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

勞動作為獨立課程的地位確立后,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從班級角度進行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表現出一定優勢。本文從“我們一起成長”班級理念出發,開發實施班級勞動教育課程,并加以多元化的評價,促進學生勞動核心素養的形成。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優化了課程設置,將勞動、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開好勞動必修課之外,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勢在必行,從班級角度進行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具有一定優勢。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論述了班級授課制度,班是班級授課制度的基本單位,是學生賴以有目的地進行學習、交往與身心發展的活動的場,是伴隨學生一起生活、學習、成長的基層共同體。從課程理念、目標和內容上來說,班級在學校工作的整體要求之下,可以根據具體的班級情況、學生需求、班級未來成長目標等進行動態調整,有利于班級的個性化發展;從課程實施上來說,班級是學校管理的最小單位,可以具體而微地貫徹教育政策。在班集體的層面,可以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相關勞動課程,有利于學校的班集體建設;從課程評價上來說,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有利于把握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有利于發揮同伴效應,同時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實現勞動課程中的多元評價,增強學生應對變化的抗逆力和心理韌性。
1 班級勞動教育課程理念、目標和內容
1.1 課程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勞動課程的理念是堅持育人導向,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結構,加強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倡導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注重綜合評價,強化課程實施的安全保障。我校秉承“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辦學理念,學校校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目的是促進學生不斷成長和進步。結合我校寄宿制的特點,注重在學生實際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堅持在實踐中育人。以“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們一起成長”作為班級理念,這一理念包含著學生在集體中成長、老師陪伴學生成長、家長參與見證學生成長等多重內涵。
1.2 課程目標
學校提出了學生階段發展目標,低年級是“做合格的一零一人”,中年級是“做優秀的一零一人”,高年級是“做卓越的一零一人”。學生成長階段性目標的確立,分年級、分階段認真落到實處。在課程理念“我們一起成長”引領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合格”到“優秀”再到“卓越”,學生在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參與的程度不斷加深,正確的勞動觀念、必備的勞動能力、良好的勞動習慣品質、積極的勞動精神等勞動素養的提升呈現螺旋式上升。
1.3 課程內容
《課程標準》指出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構建內容結構。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其中,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兩個任務群。結合班級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推出課程內容“我在校園生活里成長”“我在家庭生活里成長”“我在社會生活里成長”,基本覆蓋“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任務群,從低到高,從“合格”到“優秀”再到“卓越”的成長過程中,參與的課程存在交叉,又不完全相同。以“清潔與衛生”任務群為例,低年級可以側重“臥室清潔與衛生”,中年級可以側重“宿舍清潔與衛生”,高年級可以側重“教室走廊清潔與衛生”,由個人空間逐步向公共空間拓展,已經積累的清潔衛生的經驗可以借鑒使用,體現不同階段的縱向銜接與遞進關系。如下表所示。
2 班級勞動教育課程實施
在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時,要以開放的視角,積極統整校園、家庭、社會資源,構建“家—校—社”合作的勞動教育框架,真正落實班級勞動課程理念“我們一起成長”,讓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引導他們真正在校園生活里、在家庭生活里、在社會生活里成長,關注身邊,關注社會,培養勞動核心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2.1 我在校園生活里成長——落實勞動觀念,鍛煉勞動能力
在班級勞動課程開發中,發揮好學校在勞動教育的主導作用,站穩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場地設施以及環境等是勞動課程實施最基礎的資源。班主任要充分挖掘、提供和創造更多培育勞動素養的機會,讓學生在校園生活里茁壯成長。
(1)主題班會落實勞動觀念
召開有序列的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從學生的小處著眼、深層需求出發,為學生未來考量,同時有趣味性、有參與度、有獲得感,持續激發學生深刻地思考,真正做到從學生中來,為學生而去。例如:《勞動創造歷史》主題班會可觀摩勞模視頻,學生講勞模故事,同時請家長到現場或者錄制視頻的方式參與班會,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從而讓“勞動托起中國夢”這一宏大的勞動觀念落地,家校勞動共育初見成效。又如主題班會《勞動教育之一雙手的故事》,從學生不認真打掃衛生現象入手,用一雙雙手背后的勞動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勞動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大國工匠身上,也體現在每一個普通勞動者身上。從現在看未來勞動,人工智能時代還需要我們的雙手去參與勞動嗎?在變與不變中,無論處于什么時代,“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的本質沒有改變,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2)學科滲透更新勞動觀念
注重勞動教育與學科的滲透,增強學生的各科學習興趣,與時俱進,在學科實踐中更新勞動觀念。“環保”主題課程中物理老師《最后一滴水》,學生學習了活性炭吸附小實驗,自制簡易凈水器,體驗凈化污水的過程。生物老師將廚余垃圾變身植物發酵液,小組構成實驗對照展開發酵液的制作。音樂老師利用廢棄物制作打擊樂器為環保歌曲《我有一個夢想》伴奏。美術老師《廢舊紙箱的奇幻之旅》用廢舊材料構思制作臺燈等。
(3)衛生量化、崗位責任制,鍛煉基本勞動能力
落實衛生量化、實施崗位責任制。此課程對接“清潔與衛生”任務群,培育了勞動過程中自我管理、團隊合作的能力。作為寄宿制學校,宿舍衛生整潔與美化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為此宿舍區制定了科學細致的量化細則,比如被褥如何疊放、毛巾牙刷如何擺放、室友間如何配合掃地墩地、襪子衣服如何規范晾曬。我班根據宿舍的反饋,對照標準查驗內務并提出相應需要整改的部分,每周評比出紅旗宿舍展示,學期結束匯總評定出紅旗宿舍和內務標兵。在宿舍區掀起了合作打掃、爭當衛生標兵的熱潮。
學習物品的整潔、條理與否與課堂聽課、課下完成作業以及自主時間安排的學習效率高低密切相關。學生有必要合理安排、有序整理自己的書包、桌兜以及教室外面的個人儲物柜。為此,班級特意安排了專屬崗位“桌兜檢查員”“柜子整理員”幫助督促整理。這些崗位以自愿認領為原則,堅持榜樣示范,履行日常監督職責。
(4)科藝社團,鍛煉創造性勞動能力
積極與社團老師合作,對接“傳統工藝制作、新技術體驗與應用”任務群。培育統籌設計、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社會熱點老齡化現象,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創造力,完成生產制作。如,班級科技社團同學參與設計出一臺手持式癡呆老年人專用游戲機,不同的得分、不同的燈光效果,激發老人更多思考。經過測試效果良好,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延遲老年癡呆癥。又如,孤寡老人不習慣于使用手機,在遇到危險時可能盲目處理,學生參與設計出一款可以幫助到孤寡老人的智能求救器。最大的優點是手環式設計,方便老人使用;可傳送位置信息,方便救助站工作人員快速發起救助;通過社區救助站完成數據的收集。使用新技術設計制作簡單的產品模型,在老師指導下合作完成產品的技術測試。
藝術社團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如造紙術、剪紙、扎染、皮影、泥塑等。美術老師課堂上采取真實情境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了對造紙術的實踐學習,先了解造紙的歷史,進而介紹造紙術的制作材料,如造紙網、紙漿、攪拌器、勺子、抄紙盆、干花等。然后給學生詳細講解了步驟。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完成原料的分離;緊接著打漿,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接下來是抄造,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用撈紙器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從而完成干燥這一步驟。最后是讓大家確定設計風格(植物、創意、主題)制作實踐和晾曬裝裱。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工藝作品中的工匠精神,鍛煉傳承傳統技藝的能力。
2.2 我在家庭生活里成長——磨礪勞動習慣和品質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勤天下無難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關鍵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在班級勞動課程開發中,要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做好家校勞動教育的銜接,鼓勵家長要在日常生活勞動注重言傳身教,讓孩子穩定持久地參與家庭各項勞動,真正將勞動由習慣內化為品質,讓學生在家庭生活里幸福成長。
(1)整理書桌,培育自覺自愿的勞動習慣
作為班主任積極建立家校溝通橋梁,家長反映寄宿制讓孩子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校期間自己洗衣服,整理被褥。而周末回家,部分同學開啟了“放飛”模式。由此帶來的親子關系緊張,以及周末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不容忽視。為此班級號召開展了“隨手拍——我的書桌”活動,學生拍照,并且要在下周的班會課時間作分享。通過分享發現學生不僅整理了自己的書桌,而且還美化了自己的書桌。源于真實的問題驅動,通過自己的清潔整理,收獲了來自同伴的贊美,大家對自己的書桌衛生更加關注。無形之中提高了周末居家的學習效率,也極大地增進了親子之間的良性互動。養成認真細致、自覺自愿地進行整理與收納的習慣和品質。
(2)親子互動烹飪,培育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習慣
對接“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整理與收納”任務群,利用周末時間,班級組織開展“我來給您做頓飯”,可以是簡單的一道菜,也可以是一碗粥,還可以是水果拼盤,此項活動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在中秋節班級組織開展“我的節日美食”,學生跟家長商量完成食材采購,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中秋家宴的烹飪。學生通過完成此項活動,明白了“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學習了勞動技能,增強了自理能力,也提高了家庭勞動的責任感。鍛煉在情境中運用技能解決問題的勞動能力以及服務他人的能力。
(3)家庭植物栽培,培育有始有終的勞動習慣
對接“農業生產勞動”任務群,班主任聯合生物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平菇家庭種植的培訓,食用菌栽培條件要求比較高,但經過專業的設計,采用專用裝置(太空艙)和精心的管理,能滿足食用菌的生長條件,在家里就可以栽培。學生可以在假期里利用初中生物中學到的真菌知識,進行培育,噴水、通風、測溫、采摘,寫觀察日記記錄蘑菇成長。蘑菇的栽培基質是由棉籽殼、玉米芯、木屑等天然生物材料配制而成,整個栽培過程中再無須添加農藥和化肥等,所以,蘑菇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勞動果實還可以與家人進行分享。假期學生還把做菜剩下的蔬菜頭進行水培蔥、大蒜、白菜等的種植,綠意盎然又健康環保。
根據需要,規劃設計種植勞動活動并加以實施的基本技能,形成熱愛農業生產、關心農業發展,以及注重農業安全、食品安全的意識。
(4)我做一天父母的工作,培育辛勤勞動的勞動習慣、責任擔當品質
初中起始年級的學生在完成角色適應過程中,目標感較弱。為此班級開展了一系列適應主題班會,其中一項主題是“目標”。在過程中讓學生家長自愿報名,現身說法,談談自己在求學或者工作過程中是如何樹立目標的。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大受震撼,深受鼓舞,作為本次課堂的延伸,發起了一次活動“我做一天父母的工作”,既是對于“目標”的具象化的體驗,同時也啟發學生探索自己求學或未來工作路上的目標。這項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真實的情境中,實現了一次初步職業體驗。體會到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都要辛勤勞動,勇于責任擔當。
父親的工作經常需要加班,我今天來到這里感受到復雜的工作流程,而且特別需要細心,一點兒小的失誤可能給別人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在行政大廳值勤的同學。
我的媽媽是在物流公司,每天需要給很多的包裹打包、裝箱、卸貨,今天陪著媽媽做了半天,胳膊酸得有點兒抬不起來了,而媽媽從來不會抱怨自己的工作累——物流公司打包的同學。
2.3 我在社會生活里成長——培育勞動精神
對于當代中國,勞動精神更不應該褪色。“中國制造”應時代要求轉變為“中國智造”。勞動是一切夢想的堅實底座。在班級勞動課程開發中,充分發揮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拓展勞動場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生活里面歷練成長。
(1)借助科學城科技+勞動資源,培育創新的勞動精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開發好具有新時代內涵的勞動課十分關鍵,班級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新型科技勞動教育課程,依托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計算機以及人工智能方向,開設的科學啟蒙課程,借助科協開設的科學盒子體驗課、科學調查實踐課、編程智造選修課、課題研究培優課等。讓科學與勞動相遇,讓學生有機會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情境中的問題、進行發明創造的能力。
(2)利用社會實踐基地,培育奮斗的勞動精神
在工農軍等實踐基地,了解職業的工作流程,完成初步的職業體驗。在軍訓基地,學習利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制作出防護眼鏡、防護服及防護面具等整套防護裝備。
在密云農業生態園,學生聽講解員講解正確挖花生的方法,在采摘活動中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刨花生,有的負責摘花生。還有很多同學跟著拿鐵鍬的農地工作人員,邊了解方法,邊探尋地里的紅薯,在收獲快樂的同時,他們也體驗了傳統農業中勞動農民的甘與苦。在昌平農業嘉年華活動中,在“絲路花語”“薯國演義”“豆彩工坊”館里百余項農業科技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智慧農業的神奇;“社區農場”“太空家園”“模擬空間”館里豐富的實踐操作活動更是讓孩子們流連忘返,種植、游戲、體驗……同學們在快樂中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技賦能新型農業勞動的魅力。
(3)參與社會公益,培育奉獻的勞動精神
對接“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任務群,校外志愿服務包括幫助環衛工人、培智學校和敬老院送愛心、商場義賣等。班級里雷鋒志愿隊的同學踐行雷鋒精神,在商場一層參加了愛心義賣活動。在一樓接受培訓,了解義賣的意義,義賣所得會幫助許多弱勢群體。接著,小志愿者們在商場各層售賣愛心產品,傳遞愛心。最終,義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傳播了無私奉獻的精神,詮釋了愛心公益的內涵。經歷服務性勞動的付出過程,形成對學校、社區發展負責的態度,提升以自己的勞動關心他人、服務他人的公共服務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參與學校建設、社區建設的自豪感與幸福感。
3 班級勞動教育課程評價
3.1 評價注重教、學、評的一致性
在參加“捏泥塑”活動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可以積極愉快地、主動地參與捏泥塑勞動過程,以體現勞動觀念是否正確;要關注學生是否在捏制的過程中注意所要創造物體本身的特征把一些細節都要捏制出來,便于后面的操作,以此來檢驗學生的勞動能力如何;要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是否專注、規范地在曬干的胚胎上涂上底粉,這體現出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要關注學生是否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是否能根據所捏物體的本質特征上色,注意顏色的搭配與和諧。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是否迎難而上,以此觀察學生是否具備勞動精神。
3.2 評價主體多元化
學生本人、同組同學、教師、家長等主體多重參與,可以設置評價所占權重,從而使評價更加科學。在學生居家學習期間成立“學生成長共同體”。充分發揮班級學生成長共同體作用,設立勞動課,開展每日勞動打卡活動。此次活動得到了廣大家長和學生的支持和響應,掃除、澆花、洗衣、做飯、收拾餐具,還有的學生跟家長學會了簡單的農活。線上的學習成長共同體,讓學生的勞動成果得以分享,勞動得到多方面的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