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
教育改革以來,職業教育功能定位由以往的“謀業”逐步轉向“人本”,教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通過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梯度職業教育體系,促使學生能夠按照自身的意愿和優勢完成職業選擇,極大緩解教育焦慮帶來的影響。本文通過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路徑進行研究,分析當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原則,并結合當前課程體系現狀,深度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嘗試給出恰當的優化發展路徑,促使高職院校教育水平不斷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針對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情況,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等要求,重點提出應加快推動職業教育實現產教融合,通過加強專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實現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共同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環境,促使學生不斷提升綜合實力,以緊跟時代步伐,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基于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內部相關專業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加快課程體系改革。
1 產教融合背景下推進課程改革的意義
產教融合是一種企業與專業合作育人的教育方式,在該方式下,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相對較強,與當前社會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相一致。為使高職院校更加適應產教融合的教學方式,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生的實際發展與教學目標相同。對學前教育專業來說,實施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能夠幫助學前專業學生加深對當前社會崗位需求的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學前教育越發重視,因此對學前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調整課程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了解崗位情況,并充分鍛煉相關能力。此外,課程體系改革有利于推動教育本土化發展,提高對當地社會經濟的服務水平。課程體系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改革時,需要與當地的產業進行結合,吸收當地產業需求構建課程內容,有利于為地方產業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
2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依據與原則
2.1 依據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其一,社會發展需求。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該情況下對各行業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升,而已有的人才培訓教育無法滿足當前需求,因此需要進行改革優化,以提高課程體系的構建價值。其二,崗位職能需求。崗位工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較強的綜合能力,如實踐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而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教學體系過于單一,無法有效提供多樣化教學,使學生能力較為薄弱,因此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增大產教實踐練習,鍛煉學生綜合能力,使其更加符合相關崗位需求。
2.2 原則
為使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順利實現改革,應堅持一定的原則,以明確改革方向及要求。首先,應堅持主體性原則。將學生作為課程體系服務主體,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需求合理構建恰當的課程體系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愿意主動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其次,實踐性原則。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課程體系改革,應增加課程中實踐鍛煉的占比,理論課程應做到少而精,避免過多理論知識學習,影響學生的技能應用效果。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實訓課程,強化對學生的鍛煉效果。最后,整體性原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使用整體性眼光看待不同的學科內容,結合整體情況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從而使課程設置更為合理。
3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及問題
3.1 課程體系現狀
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大多沿用以往的課程內容進行設置,或者結合其他高職院校相關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構建,未能有效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以及學生需求合理設計,使得課程體系中優勢和不足并存。一方面,在優勢上分析,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發展方向大致相同,均為提高學生就業率;另一方面,在不足上分析,能夠發現人才培養目標細節部分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在課程資源和內容設計方面,存在資源配置不足以及內容不夠豐富的情況,當前課程體系中理論內容和無效課程較多,部分學前教育中設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統計學等,與相關崗位需求關聯性不大。課程體系結構以及課程實踐落實等方面相對不足,當前仍存在大量學生和教師未得到實踐鍛煉,導致其相關知識仍停留在理論階段,無法充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3.2 課程體系問題
(1)課程體系構建目標較模糊
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首先應明確課程體系的構建目標,增加課程體系目標的獨特性,強化對學生能力的多層次培養,確保學生能夠更加適應相關崗位工作。但在實際課程體系目標構建時,由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缺乏對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認識,忽視幼兒園教育和管理的要求,使得課程目標的制定相對較為粗放,無法落實到實際的課程內容和專業培養上來。同時,在目標設定過程中,管理人員應意識到學生需求的多樣性,不同學生的優勢和特點存在不同,應認識到目標的差異性,以此為基礎構建相應的教學目標,才能起到良好的督促和規范效果。但當前高職院校在該方面表現相對不足,未能結合教學體系對目標進行細化,導致整體教學質量難以得到穩定提升。
(2)課程體系資源設計需優化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存在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一是當前課程教材的實用性不高。部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內容與教材之間關聯性不強,或直接按照教材以“閱讀”的方式講解,使教材資源的內涵以及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率。二是當前課程體系資源相對單薄。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構建了校內的學習網絡和管理平臺,但內部的信息資源仍相對較少,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此類資源多為基礎且陳舊的內容,缺乏創新性和豐富性,嚴重制約學生知識的拓展。三是校內實踐練習環境較缺乏。學前教育專業對實踐環境要求相對較高,簡單的室內空間易得,但創建幼兒狀態下的課堂環境及突發事件較難,因此無法對學生起到充足的鍛煉。且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的幼兒園數量有限,難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教學資源,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3)課程體系內容設計待豐富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內容設計時,一方面,當前課程內容存在一定的重復性,學生精力分散,使其學習效率降低。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設計課程體系內容時,對不同課程具體內容缺乏詳細考察和了解,使課程設計相對不合理,與實際需求不符。如在設置課程中,學前教育學、學前教育史、幼兒游戲與指導等課程存在一定的內容重復情況,但卻將其全部收納到課程體系中。該情況下,學生的精力不斷降低,嚴重影響學生的實際發展效果。
另一方面,在專科課程教學中,缺乏德育素質教學和法律法規教育相關內容。幼兒是國家的未來,在教導幼兒時,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德育素養及法律意識,才能為幼兒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和正向影響。但目前學前教育課程中未設置明確的德育教育和法律法規相關內容,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空白處,在后續的工作中無法完善和彌補,進而影響教學水平。
(4)課程體系結構設計應調整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結構設計過程中,受到傳統因素和校內資源等原因的制約,其中理論部分占比相對較大,而專業技能鍛煉相關內容不足,導致學生的技能掌握效果不理想。在實際的課程體系結構設計時,部分高職院校將理論課程作為必修課,將專業拓展和技能鍛煉相關的課程作為選修課。如在學前教育專業中,重視學前教育學、兒童哲學導論、教育學概論等理論性課程,忽視普通話、兒童藝術、特殊兒童教育等技能相關的課程,使整體課程結構設計存在一定的問題。此外,部分高職院校中,對課外實習練習較為輕視,且部分校外見習活動由于資源較少,導致學生的體驗感相對較少,最終影響實際教學效果。如高職院校只在最后一學期鼓勵學生進入到幼兒園中實習,在其他時間提供的見習機會有限,每次參與的學生數量較少,只能簡單觀摩,無法實踐交流,使此類活動過于形式化。
(5)課程體系落實效果不理想
部分高職校院學前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內容較為充實,但在落實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效果不理想。一方面,課程體系的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不一致,二者的聯系不夠密切。理論課程中的幼兒教育內容實踐性不強,并且由于相關教師不具備幼兒教師等崗位的從業經驗,使其在講解過程中,多依賴自身的日常經驗,缺乏專業性。在該情況下,教師不主動提升自身的實力,導致后續的課程指導質量相對較差。另一方面,部分專業課程的技能實用性較差,學生對其傾向性較低,從而使整體落實效果不理想。部分學生認為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中的技能種類較少,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有效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從而使課程體系無法順利落實。
4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路徑
4.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課程設計理念
首先,為加快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發展速度,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守正創新”的思想,更新課程體系改革觀念,同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強化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質量。在該過程中,學校應創新自身的課程設計觀念。在當前教育環境下,信息化、科技化相關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社會經濟結構和水平得到快速的發展,幼教市場中教師的綜合實力要求不斷提高,為進一步打造區域產業鏈,促使人才和企業實現聯動,高職院校應深化教學觀念,不斷推動產教融合體系的落實和發展,為學生提供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
其次,高職院校應意識到不同學生的能力存在差異,為促使各能力水平學生實現發展,應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構建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不斷細化課程體系的設計。高職課程體系目標構建時,應剔除當前課程體系中的無效內容,并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能力、優勢、發展方向構建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如基本目標設置時,要求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教學重點知識內容與技術,修滿學分,成績合格,并完成實踐訓練和畢業設計要求,能夠將相關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升級目標設置為在基礎目標上,獲國家規定的英語級別評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等級證書以及幼兒教師資格證。
最后,細化人才培養目標。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時,應充分意識到當前教育目標過于籠統和模糊,為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由于課程目標設置較為粗放,導致學生無法有效判斷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在該過程中,應對學習內容進行細化處理,明確不同人才培養方向的要求,以便學生及時審視自身情況。如在設計時,將知識目標設置為能夠全面了解專業知識,并順利通過考核,同時自主拓展相關職業知識面,以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在能力目標設置時,將口語能力、保育能力、組織能力等方面綜合納入目標設置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
4.2 加大專業教材開發,整合課程教學資源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積極整合學校與企業中的人才培養資源,通過相互融通、協調發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實現綜合發展,同時全面提高學習效率。首先,教師應加強對已有資源的整合。部分高職院校內的資源并不少,但實際利用率相對較低,學生獲取資源的方式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的發展。為解決該情況,教師應對已有資源進行整合,并在實際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將已有資源與信息平臺進行結合,為學生提供獲取資源的有效途徑。
其次,教師應加強對專業教材的開發。在該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的實際教學內容和崗位需求情況,將崗位職業標準融入教材中,自主設計開發教材,完善教材中的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同時增加相關崗位技術等級和職業資格證書相關內容,全面解讀學生的實際需求,并深化對教材的開發管理。通過院內自主開發,使教材內容與學生需求更加契合,同時促進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如在開發教材時,院校應聘請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員與教師共同斟酌教材內容的設計方式,以提高教材的實際利用效率。
最后,教師應整合實訓教學資源。職業院校中的實訓資源相對不足,想要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應全面整合實訓教學資源。一方面,加強校內資源整合,部分院校本身具備實訓空間,但對其利用率相對較低,院校應對實訓空間進行完善,并制定使用規則,以提高校內實訓概率;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校外企業實訓資源的整合,學校應積極與企業進行溝通,明確實訓機會的周期和數量,結合校內學生數量合理設計,最大程度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訓鍛煉機會。
4.3 豐富課程體系內容,增加學生選擇范圍
在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為推動職普協調發展,加快產教融合,應積極構建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內容,為學生增加選擇范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內容構建時應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和服務社會與國家發展戰略上面,因此應充分統籌了解當前學前教育過程中對教育者的實際要求,并與當前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進行對比,剔除無效或落后的課程內容,增加高效且發展前景良好的課程項目,從而使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得到增強。基于此,在豐富課程體系內容時,應適當增加與幼兒學習相關的內容,如幼兒美術、幼兒舞蹈、幼兒傳統文化教育、幼兒禮儀培養、幼兒生活技能教學等相關內容,結合幼兒成長需求,完善課程體系,并結合其重要程度明確課程的類別。在該過程中,高職院校應不斷增加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選擇范圍,同時為學生提供掌握更多技能的途徑,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穩定提升,從而增加就業成功率。如院校可以增設親子教育、育嬰師培訓、幼兒園管理、家長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學生按照興趣或需求選擇,全面培養高水平人才。
在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應增加對學生道德素質、職業素養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使學生在就業后能夠順利地適應工作,同時實現更好的發展。此時高職院校應以崗位職業素養為核心,以教師道德素質要求為標準,構建專門的課程教學體系,加強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和影響。在課程中,重點突出對學生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升學生與幼兒相處時的童心、幼兒保育過程中的耐心、教學管理過程中的細心以及對幼兒的愛心和責任心。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進一步培養滿足幼兒教育機構需求的新一代高素質幼兒教師人才。
4.4 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優化課程設計效果
為加快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應重視對課程體系結構的調整,同時優化課程的設計效果,為學生提供更為適宜的課程內容。高職院校應堅持產教融合的理念,適當增加實訓課程占比,強調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產學合作,確保人才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在調整課程結構時,一方面,應科學設計課程內容。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將其分為基本理論課程、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其中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占比增大,并在職業技能課程中,融合職業證書相關內容,加強相關知識教學,鼓勵學生考證,提高職業證書的通過率。如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其職業技能課程應包括唱、跳、畫、編等藝術相關的專業技能教學,增加相關的課程占比,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基礎的藝術技能,并能夠將其應用到實際后續的工作中。另一方面,應加強實踐實訓教學。在實訓環節中,應整合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中的實訓資源,為學生提供“全實踐”課程結構體系,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均能夠得到有效的實踐訓練,從而使其相關理論知識技能更加完善。設置實訓課程時,應加大實訓課與實際崗位工作內容的統一性,以確保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訓課程構建時,應增加校內實訓課程,同時設置見習和幼兒園實習鍛煉,使學生逐步接觸到實際的幼兒園教學工作,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4.5 加強產教融合設計,強化課程實踐鍛煉
產教融合背景下,為加強對學生的實踐鍛煉效果,高職院校應積極推進與幼兒教育機構的合作交流,通過協同教育管理系統,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實踐練習環境。在協同教育下,幼兒教育機構為學生提供校外見習和實習環境,并根據見習和學習內容設置明確的學習訓練任務,同時設置相應的考核機制,尤其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應細化工作管理和實習管理要求,并設置獎懲措施,提高學生的工作積極性,確保學生高效完成相關實訓任務。結合多種手段督促學生在有校外實訓區域能夠提高實際的學習效率,積極完成相關工作內容。
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外實踐活動中,通過實踐活動鍛煉相關技能,如藝術興趣班、學前教育技能比賽、相關的匯報展演等,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充分鍛煉自身能力,并能夠在實際的崗位工作中熟練使用相關技能。在假期期間,為學生提供社會綜合實踐的機會,如擔任短期的幼兒教師或參與幼兒教育宣傳工作等,充分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
5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對學前教育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在設計構建過程中,應結合對應崗位的實際要求,完善相關課程教學內容,同時推動產教融合發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訓練機會,強化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高職院校應加強產教融合下的協同教育管理,積極打造人才鏈,確保學生滿足人才市場要求,促使學生實現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