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瀅
作為一種比較有影響力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正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青睞,并逐漸成為指導教育教學的重要思想之一,而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也有了新的探索視角以及進一步的發展。語文教學主要可通過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構建情境和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等方面來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理論分析和教學案例簡析可簡要分析建構主義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
建構主義理論興盛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其理論淵源可追溯到皮亞杰、維果茨基等人的觀點。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的已有經驗,反對人為強加灌輸,倡導教師幫助學生主動地去進行意義建構。這些觀點與我國的教育教學理念相契合、與核心素養的要求相一致、與語文課程的性質相適切,因而,對于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有一定的啟示和意義。
1 建構主義理論與語文教學概述
1.1 建構主義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較為豐富,在其學習觀中,學習不是單一的由教師向學生傳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自主對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學生不應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每一位學習者都應以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背景經驗為基礎,對新知識呈現出自己的理解,當原有的經驗因新的知識經驗而發生變化時,這一學習過程才可以稱之為主動建構。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并不是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法,也不是現實的簡單反映,它只是人們對于客觀現實的一種解釋或假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的個體會因為自身的經驗、背景等差異而對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而這些理解和看法是由特定情境中的學習認知決定的。另外,知識是個人經驗的反映和總結,并不是世界真理和法則的總概括。建構主義者強調,每一位學習者的腦中都有著一定的知識儲備,且他們已經在原來的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因而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觀方面,建構主義提出教學不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而是對知識進行深入地處理,要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一定的真實情境中進行意義建構。所以,建構主義提倡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在具體情境之中進行學習,提倡師生間增加溝通與交流,如合作學習等。同時,教師應用心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思考學生想法的由來,并對其加以正確引導,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
1.2 建構主義理論對語文教學的適切性
教學是由師生共同進行的一種特殊活動,在教學當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通過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此次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建構主義理論當中,教師由傳輸者轉變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由接受者逐漸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在教學當中不斷觀察和思考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和準備。在教學評價中,也轉換了原本單一的評價方式,把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向著發展性評價不斷靠攏等等。這一系列的轉變正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而語文學科在基礎教育中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門學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正確且恰當地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可對其改革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另外,語文這一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主觀性的特點更為突出;而相較之下,建構主義也比其他教育理論更具有主觀性的傾向。例如,教師在講解閱讀理解、寫作等知識的時候,僅僅依靠教材中的固定知識內容是不足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最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理解和思考,將教材上的固定內容通過自身消化而轉變為個性化的知識,從而提升整體知識水平和能力。因此,建構主義和語文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似的特性,這進一步說明了語文基礎教育可以合理吸收建構主義中的有益成分,促進其教育教學的發展。
2 傳統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教學目的性過強,忽視學生主體性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義務教育普及率逐漸升高,家長對子女未來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學校和教師面對的升學壓力與日俱增。再加上分數至上的思想尚且存在,多種原因導致教學過程更加重視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考試技巧,課堂上的框架性內容和模板式內容越來越多,而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知識內容有待增加。比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題的答題方式比較固定化,一般思路為先概述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再分析寫作手法,最后總結作者表達的情感。實際上,這種較為固定的答題模板忽視了學生對文章的主觀性深入理解和自身獨特的審美感受,使得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局限,影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2.2 教學模式單一,忽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大多為教師在課堂中單一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會偶爾采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課文相關內容,學生再進行摘抄記錄,課下自行背誦。這樣的教學模式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再掌握一些知識,但卻不能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探尋,并且如此一來會減少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合作探究,略顯單調無味,不利于教師充分了解每位個體,也不利于學生自我表達能力的提高和個性化能力發展,會相對降低學生的學習體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建構主義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
3.1 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出,學習應該是由學生自主進行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由學生本人來完成,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知識不能簡單地依靠教師的傳遞,因此,倘若學習者是被動的,那么知識必然不能被傳授給被動者。”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充分帶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以閱讀教學而言,在課堂上教授一篇新的課文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篇閱讀,不直接告訴學生課文中生字的讀音是什么,而是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工具書,遇到不熟悉的字詞就自行查閱并在書上進行標注。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夠讓學生在成功查閱生字后獲得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生自身的主體意識,從而促進知識的學習。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真正地實現自主學習語文知識,如果沒有了主動,教學和學習將無從下手。在過去的教學中,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學生不斷踩著老師的腳印往前走,事實上,語文教學應改變不利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內心樹立主動學習的正確觀念和自身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教師不能只是讓學生去機械地學習既定課程內容、被動地接近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要致力于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和知識經驗,以獲得較為豐富而直接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盡可能地進行自我發現和創造。另外,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并不代表教師不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是要讓教師在正確引導的基礎上,把一部分必要的學習和思考空間留給學生自己,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減少一些過于刻意設計的問題或訓練,增加需要學生自我計劃和主動發現的內容,使教學的豐富性和靈活性更突出。
3.2 教師適時發揮并突出主導作用
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建構主義理論中十分重要,但這不代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徹底放飛自我,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同樣有必要性。因為學生本身的知識水平有客觀的局限性,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其認知能力尚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暫時沒有辦法完全依靠自身來解決和處理,學習的節奏和方式也尚且不能完全依靠自身來掌控。這時,就非常需要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使學習達到一個相對良好的效果。“教師在問題的預設階段,要想好問題的落腳點在哪,設置問題的目的是什么,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來。”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出一個問題情境后,如果沒有聽到學生說出自己想要的回答就讓學生一直處于討論之中,這是不太恰當的,這樣的教學行為不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目標,甚至是對課堂時間和課堂資源的一種浪費。教師應該適時發揮自身主導作用,時刻把握好課堂的正確節奏。畢竟,歸根結底,創設問題情境還是要為了理解課文服務,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同時也不能脫離課堂的主旋律。同時,建構主義還強調,在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個體特點。所以,除了在課堂情境中收放自如,教師還應有隨機應變的主導能力。例如,在上寫作課的途中教室里突然飛進來了一只蝴蝶,學生都被它所吸引了,那么,教師如果在這個時候過分強調紀律將會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不能很好地使學生把注意力轉回到原本的課堂內容上來。與其這樣,不如順應學生的意義建構情況來隨機應變,根據課堂實際,給出一小部分時間讓學生觀察蝴蝶,由原來的課堂內容自然過渡,順勢讓學生根據所見所感寫一篇有關大自然的作文或心得體會,最后由此啟發學生要愛護動物、尊重自然的道理。這樣既豐富了課堂的趣味性,又巧妙地化解了突發事件,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充分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主導地位的良好應用。
3.3 理解并尊重個體差異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自身獨特的方法來建構對于問題和知識的理解。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樣,那么對于問題也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個體間差異給予理解和認可,進而去啟發誘導學生敢于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與判斷。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不同于數學,每一道題都要求有精準的演算和答案,語文知識和題目往往沒有一個單一而固定的最終答案。學生們因為個體經驗和知識結構有所差異,對于課文中每字每句的理解和感受也會大有不同,有些觀點和想法乍看天馬行空,實際上,從中可以體現出每位學生的獨到見解或心理體驗。作為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切忌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或書本中的內容作為固定不變的標準答案而不準許學生有其他不同的意見。當學生對于課文的解讀提出不符合常理或其他人難以想到的觀點時,教師不應立馬否定學生,而是應該認真傾聽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并了解其產生該想法的背景原因,而后再對該生進行評價和判斷。這樣,可以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空間和機會,同時,如果教師發現學生的思想有些許誤區,也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講解和糾正。如果教師一味地強調表達內容的準確性和與標準答案的契合性,就會在不經意間忽視學生在知識進行意義建構過程中的差異性,甚至會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僅僅體現在課文的閱讀教學中,在寫作教學中也尤為重要。教師在教授寫作技能時更不應拘泥于原有框架和知識內容,應該在科學且合理的范圍內盡可能地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發揮,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有效促進其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改善學習效果。
3.4 構建情境,充分交流
(1)構建良好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尤其重視情境的作用,其教學觀提出,教學是對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轉換,教師是幫助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意義建構的支持者。“教師必須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在這種環境中通過實驗、獨立探索、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展開他們的學習。”語文是廣泛涉及各種知識、情感和哲理等內容的一門豐富的學科,但在目前的語文基礎教育當中,傳統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的聯系往往不夠緊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與語文教育教學相關的問題不勝枚舉。如果教師讓學生對于某一事件、人物或文化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并分析評價,那么這一問題本身就十分具有挑戰性和現實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在當下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有條件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所提出的問題而有選擇性地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投影、音頻等,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本中描述的情景與畫面。這樣情境化的教學可有效地擺脫課堂上單一的語言講解的局限,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和問題解決的方法,比簡單傳統的教育環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在講授《阿房宮賦》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平時在讀書或看電視的過程中,看到過的最恢宏壯觀的場景是什么?”學生各自分享自己的看法后,與阿房宮壯觀奢華的畫面進行對比,從而體會阿房宮的驕奢及其背后帶給后人的警示和教訓。因為學生的頭腦中沒有與阿房宮相關的經歷和概念,也無法直接體會相似的場景,就通過學生接觸過的一些畫面與多媒體上呈現的圖片或視頻進行對比,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如此進行情境構建,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中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和藝術價值,促進學生對于文本的感受和理解。
(2)充分進行溝通交流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將自身原來的經驗和知識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有適當而必要的交流予以輔助,包括生生之間的交流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學習之初,經過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學生自己如果仍然有無法理解的知識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便可以在此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討論。每一個小組的人數不宜過多,組員們各有所長,可較好地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身。學生可把問題放到小組中討論,通過同伴之間的溝通和互相幫助來一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能促進知識的學習,又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好情感。在小組成員互相交流過后,如果依然覺得有疑難之處或不能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就可以繼續向教師尋求幫助,這就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可采用支架式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是一開始在學生對于知識有疑問時,教師和學生一同討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引導,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等到學生可以較好地自己解決問題時,教師再一點點撤掉“腳手架”,直到學生可以完全獨自解決問題,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3)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建構主義不僅強調主動建構的作用,更強調個體能動的意義。而在教育過程中,個體能動性培養的關鍵部分就是對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內容更為豐富,涉及的知識范圍更為廣泛,可以在課堂中使教師有更多的教學發揮空間,由此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得到多維度的教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語文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課文多出自內蘊深厚的文學大家之手,其文本的深層內涵自然會遠超出學生已有的學識和閱歷,其中包含的復雜情感和價值觀對學生有著深深的啟發作用。如在閱讀教學中,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探尋文章中所體現的作者情感和主旨思想,比如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教師應使學生充分理解為什么作者魯迅會以紀念劉和珍作為寫作切入點來紀念“三·一八”慘案,又從中表達了怎樣深切又復雜的情感。在對此類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講解后,需由小見大,適時抓住時機啟發學生正確地看待問題,對劉和珍等烈士的勇敢無畏給予肯定,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和啟發,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除此之外,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只有及時拓展自身的知識網絡、更新自身的思想觀念、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更有力地發揮教師優勢,在講課時在教材文本中有機融入正確而與時俱進的觀點,真正做到在教育中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以及價值觀方面的探討。也只有如此,方能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4 結語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最終目的并不是簡單地傳遞文化知識,而是要培養人的創造力、喚醒人的價值感;學習的最終目的也不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的或培養目標,而是不斷走向終身教育。建構主義所提倡的理論和以上所述的觀點是比較契合的。我國傳統的語文基礎教育目標相對單一、內容相對死板、方法相對機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建構。語文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語文基礎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而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與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比較契合,且具有較大的可行性,使其在當代語文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如加強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尊重差異性和注重情境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等,成為重要的理論依據之一。相信在不斷地研究與探索下,建構主義在基礎教育中的運用會日益成熟、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