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君
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科學整合和應用知識,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推進教學進度,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單元教學策略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該策略能有效整合單元知識點,增強教學的完整性,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為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策略的作用,從根本上提升語文教學水平。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1-0144-03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連續性
小學語文知識繁雜,如果教師沒有從大單元角度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利于學生系統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關聯,進而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而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大單元教學策略,能有效串聯各章節,幫助學生通過把握好知識點的共性、邏輯規律等,循序漸進地掌握相關知識,構建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增強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連續性。
(二)有利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留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很少,沒有凸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大單元教學策略在小學高年段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教師會立足于大單元,系統地講解單元各部分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單元主題。當學生明確單元主題后,會有更清晰的學習目標,這時教師可將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或者主題探索等方法深入學習、探究,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提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一)教學形式缺乏多樣性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從當前教學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和學習狀態,課堂教學形式較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大單元課堂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如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除了要向學生傳授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還要努力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小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階段,學生在該階段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要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律意識較差,因此語文學習主動性相對較低。此外,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沒有很好地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由于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遇到不懂的知識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些情況都會大大降低他們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大單元教學優勢的發揮。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時代性原則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板書為主要方法,隨著網絡技術水平的提升,多媒體教學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大單元教學策略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結合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積極探索語文教學方式變革和創新的策略。
(二)情境性原則
在新課程標準中,學習情境創設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學策略之一,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生活,聯系課程知識,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情境性原則,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究熱情,使學生在實踐活動和生活情境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
(三)任務導向原則
在單元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嚴格遵循任務導向原則,將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科學劃分成多個小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循序漸進地完成各項任務,開展積極思考和探究,更好地把握單元知識框架。
(四)主體性原則
在小學高年段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自己是輔助學生全面掌握和靈活應用知識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通過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實施大單元教學策略,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五)發展性原則
在小學高年段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遵循發展性原則,加大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力度。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情特點,圍繞某一特定知識點開展課程設計工作,使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獲得更加全面的成長。
(一)利用主題導入知識
為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策略的優勢,真正達到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前仔細分析教材內容,明確單元教學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大單元主題,深入理解單元中各篇文章的主旨和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快地梳理重點知識,提升大單元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教師首先要清楚該單元教學主題“自然萬物”,明確該單元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以《珍珠鳥》這篇文章為例,課文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珍珠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情感變化過程,表現了作者與珍珠鳥之間的情意。為引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教師可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珍珠鳥的形象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真切感受到珍珠鳥的可愛與靈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單元中的其他文章,這樣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的優勢和價值,而且可以不斷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組織趣味游戲教學活動
首先,趣味游戲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其次,開展游戲形式的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增強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趣味游戲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及時獲得單元學習反饋,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大單元學習中的不足并及時調整大單元學習策略,也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策略。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本單元文章以神話故事為主,因此在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多個合作學習小組,請小組學生選擇單元內文章角色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結合個人想法適當修改文章內容,分工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將本單元知識有效串聯,強化對單元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力。此外,在角色扮演游戲中,教師通過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可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學習指導和反饋,從而順利達成單元教學目標。
(三)積極開展微課教學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學情和大單元教學主題,收集相關的教學素材融入微課教學,豐富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為學生后續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包含《松鼠》《太陽》這兩篇文章,在大單元教學前,教師可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搜集、制作教學素材,融入微課教學。首先,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教學視頻,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自主閱讀,通過從不同角度進行學習和思考,及時發現并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在單元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隨后,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分析總結單元中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與他人探討和交流,提升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創設單元教學情境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通常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忽視了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導致實踐與理論脫離,無法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而大單元教學是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它利用任務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并融入語文知識,使學生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
舉個例子,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文章主題是關于母愛和父愛的,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基于單元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文章與現實生活結合來進行創作,描寫父愛和母愛的偉大。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德育素養。
(五)建立完善的單元教學評價體系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要嚴格按照大單元教學目標、大單元教學計劃,多角度、理性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靈活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
例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開展具體的教學評價時,教師要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確定大單元教學評價方法,合理設計、細分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系列評價標準,通過科學評價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也為下一步的教學模式優化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積極探索和開展大單元教學模式對提升語文教學成效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主題導入、游戲教學、微課教學、情境創設和完善評價體系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謝蓓)
[1]郭曉雯,代建軍.大概念統攝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3,(33):100-104.
[2]蔣燕芳.大單元教學視域下小學語文生長性作業的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1):56-58.
[3]段珍潔.小學語文現代詩歌大單元教學的有效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1):62-64.
[4]黃振浩.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3,(3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