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梳理相關文獻,明確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實踐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目前奧林匹克教育存在臨時性和短暫性、附屬性和次要性、狹隘性和片面性、零散性和隨機性以及教育主體的單一性等特點。提出構建常態化的協同網絡組織體系和奧林匹克教育體系,為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提供堅實的保障;發揮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的輻射作用,實現奧林匹克教育與體育教學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奧林匹克教育;體育教學;協同網絡組織體系
作者簡介:徐剛(1972—),男,山東省濰坊中學。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對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發揮好體育的育人作用,如何在體育課上貫徹落實思政教育,是擺在廣大體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將奧林匹克教育融入中小學體育課,發揮其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尤為必要。
一、中小學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必要性
(一)奧林匹克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開展的最終目的
《奧林匹克憲章》是國際奧委會為推動奧林匹克運動發展而制定的總章程。在這一總章程中,明文規定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開展奧林匹克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廣大青少年在參與或觀看奧林匹克競賽時,體會到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思想,從而努力地為建設美好的世界而奮斗。
(二)奧林匹克教育能為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教育素材
從古代奧運會到現代奧運會的復興和發展,奧林匹克運動擁有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中蘊藏著豐富的勵志故事。尤其是中國的奧運歷史,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體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擔當和責任,充分感受到體育界先輩們從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到實現位居奧運金牌榜的前幾位所歷經的艱辛,也可以讓學生從一個個奧運故事中受到啟發,發憤圖強,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在關于北京冬奧會的研究中,有專家提出,可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創新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1]。總之,奧林匹克運動具有豐富的思政素材,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任務,非常有必要在中小學體育課中融入奧林匹克教育。
(三)青少年需要精神內涵的提升
部分青少年難以體會到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缺少挫折教育的機會,缺乏使命擔當,生活缺乏目標和動力。奧林匹克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內涵,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榜樣的力量,使其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朝著既定的目標而努力。
(四)青少年的成長發展需要優質榜樣的引領
榜樣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推動力。有學者提出,要持續通過奧林匹克教育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傳遞正確的社會品德和道德價值觀念[2]。體育明星相對較少進行商業包裝,是憑借自己的實力和付出的汗水去贏得比賽的勝利的,可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二、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奧林匹克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基本構建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奧林匹克教育模式,為奧林匹克教育的傳承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國的奧林匹克教育在理論構架、教學體系以及實踐交流等方面雖成效顯著,但還存在諸多問題,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奧林匹克教育的臨時性和短暫性
在北京奧運會及冬奧會舉辦周期內,我國的奧林匹克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政府主導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專門下發政策文件,要求各地集中力量,整合社會多元化資源,開展形式各異的教育活動。奧林匹克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相結合,與學校體育改革相適應,成為學校育人的重要內容,推動了奧林匹克教育活動有序有效地進行,實現了奧林匹克教育歷史上最大的覆蓋面。然而,當這些重大賽事結束后,奧林匹克教育的聲勢也隨之減弱,在三、四線城市甚至銷聲匿跡。雖然奧林匹克教育不會一直如賽事期間那樣轟轟烈烈,但是必須增加其持久性,讓奧林匹克精神沁潤到每個學生心間。
(二)奧林匹克教育的附屬性和次要性
奧林匹克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如果只是單純依附于其他教育,將難以充分發揮它的育人功效,從而導致奧林匹克教育的形式化或狹隘化。此外,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下,奧林匹克教育處于較為次要的地位,可有可無成為常態。即使在上級部門的監督檢查下,奧林匹克教育也難以改變處于附屬性地位的現狀。
(三)奧林匹克教育的狹隘性和片面性
奧林匹克教育內涵豐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經說過:“奧林匹克價值的傳播,不是通過傳統的學校課程模式,而是通過運動員的鮮活的榜樣示范,引領青少年認同奧林匹克價值觀,從而影響整個社會。”有研究指出,奧林匹克運動新格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謀而合、相輔相成[3]。也就是說,奧林匹克教育不能局限于書面教材或是生硬的語言描述,需要增加更多學生體驗、交流和實踐的機會。比如,讓更多的奧運冠軍或高級別運動員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或是增加學生參與、觀看高級別賽事的機會等。但是由于條件有限或是對奧林匹克教育的不重視,目前的奧林匹克教育仍存在局限于說教的問題,很難讓學生獲得切身體會,存在狹隘性和片面性。
(四)奧林匹克教育的零散性和隨機性
奧林匹克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涵蓋面廣,內容豐富。但是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其還存在零散性和隨機性的特點。一些奧林匹克教育的施教者,只是根據個人的喜好或是資料獲取的難易程度,零散或隨機地對學生進行奧林匹克教育,教育內容缺乏連貫性、邏輯性。從長期來看,有必要全方位地構建我國奧林匹克教育體系,既要實現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國家教育政策、體育發展規劃之間的協同,也要涉及“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輻射作用的發揮和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開發。
(五)奧林匹克教育主體的單一性
在我國,學校是教育的主體。社會將教育年青一代的重要責任寄托于學校,其中也包含奧林匹克教育。參考國外奧林匹克教育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學校不是也不應成為奧林匹克教育的單一主體,家庭、社區等也應承擔起必要的責任,通過宣傳奧林匹克知識,提供奧林匹克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奧林匹克素養。因此,有必要充分調動多方力量,豐富奧林匹克教育的主體,共同實現通過奧林匹克精神教育年青一代的目標。
三、中小學體育課與奧林匹克教育融合發展的策略
在提升青少年體質水平方面,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對學校體育和青少年體育的論述,還是體教融合政策及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意見的提出,都讓學校體育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有研究指出,從奧林匹克教育的國際經驗來看,各國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都由教育、體育、文化等部門共同參與[4]。因此,體育課的教學應該摒棄單一的技能教學,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運動的快樂,更加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養成運動習慣,讓體育鍛煉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例如,講述奧林匹克運動故事,可以讓青少年充分體會到奧林匹克運動所包含的價值觀,讓卓越、尊重、友誼、平等對話、多元文化、沒有歧視、寬容、公平競賽、團結、發展、和平成為他們追逐的目標。這些價值觀的普及不僅能夠改變學生對體育的錯誤認知,更能端正他們參與體育的態度。因此,奧林匹克教育融入體育課教學意義重大。
(一)功能完善的奧林匹克教育協同網絡組織體系的構建
基于北京奧運會、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豐碩的成果,構建起中國特色的奧林匹克教育模式,得益于教育部、舉辦城市以及各級地方機構的教育與體育部門共同組成的網絡組織體系。所以,奧林匹克教育的持續開展和常態化推進,仍然需要這一協同網絡組織的助力。
(二)動員多方力量共同促進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
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絕不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需要動員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力量。首先,政府需要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奧林匹克教育制度,明確各方責任和獎懲辦法,并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力度。其次,社會也應積極進行宣傳推廣,為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尤其是要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最后,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更多的企業加入,降低財政支出壓力。
(三)奧林匹克教育體系的構建
教育的實施必須是系統的、完整的。對中小學生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需涵蓋奧林匹克知識、運動項目以及各類教育活動等多個內容,積極向學生傳播涉及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奧林匹克思想和精神、運動知識、奧運發展歷史以及競賽規則等內容的知識,組織以知識競賽或運動競賽為主的教育主題活動,并盡可能地增設夏季、冬季奧林匹克運動項目,增加學生實踐和體驗的機會。與此同時,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還需充分考慮教育的形式、教育的途徑、學科融合情況、教材研發、學生社團、學生志愿服務隊伍以及如何利用校內宣傳資源等多層面內容。
(四)提供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必要保障
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離不開高質量師資的保障。要提高奧林匹克教育質量,首先需要對體育教師進行奧林匹克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其明確奧林匹克運動的三大體系(思想體系、活動體系、組織體系)以及奧林匹克教學的原則、《奧林匹克憲章》的規則及奧林匹克主義的教育理念。教師掌握足夠的知識后,再通過體育課、體育競賽、體育活動等向學生開展古代奧運會、現代奧運會、奧林匹克理念、奧林匹克主義和奧林匹克運動等的主題教育,努力將奧林匹克精神轉化為青少年參與體育的內在動機,端正其參與態度、價值觀,并最終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為方式。除此之外,奧林匹克教育還需要一定的物質保障,如場地、器材方面的支持以及必要的資金支持。只有具備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
(五)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引領基礎上的創新
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是由教育部命名的特色學校,它們在開展奧林匹克教育過程中不斷摸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應充分發揮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的引領作用,積極帶動更多學校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各校也要結合本校實際,不斷創新,探索融入的新模式。各校要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基礎上,探索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新路徑和新方法,讓學生在參與體育課的過程中感受到奧林匹克教育的樂趣和價值。
(六)以體育核心素養為基礎實現體育課與奧林匹克教育的融合
體育核心素養包含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在未來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中,應加強戰略協同,使奧運會比賽項目、奧林匹克知識、榜樣運動員事跡與體育課程教學和訓練持續融合和對接,使奧林匹克運動與學校體育教學形成優勢互補。尤其是要在體教融合思想的指導下,實現“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和“提高前提下的普及”。要加強體育課程與奧林匹克教育的組織管理,進一步提升奧林匹克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的成效。
北京奧運會和冬奧會的舉辦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奧林匹克教育素材,也形成了中國化的奧林匹克教育途徑和形式。奧林匹克教育不能因為奧運會的結束而被遺棄,相反,我們更應發揮奧林匹克教育的課程思政作用,將奧林匹克的精神、價值觀等融入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實現兩者的完美融合,從而更加有效地培養中小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目前,處于后奧運時代的奧林匹克教育遇到了諸多挑戰,我們應構建常態化的協同網絡組織體系和奧林匹克教育體系,為奧林匹克教育的開展提供堅實的保障,發揮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的輻射作用,實現奧林匹克教育與體育教學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李春治.歐洲青少年奧林匹克教育對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3):202-206.
[2]史國生,劉冬華,周銘揚,等.后奧運時代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學校體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2,36(4):12-19.
[3]李寧,任振朋,王潤斌.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奧林匹克新格言的時代價值[J].體育學研究,2021,35(6):91-98.
[4]劉冬華,趙軍民,繆律.奧林匹克教育的推廣歷史考察、中國經驗與后冬奧時期推進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4):457-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