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語童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體現,其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多的是理解知識,培養學生在遇事時能夠運用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音樂課堂,將學生理解為預期目標進行深度學習探究。逆向教學應運而生,以全新的視角構建音樂課堂、以目標為導向設計學習體驗活動,以滿足高效、理解的教學需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以人音版教材“舞劇音樂”為素材,探索核心素養為導向,以“理解”為目的逆向教學設計的實施策略。
1 問題的提出及概念
近年來,“核心素養”進入大眾的視野,成為教育教學領域關注的焦點,《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也就意味著核心素養不僅僅是單純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理解知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那么作為教師,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使更多的學生真正理解他們所要學習的知識呢?美國教育家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我們的課堂、單元和課程在邏輯上應該從想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導出,而不是從我們所擅長的教法、教材和活動導出。”逆向教學設計恰恰是“有目的的任務分析”,讓我們聚焦在一個清晰的目標下,以此為出發點,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教學設計。當我們的課堂逐漸關注“理解”,為“理解”而教學時,從結果開始的“逆向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什么是“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道:“理解是智力層面的構建,是人腦為了弄懂許多不同的知識片段而進行的抽象活動。”可見,理解是知識的遷移和運用,是試圖建構知識的過程,當學生理解了,他們可以通過技能的輸出與完成特定任務來證明自己的理解。而我們的教學注重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意在讓學生運用所知所學,通過遷移、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與發展,這便突出了逆向教學設計的重要性。教師每一節課都為“理解”而教,將“理解”作為教育教學的目的,聚焦于清晰的目標,從“我想讓學生理解什么?”“何種方式能夠判定學生理解了?”“通過什么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知識?”這幾個問題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搭建生動課堂,以滿足特定的教學需求。
2 音樂課堂中逆向教學的實施
逆向教學設計將“確定預期結果”“確定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與教學”三個板塊有機結合在一起(如圖1),并從學習結果開始逆向進行思考。但不論是音樂或是其他學科,為“理解”而教的逆向教學始終秉承著一個觀點——教師只是引導學生運用他們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去探索、表現,在必要時提供幫助、建議,以引導者的身份進行教學,而不是將自己所知“傾囊相授”。就如同古人的大智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1 從課程標準入手,確定預期結果
(1)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明確預期理解
新課改注重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融合,了解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多樣性。班固在《白虎通·禮樂篇》中說道,“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人心中有喜悅的感情,需要通過聲音表達,用動作進行表現。可見音樂、舞蹈能表達心中情緒,二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也編排了不少音樂作品如《糖果仙子舞曲》《那不勒斯舞曲》等,都為舞劇音樂,并且在九年級下冊中編排了獨立單元《舞劇之魂》,對舞劇音樂也有所涉及,因此筆者想以四年級《那不勒斯舞曲》一課為核心內容,讓學生對舞劇音樂有初步的文化認知,為日后學習做好鋪墊。舞劇是以舞蹈為主,融合音樂、美術、戲劇等表現手段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舞蹈是舞劇的主體、基礎,而音樂是舞劇的靈魂,是舞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塑造特定人物形象、場景的烘托以及戲劇情節的表現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說舞劇是音樂與舞蹈完美融合的表現形式。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舞劇音樂為核心,探索預期結果,其理解如下(如圖2)。
(2)以預期結果為依據,明晰基本問題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提道:“最好的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對某一特定主題單元的內容理解,也能激發知識間的聯系和遷移。我們稱這樣的問題為‘基本問題。”基本問題就像理解與理解之間的過道、紐帶,學習者通過主動探究基本問題來加深理解并發生知識的遷移。在教學目標(如圖2)的基礎上,提出“作曲家如何通過音樂刻畫舞劇人物形象”“音樂形態與舞蹈語匯之間的聯系”基本問題。
(3)以音樂共性為線索,梳理整合教材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教師需結合學生已有經驗,以音樂作品的共性為線索進行梳理、編排。在聽覺為先的原則下,開展梯度式體驗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音樂感知、表現能力,并得以遷移應用。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筆者秉承為“理解”而教的理念,聚焦音樂本體進行課程安排,面向四年級學生依據教學目標選擇了教材中現有的《四小天鵝舞曲》《那不勒斯舞曲》《糖果仙子舞曲》以及課外舞劇《只此青綠》片段對音樂課堂中逆向教學的實施進行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四小天鵝舞曲》《糖果仙子舞曲》兩首作品是作為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以及能力遷移判定的素材,因此,在其他年級已學習的情況與本節課的教學二者并不沖突。
2.2 從教學目標入手,確定評估證據
戴維·珀金斯在《什么是理解》一書中表明,“我們通過靈活的表現來確認理解……當人們能夠靈活地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時,理解就顯現出來了……理解意味著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前文有提到“理解”是試圖構建知識的過程,當學生理解了概念,他們能夠運用知識技能進行遷移和運用,通過輸出、展示、完成特定任務來證明自己的理解。“選擇評估證據”是逆向教學設計有別于傳統教學的又一板塊。在設計教學體驗之前,我們需要思考“什么證據能夠表明學生已經理解?”“在評估中學生表現的哪些特征能夠進行判斷?”“評估證據足夠推斷出學生的理解嗎?”在此環節,教師如同評估員般的存在,從教學目標入手,結合學生實際設計、選擇適合的評估證據。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具有非語義性,其審美感知與藝術體驗具有多樣性,并且學生個體之間也存在差異。在教學中,教師都有意識地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尋求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進知識的遷移。在評價體系中亦是如此,多維的評價體系使核心素養的內涵具體化、可視化,通過評價指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讓每一位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繼續努力。因此在確定評估證據時必須體現多樣性、多維度,在本課的探究中,筆者從核心素養的內涵入手,以“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維度來選擇教學評估證據(如圖3)。
圖表中的評估證據并不是在課程結束后一項項地對學生進行評估,而是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根據學生的表現反饋,及時進行并做出相應調整,將“教—學—評”融為一體。
2.3 從學生實際入手,設計學習體驗
如果說逆向教學設計第二板塊“確定評估證據”,教師是評估員般的存在,那么第三板塊——“設計學習體驗與教學”,精心設計、開展體驗活動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在這一環節教師便成了設計師,“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技能能夠達到預期結果”“怎樣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在課程結束后達到預期結果”“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讓更多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真正落實到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上。”
(1)有效地聆聽教學設計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體驗音樂的途徑與方式是多樣的,“聽”占據著最重要、最中心的位置。但是光“聽”就夠了嗎?顯然不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耳朵在聽心不聽”的現象比比皆是,那么“如何形成有效聆聽”,這是需要我們不斷反思探究的,只有當學生主動參與聆聽、體驗音樂,才能與音樂作品形成審美關系,進行深度學習。有效聆聽是師生共同參與、形成的結果,其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探索欲以及良好的聆聽氛圍。其中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探索欲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教師的有效引導會直接作用于學生探索欲的發生,而學生源源不斷的探索欲才能促進教師引導的有效性、持續性,才能讓學生一步步“理解”,走向深度學習。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律動、道具、問題引導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有效聆聽、深度學習。
例如在課程的導入部分,節選了《四小天鵝舞曲》A主題樂段,由教師帶領四年級學生律動進入教室,由于學生已學習過這首音樂作品,能夠自行尋找到動作與音樂之間的聯系,發現音樂的不同形態“點”“線”“滾動”。教師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作品入手感知音樂形態,隨后小步子深入,與《那不勒斯舞曲》產生聯結,并嘗試用圖形譜表現音樂,讓學生在一遍一遍聆聽中有梯度地探究、體驗、理解音樂,在不斷深入的學習中保持一定探索欲,也盡可能地避免了音樂不斷重復帶來的聽覺疲勞。
(2)多維的教學分層實施
隨著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我們關注到音樂學習過程是體驗的過程,在教學環節設計中也注重讓學生帶著深度學習的思維,在體驗中自主探索、自由發現。然而在真正落實中,不免發現,同樣的體驗活動對于不同學生的體驗效果是不同的,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最近發展區”也不盡相同。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認為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梯度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那不勒斯舞曲》一課中,圖形譜對于學生理解音樂有直觀作用,在學生捕捉到音樂形態“點”“線” “滾動”的前提下,根據學生情況,筆者將圖形譜這一環節分為兩個階梯:
第一階梯:根據教師給的圖形譜卡片,學生聆聽音樂將卡片進行有序排列。
第二階梯:自行在紙上進行圖形譜的繪畫,培養學生自主分析、探究發現的能力。
不難發現,同樣通過圖形譜對音樂有進一步的感知,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有選擇地體驗、探究音樂,更好地“理解”音樂。讓每一位學生切實參與到體驗活動中,獲得最真實的審美體驗,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3)深入的文化理解認知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培育文化理解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可見,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理解是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的音樂教學不僅限于知識的把握與傳授,更多的是情感的滲透、文化的浸潤。
針對《那不勒斯舞曲》這一作品,在了解舞劇音樂、解讀音樂表現要素對于人物形象塑造作用的基礎上,教師圍繞作曲家的創作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文化有一個深入的感知,同時與中國舞劇產生連接,欣賞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漁光曲》選段,從音樂的表現要素出發進行分析并嘗試完成表格(如表),挖掘上海女人“生火”“做飯”“發呆”弄堂里的生活景象。將《那不勒斯舞曲》中小號主奏的“公主形象”與《漁光曲》小提琴主奏的“上海女人”進行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體會獨屬于中國舞劇特有的韻味,加深對舞劇音樂的“理解”。
(4)有序的創作思維調動
創作是在對音樂充分感知、體驗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知識技能進行再加工,它是知識遷移、課程回收的過程,是對于學生是否“理解”最好的檢驗方式。音樂的創作思維需要大量的積累鋪墊以及長時間的培養。但教師鮮少關注、教材中也缺乏系統性的呈現,音樂創作往往成為現代音樂課堂缺乏、學生比較薄弱的一塊。
因此,創作思維的有序調動就需要教師不斷關注。當然,創作并不是放任學生進行無序地編創,而是在一定的規則、要求下進行有序、漸進式的發展。并且,如果讓學生直接創編旋律難度較大,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持續性以及創作思維長久的發展。“如何讓學生向音樂家一樣思考”“小步子進行”“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同時又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不斷深入探究的問題。
在《那不勒斯舞曲》一課中,為了檢驗學生對“舞劇音樂”以及“音樂表現要素”的理解,筆者嘗試著將《糖果仙子舞曲》的無聲視頻放給學生欣賞,通過舞蹈演員的身體動作、舞蹈語匯感受人物形象,以此為靈感創作八小節的旋律,同時在實踐中讓學生感知結尾的終止感。此環節也可根據學生情況改為創編節奏,或由教師創編部分,學生創編空缺部分。這一環節,不僅僅是學生創作思維的調動,更是讓學生感受音樂與舞蹈之間緊密的聯系。
3 小結與收獲
只有在一開始就想好結果和目標,有清晰的目的,才能更好地知道當前實際以及如何精準高效地到達。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為理解而教的逆向教學設計能夠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發展,也有利于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從“終點”出發探索最佳的學習路徑。本文以舞劇音樂為核心、《那不勒斯舞曲》為主要內容進行逆向教學設計的探索,仍有諸多不足之處,但筆者相信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值得每一位教師去嘗試、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