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的語文”教學主張是對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的全新思考與積極實踐。“自然的語文”的建構要基于學情,以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的,以正確看待語文教與學的關系為核心,以尊重語文教學基本規律為前提,以達成“自然的語文”教學指標為關鍵,以合理有效的教學評估為保障。
【關鍵詞】“自然的語文”;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兒童;學習規律
作者簡介:殷霞(1985—),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太湖實驗小學。
“自然”是語文教學探索的精神追求。筆者提出“自然的語文”的教學主張,是基于對語文學科屬性的深刻認識,更是對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積極落實。
一、“自然的語文”的內涵詮釋
自然,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有眾多動植物種類的世界;自然又可以意為天然的,非人為的,有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的意思,可進一步延伸為不勉強,不折騰,順勢而為,遵守規律。“自然的語文”,就是語文的教與學必須合乎規律。這里的規律,包括語文學習的規律與兒童學習的規律。也就是說,教師進行教學要尊重語文學習的本質和兒童學習的特點,不人為扭曲,不拔苗助長,不胡亂折騰,讓兒童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合乎規律地學習。這就是“自然的語文”教學主張的要義。
(一)符合規律的教
“自然的語文”中,教師的教應當是合乎教學規律的。即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注重教學設計的自然合理,優化與學生認知水平相匹配的教學場景資源,選擇能促使學生認知加工的教學策略,致力于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給學生提供語文學習方法,以美好感染學生,以文化熏陶浸潤學生。
“自然的語文”按照語文的規律進行教學,還語文以本色,契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語文學科的文化與知識創設自由的無拘束的語言發展情境。師生和諧共融,教學相長,共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自然的語文”還注重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知識于課外生活中,形成“內外循環”的素養發展生態系統。
(二)符合本性的學
“自然的語文”中,學習對象為兒童,學習目標是提升兒童的語文核心素養。“自然的語文”要喚醒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學習經驗,尊重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與兒童成長的節律“合拍”,激發兒童的學習潛能,引導兒童通過參與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建構語言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形成審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總之,“自然的語文”中,學生的“學”是順應學習理論、貼近發展水平、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意義學習,是符合學生本性的學。
二、“自然的語文”的研究依據
(一)理論依據
我國古代道家提出教育要順應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之道,就是尊重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人必須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法則,才能得以自在生長;教育要遵循人成長的自然規律,順應人的本性,才能得以良性發展。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自然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呼吁教育要回歸自然,寫道:“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這一理念從自然的角度出發,給當今的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啟示。教育要把兒童看作兒童,多角度全方位地發展兒童的個性,因材施教,全面培養兒童的興趣愛好。
(二)實踐依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2]語文教學應承擔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任務。但當前部分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側重應試能力的培養,忽視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側重知識傳授,忽視關鍵能力培育;側重語言技能訓練,忽視文化浸潤;等等。這些做法違背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規律,不利于學生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不利于學生開闊文化視野的形成與文化底蘊的積淀,不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不利于學生激發好奇心、求知欲,不利于學生培養崇尚真知的精神和積極思考的習慣,從而導致學科育人的目標難以實現。針對這些問題,實施“自然的語文”的教學十分必要。
前人的研究成果給“自然的語文”這一教學主張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課標》的指引給“自然的語文”這一教學主張提供了方向明確的實踐依據。基于此,本文進一步探討“自然的語文”教學主張的實踐策略。
三、“自然的語文”教學主張的實踐建構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學生是擁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產生與眾不同的體驗和擁有自己的見解。教師不應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應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在集體學習中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第一,要正確認識學生是“自然的語文”的學習主體,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精神。教師的教應致力于多角度全方位地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感知自我、認識自我,而非“一言堂”—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思考,給學生傳授僵化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支持。
第二,“自然的語文”中的師生關系應是自然和諧的。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學生前進路上的同行者。教師應該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進步。遇到學習中的困難時,教師應與學生就困難點進行合作探究,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增長、能力的發展,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同時也應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讓自己獲得職業幸福感。
(二)確立“自然的語文”教學指標
“自然的語文”要求教學目標是合理的,教學設計是有效的,教學策略是貼切的,從而使教學效果是良好的。
1.教學目標合理
目標有三個層次:教育目標,即國家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要求;課程目標,即學科對培養學生什么能力的要求;教學目標,即學習這一課,學生將學會什么的要求。語文教師要在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的指導下,認真考量、確立教學目標,即依據不同的學段、學情、文章、知識類型,設計好學生的認知過程,使教學目標自然合理。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清平樂》為例。教師往往會制訂這樣的教學目標:
(1)以多種形式朗讀詞作,背誦詞作;(識記)
(2)借助學過的方法理解詞句大意,知道“寂寞”等詞的意思;(理解、應用)
(3)發掘詞人的創作手法,體會詞人的惜春之情。(分析)
在這一課中,詩詞內容是概念性知識,多種形式朗讀是程序性知識,借助學過的方法理解詩詞大意是策略性知識,詩人的寫作手法是事實性知識,這些不同類型的知識關聯到學生不同層級的認知要求。可見,這三個教學目標表述明確,容量適中,易于達成,符合第三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但仔細分析發現,這些目標局限于學生知識的理解,而“自然的語文”則強調知識的獲得。因此,教師不妨再添加“與同學合作分析詞人借助“惜春”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教學目標。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目標中添加審美教育目標。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挖掘文章中的審美教育元素,以此確定審美教育目標。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單元導語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教學這一單元的課文《搭船的鳥》時,可以如此提出審美目標: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翠鳥的,感受翠鳥外貌與動作之美。教師教學這一單元的課文《金色的草地》時,可以如此設立審美目標: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草地的,感受作者筆下的草地之美。教師也可以在字詞教學中突出審美教育目標。如在低年級語文識字與寫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字詞的音、形、義,還應確立把字形寫美觀的學習目標,在教學中建構漢字形、義美的概念。
2.教學設計有效
“自然的語文”的教學設計應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凸顯重點教學內容,如以“聚焦重點”“標記關鍵詞”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板塊式推進整堂課教學,使聽、說、讀、寫各板塊有序交織;采用必要的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動靜結合的教學內容;等等。
3.教學策略適切
學生在“自然的語文”課堂中集中精力,認真聽講,才會發生意義學習。為此,教師需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策略。比如,搭建知識框架—以完成預習單的方式初步掌握課堂內容,以擬小標題的方式掌握每部分學習內容,用聯系詞連接各部分學習內容,用思維導圖梳理學習內容;設計教學問題—把需解決的問題前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或設置思考提升類問題,讓學生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聯系舊知和新知—以學生熟悉的具體知識為案例,將原有的知識與新學的知識聯系起來,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
(三)開展有效可行的學習評估
在“自然的語文”課堂教學后,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習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等,這些都需要進行評估。針對教學目標的評估,教師可以設置“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層級,并匹配具體的能力描述,在每節課結束之后,采用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等方式做出評估。針對學習效果的評估,應結合學習前、學習中和學習后三個階段進行。其中,學習前可以采用調查問卷來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制訂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學習中的評估,重在評估教學策略的運用是否恰當,對學生起到積極作用或是消極作用。這一評估比較困難,需要教師認真觀察課堂情況,及時反思,才能有較為準確的評估結果。這一評估對促進學生意義學習、自然生長的影響是深遠的。而學習后的效果的評估,可以通過階段性測驗來評估。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追求一種自然的語文學習模式,順應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非生硬地拔苗助長,也非固執地唯考試論,泯滅兒童的天性與靈性,使其在義務教育階段耗盡學習熱情,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教師提出“自然的語文”的教學主張,就是秉持尊重兒童的天性、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的教學觀念,實現教學目標自然合理、教學設計自然有效、教學策略自然適切的教學指標,開展有效可行的教學評估,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