社區感以及更多的網絡利他行為??梢?,加強智慧課堂情境下中學生網絡參與的管理,重視網絡利他行為對中學生利他品德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KOH J, KIM Y G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a conceptual framwork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3, 8(2):75-94.
[2]MUNIZ A M,O’GUINN T C. 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3):412-432.
[3]徐長江,于麗瑩.虛擬社區公民行為在虛擬社區感與知識共享意圖間的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的調節機制[J].心理科學,2015,38(4):923-927.
[4]滕國鵬,張青楊.虛擬社區感對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人際信任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5):727-733.
[5]劉勤為,徐慶春,劉華山,等.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利他行為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6,32(4):426-434.
[6]馬曉輝,雷靂.青少年網絡道德與其網絡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1,34(2):423-428.
[7]姜永志,王超群.社交網絡使用對青少年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4):824-828.
[8]楊欣欣,劉勤學,周宗奎.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對網絡利他行為的影響:感恩和社會認同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33(2):183-190.
[9]魏曙光,孫五俊,宋友志.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在網絡自我表露與網絡利他行為間的中介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6,25(7):629-632.
[10]鄭顯亮,顧海根.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和網絡行為偏好的關系:班級環境的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5):690-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