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探討通過深入解讀音樂教材內容、積極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以及合理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構建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策略,旨在切實引領初中生轉換藝術學習方式,推動初中生藝術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實現藝術課程教學從“知識本位”到“素養本位”的變革。
【關鍵詞】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新課改
作者簡介:劉俊霞(1983—),女,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十中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藝術課標》)指出,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課程,具有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堅持以美育人等教學原則,以落實藝術核心素養和育人目標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讓學生的審美體驗在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及創造美的過程中得到豐富。而以單一課時為教學基本單位的初中音樂教學模式,不僅難以滿足學生藝術核心素養形成、發展的需要,還會對音樂課程審美教育作用及功能的彰顯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積極構建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模式極具現實意義。
一、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及功能
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是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思路抽象、衍生出來的,具有明顯的藝術課程特征[1]。單元是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單位,大概念要能夠體現教學主題,它們均在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設計及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以核心素養為育人導向、遵循初中生藝術學習的特點及初中音樂課程的教學規律開展的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實踐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有助于音樂教學模式的變革
部分教師在以單一課時為教學基本單位的初中音樂教學中所采用的“一講到底”這一簡單化的音樂教學模式,會降低藝術課程對于學生的吸引力,給審美教育以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2]。而教師積極開展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實踐,能夠組織學生以藝術實踐的方式開展結構化、系統化的音樂學習活動,豐富其審美經驗,助推其藝術核心素養的發展和音樂教學模式的變革。
(二)有助于音樂學習方式的轉變
《藝術課標》提倡學生以體驗、感受及實踐的方式學習藝術課程。在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通過獲取審美教育元素設計教學情境以及組織多元活動等方式,可改變學生“一聽到底”“一唱到底”“一練到底”這種淺表化的音樂學習狀態,將學生學習音樂的方式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讓學生在獲得深刻的音樂學習體驗及感受的同時提高多方面的素養[3]。
(三)有助于藝術課程的深度融合
《藝術課標》的“課程理念”部分提到,義務教育藝術課程要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在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貫徹課程理念時,雖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及時間,但往往會出現事與愿違的情況。而大單元教學則為教師提供了廣闊及開放的融合藝術課程的空間。教師在教學主題的統領下,將與大概念相關的育人元素整合到學生的藝術學習及藝術實踐之中,能夠高效達成教學目標,同時也能避免教師精力及時間的浪費。
二、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有效策略
教師在基于新課改背景開展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實踐時,需要更新自身的藝術課程教學理念,堅持以發展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為導向,有效開展音樂教材內容解讀、大單元教學情境創設以及大單元教學活動組織的教學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厘清從單元整體出發的音樂教學思路,彰顯音樂課程的審美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結構化、系統化的音樂學習,積淀人文素養。鑒于此,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材第五單元“音樂故事(一)”為例,簡要論述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基于《藝術課標》,細致解讀音樂教材內容
區別于“一課一曲”的初中音樂教學模式,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更加重視與強調學生的結構化學習。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實際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工作中,要將教學主題的定位及大概念的提煉作為首要任務[4]。
從《藝術課標》“課程內容”部分呈現的清晰明了的課程內容框架中可以看到,音樂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系”4類藝術實踐,涵蓋14項具體學習內容,為3~9年級設置了6項學習任務。由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教材內容的解讀工作時,便可以此為依據,科學定位教學主題,精準提煉大概念。
本單元由三節欣賞課和一節唱歌課構成。在欣賞課中,學生不僅需要聯系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清唱劇《長恨歌》中的第三樂章《漁陽鼙鼓動起來》和第八樂章《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故事背景,感受樂曲情感,分析樂曲表現要素、樂曲體裁形式,思考樂曲風格流派,還需要主動地將音樂與其他學科關聯起來,進行融合式的藝術欣賞與評述;在唱歌課中,學生則要重點學習改編自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歌曲《化蝶》的演唱方法,并學會根據樂譜進行藝術表現。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單元融合了“欣賞”“表現”“聯系”這3類藝術實踐,意在讓八年級學生通過欣賞以中國經典故事為背景的樂曲以及學唱《化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得到文化理解能力、藝術表現能力以及審美感知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本單元也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音樂教材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一)”、七年級下冊音樂教材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二)”、九年級上冊音樂教材第三單元“曲苑天地”相呼應。基于此,教師可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定位為“聆聽樂曲所述的故事”,并在主題的引領下關聯美術、戲劇、影視、語文以及歷史等課程的內容,引導學生在傾聽樂曲的過程中,結合故事“梁祝化蝶”、楚漢相爭時期的“十面埋伏”這一典故以及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創作的詩篇《長恨歌》,聯想樂曲所描繪的畫面、所傳達的人物情感,彌補本單元在“創造”藝術實踐方面存在的不足,確保學生能夠通過系統學習本單元音樂知識,得到藝術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
(二)聚焦核心素養,合理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廣,在增強及深化學生藝術學習體驗及審美感知等方面也有著顯著的優勢。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對情境教學法優勢的認識,聚焦藝術核心素養,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生動的大單元教學情境,在有效調動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將其他藝術課程、現實生活與音樂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新課標理念的落地[5]。
本單元中的四首需欣賞或學唱的音樂均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情感性。其中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中需重點鑒賞的樂曲,對學生理解奏鳴曲式和協奏曲、學唱《化蝶》、評述《十面埋伏》和《長恨歌》起到奠基作用。
所以,教師在為學生創設指向藝術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情境時,可以“梁祝化蝶”的故事為關鍵情境素材,利用多媒體設備和現代信息技術視聽結合等優勢,將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情景進行還原。具體來說,教師可為學生播放電影《梁祝》以及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片段,以電影中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戲曲演員扣人心弦的表演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學生產生深入學習課程內容的興趣,并對草橋結拜、同窗共讀、長亭惜別等主要故事情節形成初步認識,為學生鑒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打好基礎。
之后,教師可提出“除了‘梁祝化蝶,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經典故事?其中有哪些故事被改編成了樂曲?”等問題,引導學生說出其他以我國經典故事、優秀詩篇為素材的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取材于“伯牙絕弦”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和記載聶政刺韓王的故事的古琴曲《廣陵散》等,在發散學生思維的同時,順勢揭示本單元教學主題,驅動學生以“聆聽樂曲所述的故事”為基本方向,開展音樂學習及藝術實踐。
(三)強調藝術實踐,科學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
為了以藝術實踐為基礎,以學習任務為抓手,有機整合學習內容,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初中音樂教師在設計、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時,可將任務驅動法與各類藝術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象化的音樂學習任務的驅動下,自主、自覺地參與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元音樂學習活動。
在本單元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為學生精心設置如下有關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聯系的音樂學習任務。
任務一:聯系通過觀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感受,以及教材第40頁“欣賞提示”中的曲式結構,聆聽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并進行小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出樂曲的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所描述的故事內容以及所營造的意境。
任務二:聯系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方法,獨立地欣賞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和清唱劇《長恨歌》中的兩個樂章,之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欣賞過程中“看到”的故事情景、“聽到”的故事情節,并嘗試用在美術課程中學到的繪畫方法將腦海中的畫面呈現出來。
任務三:對比分析歌曲《化蝶》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情感、表現要素、體裁形式以及風格流派上的差異,在小組內談論自己對《化蝶》的歌詞的感受及見解。
任務四:根據樂譜學唱歌曲《化蝶》,并以男女對唱的方式展現歌曲中人物的情感,再評選出演得最生動、唱得最動人、感情最真摯的組合。
任務五:用自己最拿手的樂器彈唱歌曲《化蝶》,感受與比較哪種樂器的音色最符合歌曲的情感。
如此一來,學生便會在上述學習任務的作用下,有效積累藝術實踐及小組合作經驗。在學生積極探索欣賞、評述樂曲的正確方法和學習根據樂譜演唱歌曲、彈奏樂器的技能時,其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聯系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鍛煉和增強,藝術核心素養也會得到提升。這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對藝術課程學習的主動性與主體作用。
結語
總而言之,音樂課程是初中階段藝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以及弘揚真善美等正確價值觀念的方面有積極作用和現實意義。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應在明確大單元教學內涵及功能的基礎上,借助音樂教材、教學情境以及教學活動,實現自身教學方式的變革,在充分凸顯音樂課程美育價值的同時,助力學生審美素養及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薛穎芳.大單元教學:素養導向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實踐[J].新課程導學,2022(35):54-56.
[2]黃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課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5):4-5.
[3]繆志華.指向素養培育的初中“民歌鑒賞”大單元教學[J].江蘇教育,2022(59):54-56.
[4]付新燕.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128-130.
[5]洪瑾宜.指向深度學習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以蘇少版音樂教材九年級《舞臺詠嘆》為例[J].福建教育,2022(2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