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研學旅行實踐活動成為新的教學模式選擇。應積極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將其作為校內課程資源的必要補充,并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寬課堂的外延。將項目化學習和社會學科研學旅行實踐相結合,從方案設計、實施過程、評價三個方面來分析和探索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社會學科研學旅行實踐,讓學生在行走中了解家鄉、了解中華文化、感知歷史,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社會學科;研學旅行實踐
作者簡介:姚遠(1987—),男,浙江省海寧市丁橋中學。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打造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與自然資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社會學科研學旅行實踐,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項目為主線,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大課堂中,圍繞一系列的項目活動,研中學,行中學,思中學,議中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以“南湖邊、錢江畔的那些紅色印記”研學旅行為例,從方案設計、實施過程、評價三個方面來分析和探索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社會學科研學旅行實踐。
一、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研學旅行方案設計
(一)確定主題
項目化學習背景下的社會學科研學旅行主題選擇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教育性
在確定研學旅行主題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社會科學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等特點,充分體現教材內容,善于挖掘課內知識與研學旅行項目化活動的連接點和教育點,并依據課程標準,選擇與之相關的研學旅行主題,凸顯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
2.實踐性
研學旅行的主題選擇,應充分考慮學校、學生、區域的實際情況,要對和研學旅行主題相關的各種資源進行統計與梳理,把握好研學旅行的路線和時間,精準定位學生的學情,確保研學旅行主題和項目實施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3.發展性
研學旅行主題的確定,應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主題的確定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并充分考慮到研學旅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生成性內容。
(二)明確目標
在制定目標時,應結合學生學情與研學旅行活動具體項目,選擇合適的核心素養能力,將研學旅行目標清晰化、具體化[1]。在“南湖邊、錢江畔的那些紅色印記”研學旅行實踐中,結合了研學主題、課程標準、學生學情、社會學科的核心素養等要素,明確了以下目標。
第一,通過項目化的研學旅行活動,學生能夠對家鄉的紅色歷史和文化等有進一步的了解,對中國共產黨在實現革命精神的傳承、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艱辛歷程有所認知,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培養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
第二,通過項目化的主題閱讀、實地考察、訪談調查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表達情感、思考分析、實踐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素養。
第三,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感受和解讀家鄉的紅色印記,傳承和發揚“紅船精神”,在創新、奮斗與奉獻中將自己的成長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三)選擇與組織內容
在“南湖邊、錢江畔的那些紅色印記”研學旅行內容選擇中,將項目化學習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對紅色印記加以追尋,內容組織如表1所示。
(四)行程規劃與活動設計
在項目化學習的背景下,合理的行程規劃有利于提高活動效率[2],因此,在“南湖邊、錢江畔的那些紅色印記”研學旅行中,教師要提前將設計好的研學旅行項目化活動任務單發放給學生。行程規劃和具體活動內容如表2所示。
二、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研學旅行實施過程
(一)主題閱讀
在實施研學旅行前,一定要仔細閱讀研學旅行主題,緊扣主題來科學安排項目化的研學活動[3]。同時結合課程標準,拓寬主題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區域的歷史和生活的環境。
在“南湖邊、錢江畔的那些紅色印記”研學旅行的主題解讀中,深刻解讀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帶領人民創造了獨特的紅色文化,在我們的家鄉南湖邊、錢江畔也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記,并圍繞這一主題,選取了南湖革命紀念館、海寧抗戰史展覽館、海寧東山烈士陵園、鹽官抗日烈士紀念碑、老滬杭公路作為項目化研學的內容和陣地,來進一步拓寬課堂外延,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二)項目化學習背景下研學旅行實施過程的常用方法
1.看
“看”指實地觀察、判斷、參觀。在南湖革命紀念館的項目化研學活動中,通過讓學生看,觀察、判斷、參觀紀念館內的圖片、文字、實物等內容,認識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艱辛以及中共一大的召開,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感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領導核心。
2.問
“問”指問詢、訪問。主要問不能判識的事物,問感興趣的事物,來了解自然、人文、社會、歷史。問的方法包含訪談法、問卷法、座談法等。在海寧抗戰史展覽館的項目化研學活動中,學生訪問了荷葉村的一位90歲高齡老人,了解了荷葉村和海寧在抗戰期間遭受的侵略,認識了海寧兒女為抗戰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3.做
“做”主要指學生著手測量、親自參與和體驗的過程。在海寧東山烈士陵園的項目化研學活動中,學生在紀念碑前緬懷革命先烈,寄托哀思,學習先烈精神,在親身體驗中真正感悟紅色印記的永垂不朽。
4.思
“思”主要指思考、推理。在南湖革命紀念館的項目化研學活動中,在研學旅行任務單上通過讓學生探究中共一大由上海轉移到嘉興南湖的背后故事,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不斷思考、推理,形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解釋相關歷史和現實問題。
5.寫
“寫”主要指在研學行程中的相關歷史與社會知識梳理以及感受心得的記錄,是對研學收獲的總結。學生可以邊學邊記,用拍照、地理素描、文字記錄等形式對研學途中的問題、收獲、心得進行及時記錄與整理,以便后期查閱與總結。
6.說
“說”主要指對寫的內容進行報告和展示。研學旅行結束返校后,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圍繞四個項目化研學模塊,采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依據各組收集和整理的有關材料,進行報告和展示,呈現研學旅行的成果。
三、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研學旅行評價
(一)評價原則
1.堅持方向性,注重素養提升
評價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第一時間獲得反饋,了解自己研學過程中的表現,關注自身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狀況。避免只看重研學結果、不關注學生項目化活動過程的評價。同時,要認真對待、深入分析學生的研學成果,體會其反映出的學生思維方式、研學收獲和創新點[4]。
2.堅持多元化,注重科學評價
在實施具體評價時,應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小組成員間的相互評價,并通過教師對項目化研學旅行的總結性評價,幫助學生發現項目實施過程中自己及同伴出現的錯誤和不足,相互提醒和幫助,盡快完善方案和成果。
3.堅持學科性,注重價值體驗
進行評價時,應體現學科性,并注重學生在項目化研學旅行中的價值體驗,重點關注學生通過社會學科研學旅行活動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對社會學科研學旅行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會社會學科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對不同區域歷史與社會特征的感悟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等。
(二)評價標準
在項目化學習背景下,為了精準、多元、全面地評價研學旅行中學生的表現,在“南湖邊、錢江畔的那些紅色印記”研學旅行實踐后,設計了評價表,如表3所示。
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社會學科研學旅行實踐研究,既體現了社會學科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又拓寬了課堂及教材知識的外延,真正實現了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系。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社會學科研學旅行模式值得我們不斷深入和研究,以發揮更好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重新定義學習:項目化學習15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25-31.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49-54.
[3]孫月飛,郭劍鋒.融入項目化學習的研學旅行設計[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2(7):86-91.
[4]羅華庚,楊廣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研學旅行設計:以福泉市研學實踐活動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10):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