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劍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政課;“多課聯動”育人模式;教學實踐
通過四史教育,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從而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在講述中共黨史的過程中,通過進行革命先烈英勇抗戰的事件,能夠讓學生對黨的艱苦奮斗歷程進行了解,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黨史教育本身就是思政課程中的一部分,因此通過積極開展四史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1]。
四史教育可以促進思政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實現多課聯動的育人效果。通過將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程中的其他內容相結合,可以形成系統性的教學體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在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時,就可以將其與思政教育中近現代的中國政治、中國經濟等內容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將近現代史與新中國時期的外交事業結合進行講解,讓學生可以將中國外交放在相應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理解和學習。
四史教育可以豐富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現實感和實效性,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針對現實問題將其與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從而將理論知識與歷史經驗進行結合,幫助學生對當前的社會現狀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與理解,并且明確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的目標之一本身就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讓大學生承擔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任,由此可見,四史教育有利于深化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在“多課聯動”育人模式中,堅持整體性原則意味著將多門課程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和設計。這種模式強調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和銜接,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實現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和補充,這一原則要求將多門課程當作一個整體,實現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交叉與滲透,進而形成協同效應[2]。各課程之間的聯動和互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創新能力。此外,要從頂層設計出發,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角度進度進行協調,形成有機整體,保證教學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多樣性原則是“多課聯動”育人模式實施過程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強調不同類型課程之間的聯動和互動,以充分發揮各課程的特色和優勢。多樣性原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保證思政內容的充實。同時還要遵循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不同學生提供針對性地教學內容,保證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相關知識。此外,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還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強化教學效果,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學習。總之,多樣性原則既要求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又要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3]。
推進“多課聯動”育人模式的實施,還需要落實主體性這一原則。主體性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聯動活動的主體,提高學生參與度和主動性。在主體性原則指導下,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實施中,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主體性原則不僅僅體現在學習環節,也體現在教學和組織環節,即要求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程及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保證教學活動符合學生需求。
實踐性原則是“多課聯動”育人模式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強調通過實踐環節的設計和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驗和成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實踐性原則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體驗,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發揮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增加互動環節,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還可以與相關單位、企業等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的場所和機會。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了解職業、了解行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充分展現出實踐性的原則。
教材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實施“多課聯動”育人模式的基礎。因此,將四史教育融入教材體系,是推動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步驟。首先,高校可以組織專家和教師展開深入研究和充分論證,編寫針對四史教育的專門教材,確保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材應體現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比較和聯系,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國的發展脈絡。其次,要注意確保教材內容的更新和修訂,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標準也會發生變化,通過及時修訂教材能夠保證教材的科學性和時代性,也能夠保證所學知識符合時代需求。
在這一過程中要遵循學科邏輯,加強不同學科課程之間的聯動,形成教育回路,促使教學效果循序漸進提升。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是需要實立整體性和連續性的知識館,打破學科與課程之間相互獨立的局面,將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從四史教育本身來看,其本身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都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下發展的,同時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共同書寫了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偉大道路、建立偉大工業的奇跡。在四史教育的基礎上形成思政課與其他學科課程教育多課聯動的育人模式,需要以思政課為基礎構建特色的課程群,并且將四史教育納入其中,在增加學科與課程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從多學科的角度進行問題思考,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素養。
教師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力量,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和質量。因此,提升“四史”教育主體力量,加強教師溝通是實施“多課聯動”育人模式的關鍵步驟。首先,高校應該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進行培訓和提升,讓教師參加相關學術研討會、進修班等活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四史研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其次,加強不同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方法,共同探討和研究四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最后,高校要強化師德教育宣傳工作,通過多種宣傳渠道讓教師明白師德的重要性,并且在高校內加強對教師的監督與管理,將師德考核當作教師評價的一部分,引導教師樹立正確教育觀念,增強教師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師道德水平。
給予四史教育本身具有極強的思想引領性和價值導向性,所以在本周四行與思政教育是方向一致的,這也舉行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的可行性。在落實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形成課程聯動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第一,實現課程聯動,將四史與思政教育不同課程進行聯系與交叉教學,形成立體的課程體系,以便更好地落實四史教育。第二,加強思政課教師之間的聯系,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協作,共同進行融入方法、教學方法等內容的探討,形成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教育局面。第三,實現師生聯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小組活動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第四,加強線上線下聯動,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互動交流平臺,形成教育合力。
綜上所述,四史教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多課聯動”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探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方面的措施,可以促進思政課程的有機整合和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同時實現整體聯動,落實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加強課程聯動、教師聯動、師生聯動以及線上教學和線下小學的聯動,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提供完善的聯動機制。為此,高校應當深入研究該模式的實踐效果和應用前景,不斷培養出具有歷史意識和民族自豪感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徐琪.“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需求與路徑優化研究[J].才智,2023(26):23-26.
[2]余海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邏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1):70-73.
[3]王英慧.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的價值與策略探討[J].才智,2023(23):68-71.
[4]李雪晴,李錄鋒.“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J].秦智,2023(06):149-151.
[5]史莉潔.“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學園,2023,16(15):1-3.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多課聯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JGB413)。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師范學院)